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一句中的“绿如蓝”是比喻,前一句中的“红胜火”是比托。两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就非类事物的共同点作形象的比较。因为是艺术的形容,重在使人感受,故即使形容得再过分一些说“绿胜蓝”也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在山东省东明县召开了“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考察论证,确认庄子故里就在东明。这是庄子生平里籍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收获。但有些材料的论证说明还不尽圆满,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必要。 最早提到庄子故里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庄子列传》(见于《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工同时。”关于“蒙漆园”的具体地点,唐代以前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唐代,才有了明确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括地志》的记述,后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漆园”时所引用的:“《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属蒙县。”这是最早注明漆园所  相似文献   

3.
“发于硎”新解质疑陈白夜《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晋郭象注:“硎,砥石也。”唐成玄英疏:“硎,砥砺石也。……年经十九,牛解数千,游空涉虚,不损锋刃,故其刀锐利,犹若新磨者也。”当今国内《庄子》的各种注本和...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5.
虚者,心斋也——读《庄》漫笔之六王锺陵一如果说《养生主》篇是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对人间的不幸有所透现的话;那么《人间世》则是在展现残酷的人间图景的背景上,来对个体的存在问题作出说明的。“颜回见仲尼,请行。”此句说颜回欲之卫而见仲尼,但开头不明说请行的目...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道教宗师,他的哲学思想历来为人称道,文学成就与屈原比肩,达到了先秦时期散文的最高水平,汉语中很多成语来自他的著作,如朝三暮四、螳臂挡车、庖丁解牛和坎井之蛙等.不仅如此,庄子还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不少动物及其有趣的行为. 描述动物的特征与习性 庄子描述了很多动物的行为:比如《山木》卷中的“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意思是螳螂利用叶子作为隐蔽,接近蝉而捕捉之;《逍遥游》中有“子独不见狸生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两跳梁,不辟高下”,意思是狐狸和黄鼠狼或伏身或跳跃,捕捉放松警惕的小动物;《养生主》中有“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意思是野鸡走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等等.这些对动物的描述都是庄子直接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厝火积薪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贾谊传》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多次向汉文帝上书陈述社会弊端,写出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他认为政治局势很不好,社会有许多弊端,应该想办法革除,否则会有大祸患。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贾谊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形势,犹如将火置于柴堆之下,人却躺在柴堆上睡觉,只因火还没有燃起来,自以为很平安,实际上危险一触即发。"厝火积薪"的成语由此而来,后人用来比喻明明知道隐藏着祸患,却对其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8.
成语“一丘之貉”的由来可追溯到《汉书·杨恽传》,说的是西汉宣帝时,有个名叫杨恽的人,因说了“古代的帝王和今日的帝王就像是生长在一个土丘上的貉一样”而惨遭杀害。而《狐非狐歌》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民歌,歌词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说明人们对貉实无好感。人们为什么用貉来比喻坏人?有谁见过“貉”,了解“貉”呢?  相似文献   

9.
庄子藉著“庖丁解牛”寓言提出他的养生大法,以庖丁三种“解”术印证生命的升华境界。本文尝试从此一角度切入,探索庄子“解”术所隐含的生命高度、深度、广度——庄子从牛身、人身、宇宙三层次扩充出形解、心解、悬解的人生高度:又从初解、三年解、十九年解幅射为养形、养心、养生的生命深度:更从族庖、良庖、解庖的手法拓展出凡人、神人、至人的生命广度,呈现了庄子的精神自由领域,也呈现庄子在现实人间应用、变化的生命契机,形成庄子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三言”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突出地标志着在我国战国时期,我们祖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与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无疑地是起了消极的作用;而在文学语言方面,它却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和同代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的。明末狂人金圣叹把《庄子》和《离骚》列为我国“才子书”的前茅,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夸大的。  相似文献   

11.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12.
胡培兆教授在他的著作《价值规律新论》中提出,要正确地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同时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在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补充“体力剩余价值和脑力剩余价值”这一对概念,才能说明问题。不然,用一百多年前的“老概念”,即使用最强烈、最肯定的语气也不能说服人。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无需用“最强烈最肯定语气”也可用一百多年前的“老概念”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3.
比喻与文学共生。远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在此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些名家巨匠,总是把比喻作为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孜孜以求对比喻的运用和创新。亚理斯多德《诗学》称“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莎士比亚因善用比喻绘形抒情,被西方称为“比喻之王”。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美妙的譬喻简直象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是比喻艺术的一个典范,据有人统计全书共用比喻八百多条,确是出口成喻,妙喻连珠。如此广泛而精致地运用比喻,在中国以至世界文林中也是不多见的。《水  相似文献   

14.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四册语文课本第七课《短文三则》,其中一篇便是明朝开国元臣刘基所写的《说虎》。刘基的这篇《说虎》,以“虎”为题,其实是要说“人”,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的人,必将招致失败的道理。全文一百五十余字,没有一处提及“斗争”二字,通篇只谈“虎吃人”、“人捕虎”,可读完之后,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这当然是因为作者写此文时采用了一种很好的论述方法:设喻明理。 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这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先秦散文中就表现得  相似文献   

16.
对《养生主》篇疑难歧异的解说──读《庄》漫笔之二王锺陵《养生主》虽是短短的一篇,但文字中的疑难歧异之处却是很多的。本文旨在对这些疑难歧异之处,作出一些解说。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对这二句,庄学家们有种种曲折的说明。林希逸曰:“若以为善,又无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庄子》中塑造的一系列在黑暗社会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畸形人形象的分析,肯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试图通过这些人物来阐发《庄子》重“德”的哲学观点,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8.
年俗与火     
鸡年话火我们中国人总是骄傲地自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炎帝、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始祖先人对火十分重视,炎帝族就是以火为图腾的。《尚书》中对此就有记载:“神农,炎帝也,姜姓,以火德王。”炎帝部落最早兴于“烈山”,“烈”宇的下部结构,最早也是“火”字底。《说文解字》说:“炎,火光上也。”“炎”字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秦篆,直到现今的文字,都是重火状,即火上有火。所以“炎”的本意是堆火、猛烈之火的意思,因此史书又称炎帝为“烈山氏”。话说鸡年,鸡与火也有许多传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晋中军将  相似文献   

19.
在《写在〈野蔷薇〉之前》的序文中,茅盾曾以挪威小说家包以尔关于野蔷薇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自己在1927年前后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包以尔在一个短篇里,曾打过这样的比喻:有个人赞美野蔷薇的色香,但憎恶它多刺;他的朋友则拔去了野蔷薇的刺,作成一个花冠。茅盾认为,人生犹如多刺的野蔷薇,“硬说它没有刺,是无聊的自欺;徒然憎恨它有刺,也不是办法。应该是看准那些刺,把它拔下来。”——用文学的形式对社会“尽拔刺的功用”。基于这一创作的目的,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中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的形象,它所体现的美刺要求也正如一簇簇野蔷薇,掺杂着色香与针刺。她们的性格都自成颓废与进取、勇敢和怯懦等多重组合,从而形成一组独具风格的艺术群象。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梦蝶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之中。“蝴蝶梦”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章。“蝴蝶梦”体现了庄子的“物化”思想与道通为一、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自由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