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绝不仅仅是造就社会需要的顺民、良民,它还要给教育者带来终身的幸福,帮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工作可操作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到位,时紧时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难以操作。要使之由“软”变“硬”,不仅在整体规划、德育体系上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而且在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方面也要解决具体操作的问题。必须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及考核机制。对教育者的德肓工作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形成人的完整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教育者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时,受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品德结构,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完成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见,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德育的归宿也是人——实现人的价值,激励人的创造热情,塑造潜在能力得到充分而自由发展的完美的个人。事实上,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完善人的个性,因此有人说德育是“一预教导怎样做人的学程。”  相似文献   

5.
王芳芳 《科技信息》2007,(34):278-27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简单地说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 ,它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相一致 ,具有多种开端性、社会性和可控性、同时性和反复性等规律。自我教育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珊梅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3-135
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手段,是大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传统的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过程混在一起,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正视其心理世界,以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在我国战略转型期,面对当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时俱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成为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个体。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依据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是根据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施以影响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德育过程的优劣.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决定着德育效果的大小。一、教育者是高校德育过程优劣的决定因素高校德育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绩效是高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德育目标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后产生的业绩和效果,能够综合反映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德育过程的安排情况和德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分析了大学生德育绩效的现状,希望能对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学校特别是中等学校里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衔接、融合规律及方法,指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隐含、渗透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者都应“强化德育意识,淡化德育痕迹”,有意识而又自然、巧妙地衔接和实施好德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历史教学优势实施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而进行的教育 ,它包括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等内容。而历史学科以其丰富、详实的素材对实施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历史素材与德育渗透的最佳“融合点” ,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应注重现状现代科学方法。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最优化的科学方法。整个德育过程,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系统过程。宏观控制、微观控制和“黑箱”方法,是高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惠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201-201
新时期对班级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德育中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进而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变,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发展的,而德育过程本身又是存在着独特的内在结构;将现代系统理论和方法移植到德育教育系统,文章认为德育过程的结构——是一个由SPRT组合的运行有序的有机集合体(简称“SPRT结构”)。文章对德育过程的SPRT结构作了深层次的剖析,并从德育教育系统的运行中提出了德育过程的优化操作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孟莉 《科技信息》2011,(28):31-31,33
网络德育可谓是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活动。在网络德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把自己的需要、目的、意识以及能动性等内在力量凝聚到教育对象上,有效利用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探寻网络德育最佳途径,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优化德育教育效率,营造网络德育施教佳境。  相似文献   

18.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德育理念论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德育的价值追求。科学的德育理念对德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现代德育须确立起“社会一个体”本位、“适应一超越”性、“外在转向内在”、“规范行为与规范思维兼容”等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