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仙游传统木雕工艺的渊源,至少可以上溯至泱泱大唐.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流派从形成到兴盛,都离不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支撑,仙游木雕自然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的传播和蔓延、妈祖的信奉和盛行,才造就了仙游木雕的千年进化论,佛像和神像雕刻则为仙游木雕工艺提供了展示和变革的大舞台,从唐代到宋元到明清皆然如此.今时今日,再度审视历朝历代的仙游木雕名师,以及他们巧夺天工的代表作,一条千古传承的"仙作"脉络,渐渐清晰地横亘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一、考查so与such的区别so与such都有如此;这样的意思,但用法不同。so是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是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注意:⑴so和such都可用于形容词+单数名词之前,但有区别。用so时的词  相似文献   

3.
借代义是词义的一种修辞式派生方式,属词语的固有义项之一,一般在辞书中也可查找到。借代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临时的、言语的。二者有联系,更有显著的区别。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在讲借代辞格时,所举例子都有把借代义误作为借代辞格的现象,混淆了二者的区别,不利于正确认识借代义和借代辞格。  相似文献   

4.
女性人物形象书写是花间词人创作的基本取向。但同为花间词大家的温庭筠和韦庄,其词风有着较大的区别。温词尤为注重名物装饰,韦词则常以舒畅、淡秀的笔触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与情怀。温庭筠与韦庄词中所使用的语言,无论内容意识,还是外在形式,都带有强烈的女性语言特色。韦庄词以一种冷静旁观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被看"的"他者"和客体,而温词却与之相反,仍以闺阁女性的口吻述说着婉丽绮靡的相思愁怨。两种不同词风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道路、师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创作构思是创作主体围绕文体审美规范所进行的定向思维过程。不同的文章样式,构思的形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杂文的构思,并非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而以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为主。这种思维形式有两个对立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是其内倾的心理活动方式;二是其类比推演的思维活动方式。悟性思维在杂文的艺术构思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真实自我的直接出场;其二,外在随感性表达体式;其三,内在隐喻性论理形式;其四,类型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指出仙游话中的“哥”已虚化为词缀,随组合词语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义特征,有的表动物性别,有的表某类人或事物,还有的作女性名字标记,显示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并同汉语其他方言做了一些比较.说明“哥”在仙游话中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其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文体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任何文章都有形式,没有形式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文章一经为外在形式所固定,就以一定的感性形态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之所以愿意阅读这篇文章,外在形式起了第一印象的作用。 1.作者应具有文体意识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文章的模式或规格。文体具有自身的外在形态和表现特质。就外在形态说,离不开某种固定的范式。人们一见到这种范式,就知道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刘坤 《科技信息》2006,(10):116-118
语言的许多形式问题实则都是基于其内在的机制而发之于外在的表面现象.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组织特点_意合和形合着手,分析其结构背后所反映出的不同民族思维模式及认知图式,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时进行必要的结构转换,这无论是对于实现译文的"信",还是摆脱译文语言的"翻译腔",都是很必要.  相似文献   

10.
怀孕期间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每个孕妇都要经历所有的不适,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现的症状不同,个体所感受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1恶心、呕吐约有半数以上的孕妇在妊娠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现象,少数孕妇有呕吐发生。但以清晨最明显,也有全天频发者。  相似文献   

11.
处于知识分子转型时期,开明书店一班人确立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和人间情怀。以此为依托,开明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呈现出文学本体价值与现实关怀相融合的取向特征,前者表现为以包容、“排俗”的姿态对出版物做严肃的选择,出版了大量的高品质文学书籍,后者表现为既以基本的道德伦理价值为准则关注社会,又与政治事件相对疏离。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有着迥异的遭遇,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四部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和《罪与罚》相比其他作品,更具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味,其受欢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3.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隐秘地包蕴在表面的顺从姿态之下。在本创作中,大致相似的顺从姿态又呈现出一为欣悦,一为荒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15.
宋真宗"泰山封禅"的君王行为,与其早年的性格养成、所受教育等有着密切关系。倘若忽视和轻视了对其个人这方面的研究,无异于割断联系,并不能够真正解析他这种帝王情结。宋真宗封禅动机可作两点补充:一是长期的压抑心理;二是鉴于"天象"的不利。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达到“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孝感孝文化艺术中大量以“董永和七仙女”为题材的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秀代表作和世代流传的艺术精品,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所表现的孝心、孝行,客观地印证了“孝感是董永故里”和“孝感是孝子之乡”。  相似文献   

18.
黎杨全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70-72,54
"老鹰抓鸡"、"蛇"是屠格涅夫爱情作品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它们成为屠格涅夫对爱情悲观主义看法的隐喻与形象化注解,而这又与他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整个悲观主义体认紧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中追问生命意义,都凸显出个体本真诗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董其昌开列的“文人之画”的系谱以及他的“南北宗论”与他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两个标准在他的系谱中起到结构性的支撑作用,一是师法造化,二是以画为乐.有此关口,“多寿”之说也成为他对绘画的一种极具个人性的表达.董其昌以个人的趣味和体悟重新结构绘画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他自开堂庑的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