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评价模型测度2000—2012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从总体和结构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农业现代化总体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过渡;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而农业生态水平呈微弱下降趋势;2预测可知2013—2020年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以持续上升为主,年均增长率达到0.87%;3皖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为0.506,皖中地区、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为0.451和0.402,而皖北地区水平最低仅为0.365;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皖中地区,而农业生态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最后,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市场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物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能和保障。本文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化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水平四个维度建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后,计算并评价2006-2015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然后与农产品物流总额建立起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均取得明显进步,但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市现代农业评价是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地市现代化农业的关键.通过相关分析剔除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对地市现代农业评价影响最大的指标,构建了由农业投入程度、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6个准则层,包含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等31个指标在内的地市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分析,计算了同一标准层内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找出了反映信息冗余的,即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集.在反映信息冗余的指标集中,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各指标的信息含量,挑选出同一类别中最大信息含量的指标,剔除其它指标.既保证了对地市现代农业评价影响最大的指标都在筛选后保留下来,还弥补了现有指标体系存在多个指标反映同一信息、信息冗余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选取农业总产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做为体现农业产出水平的三个指标,以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投入要素为指标,构建农业投入产出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农业产出水平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农业产出水平主要由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出反映,而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电力化程度、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是影响农业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加强农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教育,将是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物元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物元模型对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3个层次对影响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评价,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部分县域处于低水平及中低发展水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呈现"东南-西北"走势,由苏南、苏中到苏北地区,县域综合发展评价等级呈现出递减的状况.4类子系统均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贡献度大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ESDA相结合,从全局和局部研究了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由农业物质装备因子和农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因子、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因子、农业可持续发展4大因子所决定.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酒泉-嘉峪关-张掖为代表的高-高型集聚区和以中南部包含天水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为代表的低-低型集聚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8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分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但空间格局较为分散,各市区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存在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而劳动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农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均方差权值法的山东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属性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对评价结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均方差权值法作为诸多客观赋权法中的一种,较好地解决了主观赋权法无法避免的某些随机性和主观臆断性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某些客观赋权法存在的局限.文章介绍了均方差权值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过程,并运用该方法对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就县域城镇化要素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从总体上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相吻合,大致呈现为两轴相交的"┣"型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春园  舒晓波 《江西科学》2021,39(2):323-329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是优化人类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为国土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变化率指数、类型区划、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06—2017年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县(市、区)国土开发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开发强度总体上表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3)江西省国土开发强度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但集聚程度越来越低,国土开发均衡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国土开发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其2008-2019年农业经济和水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社会科技和政府支持5个主成分共17个具体指标的县域尺度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2004~2011年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1年北京市各区县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略显不足;政府支持因子各区县变动差别较大,资金支持的持续性较差.(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和各主成分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距中心城区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不佳,说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态欠佳;2) 农业生产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时间上表现为稳步提升,空间上,县域分异格局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于鄂中和鄂北岗地,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板块分异格局表现为咸宁板块〉孝荆板块〉襄随板块〉黄鄂黄板块〉宜荆板块;3) 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地形和土壤;人文因素则包括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是西江经济带上城镇融入发展的重要依托。该文运用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经济与交通系统"评价模型,对西江经济带上的来宾市2011年的70个镇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耦合协调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来宾市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显著,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北街道办较最低的三江乡的协调发展度分值极差为0.8616;(2)协调等级整体上呈以交通枢纽为极点,县城优于镇域地区,区域内部各异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京津冀城市群17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异计量参数、空间格局指数和Moran'sⅠ空间关联系数定量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以"东北-西南"为主导分异方向,东北强,西南弱;经济高增长区和低增长区空间连片集中化,同质性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异明显而集中;经济中高增长区和中低增长区空间破碎和分散程度增加,出现许多经济增长动态空间;经济空间关联HH型和LL型占主导,呈现"强连强,弱连弱"特征,而"弱连强、强连弱"的经济帮扶空间比例较少,区域经济空间不平衡趋势增强.总体上,运用格局指数和Moran'sⅠ指数,获得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结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评价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是探索乡村"三生"空间特征以及明晰其空间子系统内在联系的有效途径。以绵阳市游仙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通过对研究区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及各乡镇"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表明:游仙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呈现"西高东低"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异特征。"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值在乡镇间的差异显著,有54.2%的乡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生态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生态生产空间"耦合协调情况在空间子系统两两耦合协调中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宝鸡市社区生活圈4类典型服务设施空间性质,旨在明确空间分异格局,为宝鸡基层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兴趣点地理大数据,综合空间统计学方法,通过密度分析、形态分析、类型分析、均衡性分析及圈层分析,针对宝鸡市社区生活圈典型服务设施开展空间分异格局定量研究。结果 (1)宝鸡市典型服务设施分布呈现“一心一带多区”的空间格局,城乡不均衡状况显著;(2)社区生活圈呈现“一级基础覆盖、二级加强覆盖、三级稳定覆盖”的圈层递增结构;(3)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同塑造空间分异格局。结论 宝鸡市社区生活圈典型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存在失衡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