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但王阳明在使用下定义的方法时,总是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且并不严密.运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方法时则常常利用一字多义的特点,偷换了概念.王阳明对于“知行合一”的构建存在着种种问题,他的以上构建方法都不能成立.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就是对治知行分离的错误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泉海 《科技信息》2010,(19):287-287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本文把知行合一论问题放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结合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来探讨知行问题,同时揭示出知行合一论对于朱熹理学的修正。  相似文献   

3.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谪戍龙场时,于正德四年(1509)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首先提出并讲授的。它把我国思想界关于知行关系的争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知行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到了晚年,王阳明的思想进入成熟完善阶段,为了避免陷入一般认识论方面知行问题的争论,他不再提“知行合一”,而专讲“致良知”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在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阳明本人就是把“知行合一”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典范。阳明的乡约模式及其在明代中后期的推行,恰好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说的社会实践价值,这一化底蕴对于形成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民族性格,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精神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良知说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他的学说的核心。正如王阳明自己说的:“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王门的众多弟子和流派也都公认“吾师良知之学,乃三教之灵枢”,对之顶礼膜拜,深信不疑。良知说在明代中叶以后曾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伦。因此,研究良知说,是深入揭示王阳明哲学本质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王门后学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外专家。  相似文献   

6.
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主旨在于围绕人的“生命”来展开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儒道释哲学对生命智慧的阐发各有侧重,儒家主要从入世的立场来寻求生命的安顿、调护和完成,强调此生生命历程的担当与责任;佛家主要从出世的立场来看破生命之苦的实相,追求生命之苦的解脱之道;道家则介乎两者之间,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然与洒脱,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面对当代国人“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生命智慧缺失,传统的生命智慧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订与思维逻辑的发展来看,王阳明哲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正德四年到正德十五年,王阳明以《大学》格物说为中心,教揭知行本体,强调知行合一的工夫;二、从正德十五年到嘉靖四年,王阳明以协调《大学》格物说与《孟子》良知说为中心,教揭良知本体,强调致知的工夫;三、嘉靖五年以后,王阳明总结一生,合本体工夫言致良知,专以致良知训导学者。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自身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良知"学说中。因而,要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要从他的人生体验入手分析"良知"思想的内核。通过对"良知"学说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其哲学意义进行阐释,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本体与功夫的结合。王阳明立足于人的现实来感悟生命,以此来根除人性的现实冲动所产生的不良因素,从而彰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对人的发展有着更多的自由与许可范围。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心学集大成者。他创“知行合一”说,对抗程朱的“知先行后”说;创“良知说”,对抗程朱的“即物穷理”说。在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他独树一帜,与之对抗。尽管这是唯心主义内部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但表现了王阳明大胆探索,蔑视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积极进取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良知说”产生的背景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他晚年的主要教学内容。根根年谱记载,他在贬谪到贵州龙场驿  相似文献   

10.
“致良知”的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中具有贯穿整体意义的学说,它是在批评程朱的过程中提出。在这里良知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有了多层次的规定,是是非的标准,德性的本原和意义世界的根据。良知是吾性具足的,致良知的功夫只是去良知所受之蔽。致良知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观念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发用流行是一个有先后远近的向外推行的的过程,其中有着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历史观是和生命哲学紧密相联的。他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对以往的欧洲文明开展了猛烈的批判,从而开创了西方历史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先河。然而尼采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却没能为未来人类的进步指明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自宋代以后 ,宗教的观念逐渐淡化 ,一种理性和现实的人生态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人开始致力于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这是一种智识主义的潮流 ,它们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学术的研究日益精密 ,但同时也走向僵死的形式主义 ,以及学术和道德的堕落。与此相反 ,则存在着一种反智识主义的倾向 ,致力于对上述的状况进行批判和教育改革。王阳明的哲学正是这种潮流的集中体现 ,它与西方哲学和教育中的一些思潮具有类似之处 ,并对传统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王阳明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是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的道德情感上溯孟子,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他的道德情感内含特有的结构关系,是“良知”的重要成分,对人的自然情感与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王阳明的道德情感思想,对提升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代是指以人类社会形态过渡界限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时代精神是指群体人概括反映特定时代的本质与现象的意识形态,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乃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哲学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特殊理论形式,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其心学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的过程.在王阳明看来,一切学问都是为了人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他把道德学说从他的心学思想中凸显出来.王阳明心学的道德凸显是针对当时的道德沦丧、士风不竞的局面提出的救治之方.其心学就是一个以他的道德学说为核心的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心即理的人性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道德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哲学起源于对生命的思索。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生命的学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基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探索之中,老子哲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子哲学中的生命关怀以“道”为核心范畴,遵循“本源之道”,探究“生命本真”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意识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揭起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学的旗帜,以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新文化意识在中国大地上搅起了轩然大波。象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五四”文学创作,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各种流派,都极大程度显示出个性解放、追求人格独立的基调。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激昂过一阵的一大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在沙滩上搁浅了,颓唐、哀叹、悲观、虚空成了一时代病。人的生命的价值到底何在,则成了许多作家进一步探索的一重大社会问题。冰心给何彬(《超人》)开出的是“爱的…  相似文献   

19.
青年壬阳明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复杂而曲折的,经历了"遍求百家"、"出入佛老"、"五溺三变"的思想漫游历程.而青年王阳明的思想漫游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从其少年时期就一直伴随着王阳明的"成圣"追求的心路历程.正是青年王阳明所经历的这种复杂而曲折的思想漫游,不但构成了其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而且对其以后成熟形态的思想格局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我们解读阳明心学的奥秘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能指引和推动工夫的本体,工夫的简易性由此显豁无遗。这反映出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真切转向简易。不过,诚意及其反映的工夫的真切性,在他以致良知为主的工夫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诚意是学者切实做简易工夫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对诚意的强调可以纠正学者出于工夫简易而不信良知或轻忽怠惰的倾向。在充分感受到良知内在动力和准则的基础上,阳明于去世前几年特别强调真切,并提出一体之仁和真诚恻怛等观点以解释良知,这表明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简易转向真切。从理论上来说,简易与真切是互相蕴含的关系,他不同时期的工夫论,只是强调了这两者中的一者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