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它们的现象开始的,认为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质,碱是抵消酸性的物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酸碱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到十九世纪后期,在电离论创立后,提出的现代酸碱理论先后有阿雷尼厄斯(Arrhenius)的水-离子论、富蓝克林(Franklin)的溶剂理论、布朗斯特-劳莱(Brousted-Lowry)的质子论和路易氏(Lewis)的电子论等。立论越来越切合酸碱的实质,概括的事实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广。  相似文献   

3.
1963年R·G·Pearson在Lewis酸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酸、碱的软硬分类,进一步指明了酸、碱的特征,开始揭露出酸、碱的特殊规律,使酸、碱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5.
运用软硬酸碱原理对亲核取代反应中的两可亲核试剂的亲核部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中的两可基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电中心的物种)的亲电部位进行了讨论,硬软酸碱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它们之间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7.
一、引言Pearson于1963年提出的硬软酸碱原理(HSAB),是20多年来化学上的重大发现,在化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SAB原理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归纳得出的经验规律,它可以说明许多化学现象,但也存在着不少例外。它主要适用于简单的酸碱反应,不能描述中性分子及大分子的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也不能  相似文献   

8.
从硬软酸碱理论出发对两可试剂的亲核性,取代反应中催化剂的选择性进行了综合的解释,指出了多官能团亲电反应中心,通过实例证明了离子型反应的选择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软硬酸碱原理讨论了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有机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溶剂相对酸碱图的应用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质子溶液的酸碱性,说明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数据可近似应用于非水质子溶液体系,并解释了溶剂相对酸碱图在非水溶剂体系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软硬酸碱原理是七十年代初,随着人们对络合物稳定性研究的进展,佩尔生(R.G.Pear-son)根据路易斯(G.N.Lewis)的广义酸碱理论,关于受电子原子和给电子原子性质而提出的酸碱反应规律的经验概括。它对定性地了解络合物的某些形成规律,特别是对分析化学上如何选用有机试剂或掩蔽剂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是一个很有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论软硬酸碱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给出BrΦnsted体系中计算各组分C_i及K_(i,j)的通式及其程序。经文献的滴定数据及自测的数据检验,结果满意,所得C_i及K_(i,j)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贷款利率的高低相差很大,人们把无息或低息优惠贷款称为软贷款,利息较高的贷款统称硬贷款。软贷款和硬贷款来自不同的贷款机构。它们的主要来源有三: 1.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大洲的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泛美开发银行等)。 2.官方贷款。政府间的立接信贷和政府支持的进出口信贷。 3.商业银行信贷。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贷款都是硬贷款;官方贷款  相似文献   

17.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确定为先测定溶液的H^+或OH^-浓度,然后计算出相应酸或碱溶液的浓度.滴定误差可归结为对标准溶液体积的影响.影响误差因素的归一化,从根本上给出了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硬车削加工的特点、硬车削加工所需的条件以及硬车削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指出理车削技术是一种高效、洁净的工艺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现行无机化学教材中,对酸碱定义常常从1887年的 S.A.Arrhenius 的酸碱概念开始,一直到1923年的 G.N.lewis 的酸碱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企图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酸碱概念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来表明科学理论的建立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此讨论得不出各种酸碱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也得不出一个科学的、理想的酸碱定义标准,因为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的。任何定  相似文献   

20.
酸碱分布分数及其应用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分布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将教材中的δ - pH图改进为型体分布优势图,给出了分布分数的应用实例,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