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陈超 《科技信息》2007,(18):157
本文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的个人化写作现象,结合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中的"仿拟"策略,提出新历史小说在消解传统历史观念而进而构建新历史话语的过程中,通过营造形式语言与内容灵魂自然和谐的统一,使新历史小说有了诗性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的叙述时序有着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的特征,它以记忆的、逻辑的运行方式,呈现出共时态叙事,干扰、打断或倒装时间存在的持续性,使之出现矢向上的变异。叙述时序的变异则承载新的历史小说历史观,透视出文本外新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5.
张金星 《科技信息》2007,(35):175-176
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绘画传统在元代的文化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赵孟頫等人为了使北宋的文人传统得以流行,从理论上提出符合文人绘画发展的美学观点,和北宋的文人绘画观遥相呼应,以承接文人绘画观的线脉,为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作出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分析,概括了传统文人精神的价值取向和当前文人颓废、虚无思想倾向的历史缘源以及现实因素。指出当代文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应落在两个方面:继续发扬传统文人心忧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格和寻求建立文人新语性。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初期的历史小说,尽管作品数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优秀作品较少,因而很少引起学界关注。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普遍评价不高,认为此期历史小说在艺术上乏善可陈,因循守旧,公式化倾向严重,思想上更是陈陈相因,不外乎忠奸斗争与劝善惩恶等传统思想。不过,从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此期历史小说展现出中国近代思想走向的两种不同维度:一方面,既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辉煌记忆中不能自拔,复古思潮与保守主义盛行;另一方面,随着十九世纪中国内忧外患的逐步深入,对时局敏锐而焦虑的小说家的忧世心态也在历史小说中充分呈现出来。其突出的标志,是对外患内忧的广泛"书写"。  相似文献   

8.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像逻辑渗透历史小说叙事内部,如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小说文体等诸多环节,使得印刷文化语境下历史小说的叙事技巧遭到改写。日益边缘的纸媒历史小说接受影视剧的收编,将影视叙事手法与视觉思维引入到历史小说写作之中,从而催生出大规模的影像化叙事潮流。  相似文献   

9.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10.
论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观的演变、人物在历史坐标中的变化、叙事角度的转变等方面结合具体的作品对新历史主义小说进行了论述。中国传统历史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政治目的,成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工具。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反动。它不过是从世俗角度虚构、叙事、言说历史,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无意义,它恢复了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文人被重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的文人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人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对我国后来音乐的延续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论文人闺怨诗与感怀不遇诗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闺怨诗与文人感怀不遇诗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两类常见的题材。魏晋时期,这两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开始合流。本文从文人闺怨诗的发展写起,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文人闺怨诗和感怀不遇诗合流的基础,并以曹植为例,揭示文人闺怨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文人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建设者、承载者和传承者,但是在一定时期,他们又是传统的怀疑者、批判者甚至摧毁者.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其合理性在明代中叶开始受到质疑,吴中文人在质疑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他们所具备的超前性认识,与自身以及身边友人的际遇、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吴中特定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而明中叶吴中文人对科举的态度及其成因,庶几可为揭示文人与传统关系中文人怀疑、批判与疏离传统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5.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取材于历史,用旧事写新意,探索人性中的利己主义,鲁迅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奔月》非常具有代表性。以《鼻子》和《奔月》为中心,从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社会性与哲理性、艺术手法的异同三个方面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间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受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一视角淡化了体现传统意识形态的宏伟历史事件,却侧重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变迁;其次作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处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使叙述者以现代人的身份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间隔;再次作者在文本中将虚构与真实并重,使历史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已死亡的历史,而是具有了现代意义的历史,进而重建了一个崭新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的文学在经济化、全球化浪潮的撞击下出现了一种无根化倾向,究其表现与实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商品经济的流水线与传统文化的五味斋的激烈冲突;二是文学张力与欲望叙述的二律背反;三是文人的角色焦虑与责任担当的严重失衡。发挥文人智慧,回归人文传统,引导受众欲望,为个人寻找精神家园,为社会建立精神支柱,这是当今文学变革发展走出无根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受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一视角淡化了体现传统意识形态的宏伟历史事件,却侧重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变迁;其次作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处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使叙述者以现代人的身份出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间隔;再次作者在文本中将虚构与真实并重,使历史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已死亡的历史,而是具有了现代意义的历史,进而重建了一个崭新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19.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小说在审美取向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具有相当的趋同性,尤其体现在历史深度模式削平、主体的退隐或消解、反讽和戏仿的艺术策略等方面。但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新历史小说只能有限地接纳或"误读"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因此,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只是接受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