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日照时间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重庆市34个常规气象台站的1961~2000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资料。文章采用统计结合克立格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重庆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大小以及和云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除北部巫山东北一小块地方外,其它地区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0a间,年日照时数下降了约300多h,约占总日照时数的24%,日照时数下降主要表现在春、夏、冬三季,秋季变化不明显。其中,1971~1980年,日照时数出现突变,日照时数下降达150多h。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部下降幅度最大,东南部次之,北部最小、无论是多年月平均日照时间还是年日照时间都与云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日熙时间的变化可能与云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取汉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960-2009年50年的日照时数和与其相关的气象要素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汉中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中近50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率为每10年-91.6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减少趋势从小到大以次为春、秋、冬、夏,相应的气候变化率分别为每10年-4.4h、-17.5h、-28.4h、-33.8h。影响汉中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云量和降水,但年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与云量和降水无关。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克陶县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新疆阿克陶县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克陶县近50年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阿克陶县的年、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各季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不同,减少幅度最多的是夏季,最少的是春季.相关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阿克陶县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近48年华南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8年华南110个测站年日照时数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8 a来,华南年平均日照时数整体上呈自南向北减少的分布特点,最高中心位于广西南宁(2 552 h),最低中心在广西金秀(1 172 h)。华南平均年日照时数以4.09 h/a的速率明显减少,高于全国平均值,并存在22 a和11 a的显著周期振荡,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华南年日照时数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地区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其中有3个减少中心,分别位于广东深圳(-12.86 h/a),海南澄迈(-12.85 h/a)和广西横县(-11.85 h/a)。华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与总云量分布几乎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大部分相反。广东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在明显增加,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使用地面气象观测日照资料,运用气候趋势法,对日照时数年变化、季变化和月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日照时数变化相关的降水量、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云量等气象因子进行了逐月平均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50年,三明市逐年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68.85 h.(2)三明市四季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一致,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减速2.5~37.8 h/10 a,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3)逐月日照时数呈现"单峰型"分布,7月达到峰值,2月最少.(4)逐月平均日照时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总云量、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1961-2012年莆田、仙游2站地面气象水汽压、云量及日照的月、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莆田市阴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莆田市的地面水汽压、阴天日数及年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莆田市区1981年以后水汽压减少呈减小趋势,干岛效应主要由夏季变干引起的,仙游城关的水汽压变化不明显;阴天日数变化趋势各地区不一致,莆田站1984年以后呈增多趋势,仙游城关略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总时数总体上经历了“多日照.少日照.多日照”三个年代,但城镇化步伐较快的莆田城区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转变的时间较旱,本世纪以来莆田城区及仙游年日照时数均出现回升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总云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总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原因。方法利用全国360个地面站1951~2009年地面月总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总云量最多区域位于西南和华南地区,最少位于北部干旱少雨地区。约35°N以北总云量从南到北随纬度增加带状分布减少,此纬度以南同纬度东部云量多于西部云量。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0年总云量减少最明显。总云量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位于东北、西藏西南部以及山东、安徽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总云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蒸发量与总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我国总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气候因素对总云量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洱海水面蒸发量资料和大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洱海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洱海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直接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洱海水面蒸发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洱海水面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洱海水面蒸发随着总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引起洱海水面蒸发量逐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总云量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气候区的日照时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8—2012年中国34个主要城市的日照时数值,从光气候分区的视角,采用线性拟合和累积距平的分析方法.对我国Ⅰ~Ⅴ类光气候区近25年的日照时数总量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光气候区年总日照时数层次分布明显,Ⅱ类至Ⅴ类光气候区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只有Ⅰ类光气候区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各类光气候区四季日照时数分布大体与年总量相似,各季节分布略有不同,但气候区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速率则各不相同.该研究为我国各类光气候区的日照时数特征及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也为我国建筑采光照明及节能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近44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28个气象站1969—2012年逐月日照时数、风速、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线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该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近44年,云南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4.95 h/10a;②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大体表现为一高两低:以华坪为单峰中心的西南高值区,以屏边为中心的东部边缘低值区,和以贡山为中心的西北低值区,即自南向北呈纬向增大型分布;③年日照时数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以大理—景东—元江—江城为界,以西呈明显增加趋势,以东的滇西北—滇中—滇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即自西向东呈经向减少型分布;④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减少),但秋季较为特殊,呈上升趋势(4.15 h/10a);⑤四季日照时数空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滇西南和滇东北南部地区增多,其他各地减少;⑥云南省年日照时数与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降水量对年日照时数的影响最为密切,风速与日照时数变化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11.
