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弘扬蒙医药文化 ,总结和吸取 2 0世纪以来全球蒙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推动我国蒙医药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新世纪的发展 ,促进国际蒙医药学术界的交流 ,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 ,于 2 0 0 1年 8月 18日至 2 0日 ,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召开了“2 0  相似文献   

2.
工业革命 2 0 0年的发展进程超过了人类文明 2 0 0 0年的发展进程 ,信息时代 2 0年的经济进步超过了工业文明 2 0 0年的经济进步 ,网络经济 2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信息时代 2 0年的发展速度。我们身处新经济的浪潮之中 ,我们正在跨越新的世纪。一场人与人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在无形中展开。南京———一个在中国不算大但也不算小 ,实力不算强但也不算弱的城市 ,如何描绘新世纪前 1 0年的蓝图 ,如何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新局面 ,如何在新的一轮的拼争中立于有利地位 ,是政府重要的思考内容 ,环境与特色是每一个致力…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一东南亚地区实验动物科学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1月 19日— 2 4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受大会邀请 ,贺争鸣研究员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 :“动物实验质量与动物福利—东南亚地区的现状”。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孟加拉国、埃及、印度、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泰国、美国、荷兰、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 2 0 0多名代表。大会邀请了 2 1位专家学者就推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系统 ;热带地区实验动物的生产、运输和使用 ;…  相似文献   

4.
洛阳大学副校长吴少珉带领洛阳大学师生在火炬传递点龙门石窟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2 0 0 1年 8月 2 2日 ,第 2 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 .其火炬传递活动已在跨入新千年之际拉开了序幕 .2 0 0 1年 1月 1日已分别从沐浴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的新西兰梅西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采集了“新世纪之光”火种 ,4月已将意大利都灵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火种迎取到北京 ,三路火种汇合于中华世纪坛 .5月 4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华世纪坛点燃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 ,开始了为期 1 0 0天的全国火炬传递活动 .火炬传递以“新世纪 ,新长征”为主题 …  相似文献   

5.
作为越南革新开放事业的重要环节,越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理论基础、主体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措施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当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实现坚定信仰与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实现坚持原则性和发展创新性的统一、坚持民族性和发展时代性的统一、坚持主导性和发展多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6月 2 7日至 2 9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兴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工作会议。教育部高教司刘志鹏副司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刘军谊、王伟两位处长主持了 3天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上海市教委或高教处负责人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参与了答辩工作。来自全国 2 1个省市 57所学校和教育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就所申报的项目内容、工作重点、研究队伍、实施步骤、成果形式和已具备的条件等向教育部各专家组进行了陈述 ,并回答…  相似文献   

7.
儒教对越南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越南儒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化、实用化、简约化的特征。在越南自10世纪初历经丁、前黎、李、陈、胡、后黎、阮等朝直至近现代,儒教文化广泛传播,对越南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越南没有创造独立于中国儒教之外的学派,而是将中国儒教应用于越南。但越南并非一切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与发挥,使之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征。本文主要是探讨儒教文化在越南文化中的影响,涉及到儒教文化在越南生根、发展、开花、结果的历史问题以及对越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越南独特民族精神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理学滥觞于《汉书·地理志》 ,历来称为沿革地理。 1935年始用历史地理的名称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获得较大发展 ,6 0年代初期 ,权威学者开始提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的论断 ,从而推动了历史自然地理和环境变迁的研究 ,在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中获得了许多成果 ,而其中以《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及《中国环境史论文集》最为重要。这种研究 ,在新世纪中将继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9.
辉煌的成就从1958年开始,越南人民在医好战爭創伤、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发展、改造国民經济和发展文化的三年計划(1958—1960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資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剝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力的解放,为越南北方生产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闊的前途。三年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7%,粮食产量平均每年为五百七十九万吨。随着經济的发展,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以及人民生活等各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 ,我校产业工作将怎样再上新台阶 ?3月 2 4日至2 5日 ,我校 2 0 0 0年科技产业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为我校科技产业面向未来 ,实现快速、规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我校校办产业从 80年代起步 ,经过多年的实践 ,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发展思路 ,并已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 999年我校科技产业一年跨出“三大步”(组建股份公司、投资大学科技园、完成资产剥离 ) ,取得销售收入 2亿多元 ,并正以快速、持续的良好势头继续向前发展 .会上 ,周济校长充分肯定了我校科技产业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指出了我校与一些兄弟院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证事例,揭示了我国地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使我国地理教育在21世纪有更大的发展,本文探讨了21世纪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提出改革现有的地理教育制度;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地理教育观念;强化地理教育内容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地理学的综合教育;推进地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开展地理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理素质等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由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已具备的基本条件,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国学热",部分重点大学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基于此,着重就"国学热"的历史发展、形成原因、对待国学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将继续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相协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在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影响下,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将继续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相协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在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影响下,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证事例,揭示了我国地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使我国地理教育在21世纪有更大的发展,本文探讨了21世纪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提出改革现有的地理教育制度;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地理教育观念;强化地理教育内容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地理学的综合教育;推进地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开展地理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理素质等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也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文章就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且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及其未来发展的社会要求,阐述体育与健康课中对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建立一整套客观、合理、准确、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思想的转变与教学方法观念的更新和对传统教学方法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上具体实施的冲击。通过对新世纪教学方法几点趋势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为新世纪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人类社会知识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增长率基本控制在6‰左右,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总数的高峰将出现在2050年。可是本世纪初期我国学龄人口的不稳定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对教师需求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又是困扰师范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的工作就是以我国的学龄人口变化为依据,对师范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