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何毅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86
英汉反语现象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皆普遍存在。反语,一般来说,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本文以Grice和Leech提出的传统语用模式以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作为反语研究的理据,并试图结合英汉范例对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与解读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王琳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3):63-65
语言具有模糊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语用模糊现象的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认知语境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存现句与一般主谓句的主要区别在于语用价值上,二者的信息焦点不同;存现句的选择有时是篇章衔接的需要,有时是心理视点的需要;存现句在不同语体的分布强弱序列是小说、戏剧、散文、诗歌。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语用能力,从两个不同专业双专科班学生语用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和讨论入手,对如何通过英语视听说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提出几点思考与对策,强调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苏涛涛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3,16(2)
基于认知语境和其相关理论,提出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交际者未能选择适当的认知语境、交际者双方未建立新的认知语境、和未能匹配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认知语境.通过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避免语用失误发生的策略,即要培养我们的语境意识、重视听者的认知语境并做出精确的判断等.这一研究加深了对认知语境的理解,对分析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失败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对增强交际者的语用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称谓语语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1517个称谓语(手工统计)为对象展开语用考察。论文认为,称谓语是对被称谓人身份的一种认可,包括一般称谓、从儿称谓、亲属称谓语泛化等。称谓语的使用受汉语文化积淀、复杂社会关系、交际双方心理距离、交际时空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制约,反映出农耕认知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人际交往心理等深层动因。考察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称谓语运用,对丰富称谓语理论和指导人际交往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就维吾尔族文化中的绰号习俗进行了全面阐述,一方面对具有地域特点的绰号类型、特点、来源及其社会功能了和语用功能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另一方面通过维吾尔族人绰号习俗进一步探究和掌握属于某一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期望以此为今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温素平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18-21
"不是我说你"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语用标记语,其中的谓语动词"说"和宾语"你"有着相互制约关系。"不是我说你"在句中一般有句首、句中和句末三种位置,其语义不能简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提示、显现、强化和委婉。"不是我说你"语用标记语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语义认知与语用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霞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还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的思维的隐喻性产生了语言中的隐喻 ,而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从语义与语用角度对隐喻进行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杨晓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9)
临时性词汇结构是多样的,而语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本文首先对临时性词汇重新进行界定并分类,并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实例,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了临时性词汇动态意义的建构;结合词汇语用学的成果,阐释了临时性词汇的语用推理过程,探讨了临时性词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体现的人类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对语用失误的客观理解,应当说语用悖论成为其合理解释框架,对语用移情做以界定,用移情理论指导跨文化交际,注重文化习惯,成为本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中,人物的绰号源于社会生活,也有对古典文学人物绰号的继承和发展,绰号在其小说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其自身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研究对语用能力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雅婷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1):69-72
外语学习者总是不自觉地将本国的文化错误地转移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去,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引起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该现象给外语教学以很好的启示:外语教学除了训练好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熟悉交际对象的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郑银芳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4):118-120
将句法的认知研究和句法的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历时溯因和共时研究的方法,可以从认知和语用两个角度探讨英语存在句句法结构的成因:英语存在句的认知理据有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而句尾焦点原则和语篇连贯原则是其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18.
邵新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5):105-107
动词化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从认知理据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人们认知和语言上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行为具有一定的"省力倾向"。同时,英语动词化的出现和使用符合人们认知上的关联原则,是人们为表达思想而作出的某种关联性的语言选择。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在语篇中具有动态顺应性并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以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1月版的《武汉市交通旅游图》中注明的134个地片名为对象,对武汉城区地片名称从书写符号、音节数量、语素组合策略等方面进行考察.武汉市城区地片名称均运用汉字,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或非汉字组合;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分别占地片名称总数的15.67%、81.34%和2.99%;地片名称语素的选用运用了谐音、引用等语用策略,释放出该地区先民们在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劳动场景、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心理投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