北碚区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碚区1961-2010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exh小波及M-K 突变检验等方 法分析了北碚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北碚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且以夏季减少的幅 度最大,秋季减少的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转折时间大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但是自2001年以来, 秋、冬两季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日照时数持续减少;日照时数逐月变化趋势与相对湿度的逐月变化趋 势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云水资源积分推导公式,选取50年的气象站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the Three River Headwaters Region,TRHR)云量与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统计关系,并对降水效率(Precipitation Efficiency,PE)时空特征深入分析,挖掘人工增雨试验潜力.结果表明:①总、低云量分别以长江源区的治多、清水河为高值中心向西呈"经向型"分布,向东呈"纬向型"分布.低云量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通过了α=0. 005显著性检验,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并通过了α=0. 01显著性检验;②各源区总、低云量与降水的突变年份不同步.降水年际波动较云量变化大且低云与降水相关性较好.低云量随总云量增加而增加,当总云量增加1. 7%时,低云量将增加1%,同期降水增加10mm,年降雨频率最高出现在400mm;③TRHR多年PE空间分布与降水、云量一致,整体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PE高、低值区分布在34°N以南和34°N以北.④TRHR多年平均PE为40. 3%且增幅变化不大,长江源区西部和黄河源区东北部增雨潜力(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Potential,PEP)最大,最佳开发时间在3~4月和10~11月.  相似文献   

13.
根据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3个气象站50年(1960-2009)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线性趋势估计、3年滑动平均、距平与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和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50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50年间,渭-库三角洲年日照时数呈增多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75h/10 a,增多趋势不明显.春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4.53 h/10a、-3.86 h/10a和-6.29h/10a;夏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8.65h/10a.(2)年日照时数在1974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在1996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3)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渭-库三角洲2010~2012年的年日照数进行预测,发现在今后3年内渭-库三角洲的年日照时数将会有所增加,年日照时数在2012年达到2874.5 h,超过50年来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1-2016年河南省信阳地区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距平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季、月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对日照时数变化与部分气候因素、细颗粒物浓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51-2016年信阳地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以119.66 h/10a速度下降,呈显著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异常减少的年份为2009年和2012年,2009年年日照时数异常主要受冬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2012年年日照时数异常主要受春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近5年,信阳地区日照时数月变化与细颗粒物浓度月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较多的月份,细颗粒物浓度相对较小;1951-1971年,水汽压、湿度对日照时数影响比较明显,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折射及吸收作用直接影响日照时数的变化;2005-2016年,平均风速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池气象站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数据,文章分析了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有:年、夏季和秋季均温上升趋势显著,春、冬季均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春、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存在周期性特征: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存在23 年的变化主周期,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23 年、21 年、21 年、26 年和23 年,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存在22~23 年的变化主周期. 过去44 年期间,气候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年和夏季降水量未发生明显突变,春、秋、冬季降水量发生显著的突变减少;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未发生明显突变,春季日照时数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 通过R/S 分析,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和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而冬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甘南高原低云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南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4年到2013年的低云观测资料,对其40年低云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地区低云分布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征;月际变化表现为1-9月呈上升趋势,10-12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表现为甘南各地分布均呈上升趋势,原本云量较多的地区云量增加也更明显;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水汽压、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弱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新疆天山山区主要气候要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山山区具有较好代表性的10个气象台站1960-2009年的历史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对天山山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天山山区能量供给因子中的最高、最低、平均温度温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温度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云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空气动力因子风速的下降趋势显著;湿度因子中空气相对湿度略有下降趋势,而水汽压、降水量略有上升趋势。受此影响,近50年天山山区气候总体趋于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朝暖湿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ISCCPD2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宏观参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NCEP资料分析了不同云类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利用CERES SSF MODIS Edition 3A资料分析了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云量分布整体呈自东向西减少的态势;总云量、低云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分布形势很相似;水高积云、水积云、卷云和冰高积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小,冰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大;出现最多的是卷云,最少的是冰层云、冰层积云、冰积云和冰雨层云;青藏高原地区的水积云、水高积云、水高层云、卷云和卷层云的云量与降水一致.近20a,中高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呈上升趋势,低云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该结果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地区云的短波辐射强迫主导着云的净辐射强迫效应,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