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埃博拉病毒(EVD;以往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影响范围人类;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大猩猩、黑狸狸和猴子)。治疗进展: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无可用的已获正式许可的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致死率埃博拉病毒有4个变种:埃博拉萨伊(最凶残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90%。);埃博拉苏丹;埃博拉象牙海岸;埃博拉Reston(只对猴子生病对人类没有影响)。历史起源埃博拉是1976年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出现的。一起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子,另一起  相似文献   

2.
埃博拉病毒     
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该病致死率高达50%~90%。埃博拉出血热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病死率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目前虽有一个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紧急治疗的实验药物TKM-Ebola,但尚无批准上市的用于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建立快速、准确、简便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及时进行临床诊断救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最终控制其传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及进展,介绍病毒分离、电子显微镜观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抗原检测试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及其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资讯     
《世界博览》2014,(16):12-15
正310亿元为了配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实施,日前,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2014年薄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310亿元,资金额度比2013年提高50.77%。1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自今年2月份爆发以来,西非地区已有近900人死亡。该病毒十分罕见,尚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疗法和预防感染的疫苗。埃博拉病毒最开始在几内亚的森林中爆发,现在正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迅速蔓延。德国强烈建议不要前往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称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仍没有结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病死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无可用的已获正式许可的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人用疫苗,提高对感染埃博拉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个人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是减少人类感染和死亡的唯一方法.本文建立一个埃博拉病毒的数学模型,对疫情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对疫情的发展也做了一个预测.  相似文献   

6.
郭剑峰 《科技潮》2010,(7):24-26
随着全球消灭天花、结核、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得到控制,很多公共卫生官员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传染病不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艾滋病的出现,这一希望破灭了。与此同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lyme病,汉他病毒肺炎、尼罗河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出血热。2003年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频发,一时之间,  相似文献   

7.
埃博拉从西非三国向外扩散,美欧相继失守,目前疫情已造成超过15000人死亡,实际死亡率高达70%。伴随着疫情升级,亚洲地区乃至中国的民众,对这位"非洲死神"愈发关注。埃博拉疫情发展很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不能排除呼吸传播的可能,也暂无特效药物或疫苗。然而,应对得好的话,也没有那么可怕。因此,建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疫情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可以为埃博拉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与可视化表达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考虑了人群和动物耦合的情况,研究了一类具有预防接种且带有治疗措施的埃博拉传染病模型.运用下一代生成矩阵方法得到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_0,并证明了当R_01时模型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此外,利用Lyapunov函数和Lasalle不变集原理证明了共存平衡点的存在性和全局渐近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8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2014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沈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八届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陈运泰院士主持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作"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控制:埃博拉与流感"学术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作"传统医学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学术报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作"我国雾-霾  相似文献   

10.
薛丽 《世界知识》2020,(12):60-61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与传染性疾病相伴相随。2011至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172个国家追踪到1483个疫情暴发事件,其中包括"非典"、埃博拉、寨卡病毒等严重疫情。流行性传染病频发给人类健康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如此。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截至5月25日,新冠疫情已扩散至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病例超54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4万例。  相似文献   

11.
正据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来自一名埃博拉病毒人类幸存者的抗体的详细信息。该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中的一个新的脆弱位点,或可用于药物和疫苗研发。埃博拉病毒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热,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并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囊膜病毒。发现近40年中,埃博拉病毒给人类生命带来了极大威胁。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埃博拉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尤其是病毒与其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机制和膜融合机制相关信息的缺失,使得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工作阻碍重重。本文综述了埃博拉病毒分类、形态、病毒蛋白和病毒生命周期,着重介绍了高福院士团队在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成果。通过结构学手段解析了埃博拉病毒激活态囊膜糖蛋白GPcl与宿主细胞受体NPC1分子的复合物结构,从原子水平上阐明了埃博拉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识别的机制,并在结构基础上对病毒的膜融合促发机制做出推测,提出以埃博拉病毒为代表的新的(第5种)囊膜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畜禽传染病是危害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种类,除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外,还引起动物如愿以偿生产性能下降,治疗和扑灭费用增加,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制技术,对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养殖业及动物和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晓兰 《广东科技》2003,(7):21-22
长期的疾病困扰,迫使人们开始思考疾病的来源。通过对流行病致病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研究,分子生物学家指出传染病病原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和病毒,居然是在家畜和宠物中流行!中国古代也认为病与动物有很密切的关系,如认为肺结核是“痨虫”引起,疥是疥虫引起的等等。 据统计,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常见的有几十种,人类有1/3的传染病是与动物的共患疾病。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竟然由于疾病又找到一个佐  相似文献   

15.
畜禽传染病是危害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种类,除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外,还引起动物如愿以偿生产性能下降,治疗和扑灭费用增加,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制技术,对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养殖业及动物和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由免疫的概念了解到免疫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进而认识到免疫接种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是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的病原体,1976 年首次在非洲发现,目前确认该病毒包括5 个种,其中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扎伊尔型(Zaire ebolavirus)、塔伊森林型(Taï Forest ebolavirus)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均有感染人发病的记录;莱斯顿型(Reston ebolavirus)可致人隐性感染,并与多起猕猴暴发疫情有关,曾在菲律宾的猪中检出。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的病死率为25%~90%,疫情均发生在非洲,主要集中在10°N-10°S 的非洲地区,本次西非疫情是规模最大的暴发流行,截至2014 年8 月20 日已报告2615 例病例。该病是动物源性传染病,目前证据支持果蝠可能为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该病在人群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有症状的病人才具有传染性。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庭护理人员及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或接触病例尸体的人是高风险感染人群。本病起病急,早期表现为发热、厌食、虚弱无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抗原、抗体等方法确诊。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效药和疫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预防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调查处置、追踪和密切观察接触者,以及有效的医院内和社区的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7.
埃博拉是由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人和灵长类动物出血、发热、腹泻等为临床特征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在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人们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和预防措施等开展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重要蛋白功能、疫苗研究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选取埃博拉病毒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地区,分析研究其埃博拉病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原始传染病模型上进行改进,采用种群增长的微分方程来模拟感染人数的变化情况。针对病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地区,通过方差分析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研发新药,将肺结核,马来热,艾滋病作为主要潜在疾病对象,与埃博拉感染数做方差检验,并根据历1年病情感染数估测制药的最迟期限。对于制药环节,建立制药公司选择机制,本着降低制药成本与风险和提高制药水平的原则,为筛选制药公司提供理论合作方案。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一类具有疫苗接种的随机埃博拉传染病模型.首先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并运用相关理论得到了疾病灭绝和持久的充分条件,在疾病持久的条件下系统存在一个平稳分布.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0.
看中国     
正1外交《印度教徒报》:中国援非收获外交红利对于非洲最大的投资国——中国而言,埃博拉疫情是印证其对非洲承诺的契机。对于上个月抵达塞拉利昂首都的解放军302医院的一批中国医生来说,这也是提升其抗击陌生疾病技艺的机会。中国在抗击瘟疫方面经验丰富。由于有了与非典斗争的经验,中国此次对埃博拉病毒作出了敏捷的反应,包括向西非国家派遣医务人员。但埃博拉比袭击过中国的非典的致命性要大得多。北京已经向疫区派遣了200名医务人员,并且承诺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提供3500万美元的医疗援助。一支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