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厦门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都是复杂的经济系统,体现这两种经济系统的指标相当丰富.本文的侧重点在于研究港口对厦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希望找出对厦门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或指示作用的港口指标.这里的促进作用指的是,这些港口指标所体现的港口经济能力,对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我们称此类指标为促进指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发展同港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港口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经济必须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形成港口、海关、金融、临港空间、辐射腹地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港口经济体系。本文在分析武汉市港口经济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武汉新港提高港口经济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港口-腹地经济的一体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腹地”区域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特殊的经济地域系统,其运动发展的具体实践从客观上要求港口与腹地应有高度的协同性、整合度和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前提的今天,这种要求就显得格外突出和迫切.相关的具体实践需要有相应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会成为非理性或低效性甚至是负效应的盲目实践.为此,对港口-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理论问题的分析探讨就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该文探讨了港口-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以及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运动发展的一般演化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港口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以上海和新加坡为比较对象,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探究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关联度。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对外贸易、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探究港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经济与航运中心存在较强关联。新加坡对外贸易与港口间具有稳定的双向促进效应,上海市外向型经济对航运中心的驱动作用较弱。上海市生产总值能为港口发展提供有力的腹地支撑,港口对城市生产总值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上海市第三产业与港口间存在长期的潜在拉动力,但现阶段上海市第二产业对航运中心的发展仍起主导作用。从长期效果看,第三产业扩张政策对航运中心的促进作用强于第二产业。针对上述结论,分析原因并提出增强港口韧性、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大连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供应链的一体化,港口物流供应链在世界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着港口物流的发展。研究港口物流对腹地城市经济的影响,将港口物流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比较合理,二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要提升港口腹地城市的经济能力,需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内部需要加强港口的物流操作能力,从而提升港口综合物流能力;外部则需要加大港口基础建设的投资,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作业效率,提高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  相似文献   

7.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具体分析了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协同理论,构建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基于构建模型对大连市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分析了港口发展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探讨了港口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从历史发展、商业贸易、城市布局、工业发展等方面论证了港口发展过程与城市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从工业结构、经济特区、新工业区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汕头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态经济在港口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天津港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港口生态经济建设需要融合在整个区域或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目前还存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生态经济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多层次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技术集成、多元化评价和多方面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港航信息化作为提升港口管理层次和发展现代港口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加强行业监督、企业提升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也为上海航运发展软环境建设、强化港口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一臂之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化的发展现状,尤其是现代物流的快速扩张,港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装卸、仓储、中转功能,而成为经济、贸易、金融发展的催化剂,对周围地区和大陆腹地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有力推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洋运输历来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开放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港口承担货物运输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进口与出口的互动式整合使港口--腹地日益成为集世界互补性产品及互补性资源的开放性地域,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越来越密切。文章旨在论证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其他规律性问题及其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洋运输历来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开放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港口承担货物运输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进口与出口的互动式整合使港口--腹地日益成为集世界互补性产品及互补性资源的开放性地域,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越来越密切.文章旨在论证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其他规律性问题及其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博 《厦门科技》2008,(1):28-30
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近代工业基础.在港口区域内建立并利用港口和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其具有与现代港口生产紧密关联,大运载量、大进大出、技术密集性高、经济外向度高等经济特征。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海峡西岸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临港制造业发展与带动。要提高临港工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临港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大临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因此,加快推进厦门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间货物流动加快,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加速形成,港口物流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现代港口功能已从“运输中心”向“物流中心”转变,专业化、综合化及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设计等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新兴物流业成为了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珠海港发展江海联运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晗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1):108-110
港口的发展对于所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还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珠海港面临腹地经济总量小和沿海港口竞争激烈等突出问题。要想实现吞吐量的增加,就要通过集疏运体系的完善,使腹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珠海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西江沿岸有众多内陆港口,沿江经济带也正在形成,这些都为珠海港发展江海联运、延伸经济腹地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7.
论港口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秀辉  李伟 《科技信息》2007,(7):155-155,154
当前,港口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本文从宏观经济到区域经济,再到城市经济三个角度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港口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杭州科技》2010,(3):4-6
当前,杭州经济正处于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跨越的关键时期,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外在发展环境的改变和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要求.使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现代物流以其独到的物资,信息、资金流动方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港口一方面必须紧跟发展的步伐,从发展的角度抢抓物流机遇,另一方面作为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港口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实现港口物流化,不断拓展港口功能,这也是未来港日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物流时代芜湖港发展的策略,对于加快长江港口物流化进程,加速芜湖港物流中心建设和深化改革工作,从而以物流理念引领长江港口更好地融入市场、服务经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街区经济的特征、发展模式及发展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区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推动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为此,对街区经济的特征、发展条件及发展模式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街区经济具有区位性、聚集性、特色化、人文化、规模化和品牌化6个特征,街区经济的发展模式按产业和经营特点可以分为休闲娱乐型、商贸物流型、文化继承型、专一产业型和综合市场型.街区经济的良好发展要依赖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区位条件、产业条件、市场条件、人文条件和法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