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明云  陈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4,(24):115-116,93
本文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影响近岸海域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使用某些特定的数理方法,定量描述环境质量等级的过程。从纷杂的环境监测数据到有效的环境信息的转化,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该文综述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并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数学知识,可在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中建立实时动态可视化评价系统和方法,促进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福建省近岸海域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制定政策措施,强化环境管理、大力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探讨,提出了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及污染源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年~2020年)中新划定的环境功能区,结合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进行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水水质总体呈一般水平,海水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硫酸盐两项指标影响,化学需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李良德 《海峡科学》2014,(6):101-103
近年来,福建省沿海各市(区)经济、社会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岸海域有的监测站位已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准确反映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状况的变化,个别点位因填海等海岸工程设施建设和码头建设,已不具备监测条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近岸海域监测站位的基础上,对近岸海域监测站位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湄洲湾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8~9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监测。文章介绍了此次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并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无机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插值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并分析了近6年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指出应开展有效的区域入海污染源管理与削减工作,同时加强近岸海域工程建设的论证与管理,保证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质量向好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掌握工程海域无机氮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与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自动监测网络实时在线监测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和基础数据,通过研究和分析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网络在水质污染评价和赤潮预警方面的应用,提出构建基于自动监测网络的陆海统筹环境监控预警系统,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2008年~2012年福建省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我省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情况,进而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为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海域水环境容量是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是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根本之策,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该文选择福建省湄洲湾海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湄洲湾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估算该海域环境容量,得到该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海州湾沿岸开发活动对近岸水环境的影响,这些活动包括排污、取水及娱乐活动开发等.通过分析水质现状及海域使用功能现状,找出目前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的矛盾;建议优化该海域的开发活动布局,调整环境功能区划,以促进各种使用目的的实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州湾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海域洪季水动力及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实测资料验证的秦皇岛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了秦皇岛近岸海域洪季大潮水文条件下的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秦皇岛近岸海域落潮流为东北(NE)向,涨潮流为西南(SW)向.在渤海夏季风作用下,秦皇岛近岸海域整体水位略有降低;落憩时刻,石河口以北海域流速降低,石河口以南海域流速增加;涨憩时刻,石河口以北海域流速略有增加,戴河口至滦河口间海域流速降低.化学需氧量(COD)扩散方向与涨落潮方向一致,涨落憩时刻,COD浓度均在滦河口以南海域降低,洋河口以北海域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水质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研究近岸海域环境中多组分的水质动力学模型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针对这种多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将污染物扩散输移的湍流模型与多组分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模型相结合,建立了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近岸海域多组分三维水质动力学模型,模型可同时模拟水温、盐度、悬浮固体、大肠杆菌、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藻类、腐植质以及营养物质氮、磷、硅等多个水质状态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成功地应用于近岸海域的水质模拟.为海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生态健康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法】根据2011年11月对广西北仑河口近岸海域海洋的调查结果,采用《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水环境健康指数、沉积环境健康指数、生物残毒健康指数、栖息地健康指数、生物健康指数分别为11.73、10.00、9.00、10.00、14.24,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54.97。表明,北仑河口近岸海域水环境和沉积环境都处于健康状态,未受生物残毒污染,而栖息地和生物指标分别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虽然水环境判定为健康状态,但其健康指数已接近亚健康标准阈值,且已呈现富营养化。【结论】综合5类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判定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龙海市资源海域使用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及其结构现状。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域使用现状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并且与经济和资源条件匹配度高,但是用海过于集中近岸海域,类型较少,尤其是新兴海洋经济产业比重偏小,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20.
在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中,站位合理布设是执行水质监测技术规范的基础,是获取有代表性监测数据、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渤海湾采样点的站位优化研究表明,由原来的20个水质采样点优化到10个代表站位,优化后的站位所表征的环境质量,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等效;并比原常规监测站位更具有代表性。提高了采样的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监测的成本。因此,研究近岸海域水质采样点优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