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7年,我博士毕业7年,入职清华大学4年,我指导的第1个博士生程勇顺利毕业。参加程勇的毕业典礼时,我回想自己1999年进入清华大学,从一个对科研毫无概念的本科生,到一名合格的博士,再到成为一名教师,还指导出一个博士,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本文总结我跟研究生相处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赵敏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10):106-107
栏目主持人程基伟,工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研究专家。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一个博士对我说,如果早几年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就好了,现在他都快要博士毕业了,晚了!联想到前段时间还遇到一个博士,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规划职业生涯,因为还没有毕业已经有多家单位愿意接收了。  相似文献   

3.
肖波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14):111-111
 我于2011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毕业后,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4 年应聘到西南大学清洁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开始自己的独立科研生涯。见有不少国内博士生困惑于申请海外博士后的种种,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些申请的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至今我培养的博士几乎都找到了工作,且早年毕业的博士中不少仍然工作在他毕业时选择的那个岗位或者那个机构.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况.但这看起来并不说明问题,现在博士毕业找工作难了,这几年我听到的这类消息多.有时还会听到特殊个案,比如,打听到这个机构只要硕士毕业生,对给予的薪资也满意,于是干脆在简历上不说自己是博士毕业生.  相似文献   

5.
g博士:go,go,go!一起去触电!淘气龙:什么?要……要触电?g博土:哎呀,一起去接触电池!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淘气龙:咻,吓我一大跳!g博士:今天我要自制一块电池,你来当助手。淘气龙:它不会电着我吧,博士!g博士:笨笨,它的电量很小,只能把小灯泡点亮,没有危险的,快去准备材料,要开工了。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问过一位跟随院士读完博士并做了博士后的年轻人,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与国外同行发过多少学术交流邮件。他明确回答说,这两方面都没有。我听后无语。  相似文献   

7.
 攻读博士期间,我比较迷茫。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了,急于迈出找工作这一步;但还有部分像我一样的人仍在焦急地叩问:自己下一步该走向何方?到底博士毕业后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要人生?还是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教七年记     
 我博士毕业已经十三年,任教师七载且已入四十不惑之年,下文算不上经验,仅是我的一些不惑感想.  相似文献   

9.
正我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在从事外交工作,同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可以追溯到我外交生涯的起点。1961年到1963年我在香港任副领事。1972年6月,我作为基辛格博士代表团的随员来到中国,基辛格博士的这次访问开启了美中建交的序幕,我本人也亲历了美中两国为建立外交关系而进行努力的大部分初期活动。后来在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和常驻联合  相似文献   

10.
 2011 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前夕, 我又一次面临重要选择。国内大多数理工科博士的就业选择, 无非是去工业界和学术界两种。我根据兴趣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来讲, 要想走学术道路, 如果没有机会留校任教, 就大概只剩做博士后这条"临时"的道路可走了。通常我们认为, 出国做博士后相比留在国内做博士后, 在经历、阅历和知识学习等方面总体上更有优势, 也或许有更大的锻炼价值。作为一个"过来人", 以下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出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便给有类似志向的年轻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中,不仅仅只存在知识的传递和智慧的学习。扩大和保持你与科学共同体的联系,为科学共同体积极贡献一点你的智慧和知识,是你得到保持科学技术界整体运行那些"非文字"信息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如何得到你在博士训练中并没有遇到的信息,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即你多多接触那些有经验的科学技术专家,这种接触只能你自己完成,且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2.
 1 年前的某个冬夜,我在师伯申荷永教授的博客上看到了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20 世纪90 年代初,他曾去北京大学拜访一位已处于隐居状态的老先生。对于这位年轻博士到来,这位耄耋老人激动地脱口而出:“竟然还有心理学界的人知道我活着!”老人的热忱出乎申的意料,“他在1949 年以后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或著作,但拿出了厚厚一包手稿要交给我。我知道那是他一生的心血,担心自己有负所托,所以我并没有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不久之前有位女邻居生下了一个只有一只手的女婴。女邻居和她的丈夫备受打击。大约一星期后我在集会上遇见这对夫妇,他们问我是否有什么建议。我并没有什么高明之见,只有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可以与他们分享。  相似文献   

14.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王建华:我1975年进入西安交大读书,念了10年,1985年毕业,一直念到博士毕业.1978年大学毕业后,刚好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我考入了西安交大电气工程系.1981年硕士毕业,又遇到我国开始实行博士研究生教育制度,便继续攻读博士.我所在的学科是电器学,是我国首批博士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科研条件很好,我有幸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电器学博士.后来学校又派我到加拿大Toronto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回国后一直在西安交大工作.做过实验室主任、系副主任,1993年开始担任学校科研处处长,1995年担任分管学校科技与产业工作的副校长.  相似文献   

15.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反思我们自己呢,大多的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低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数学课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9月8日下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流态化及颗粒学专家祝京旭博士在太白校区大礼堂为西北大学师生做了题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导论--漫谈我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的专题报告。祝京旭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从化学工程的定义、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学  相似文献   

17.
目标的力量     
<正>法兰克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的著名教授,是心理学方面的权威,虽然他已年过七十,可看上去却依然年轻。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法兰克博士讲起了自己的一件往事: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法兰克博士曾经参加越南战争,而他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不幸成了俘虏。"我在拥挤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我找工作的过程较曲折。刚开始就把找工作的目标定在北京,去年11月份开始海投简历,曾有些面试机会,主要是公司和一些博士后的职位,由于希望拿到北京户口,所以面试了几次都没有签协议。后来北京某大医院下属的研究所给我一个面试机会,这个机会其实是我争取来的:他们要求必须有海归背景,而我是国产博士,便给对方人事部门打电话毛遂自荐,并给负责招聘的G教授发电子邮件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G教授让我在1周内写1篇他们研究领域的科研综述。我下载了该领域文献的摘要,看了些重要论文,写完后将格式编排了一下,发了过去。那位教授可能觉得写得还凑合,答应面谈。面谈时,他问了我的经历、博士期间的科研和对未来工作的想法,我回答了一下,他还算满意,答应进一步面试。  相似文献   

19.
 2001年9月,我到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读博士。科研上手后,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由于挑容易实现的实验点子先“挖掘”,“挖”到后来,感到越来越难。导师显然不满足于在二、三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便催我研究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实验点子。时间一天天流逝而没有新发现,我很难受。见此情形,导师希望我提前毕业。这又使我为难,因为妻子比我晚一年进该校读博士,我想等她一起毕业。我对导师说,想把博士论文做得更完整才毕业。导师说,想做完整,是没有止境的,时候到了,就该跳出去,这样他也算又产出了一个博士。我问:“跟你继续做博士后行吗?”他说,做博士后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我已经跟他研究了几年,很难再学到新东西,还是应该到别处去学。我问:“想跟从几位学术大师做几轮博士后,行吗?”他说,博士后不是正式工作,如果做博士后超过5年还没找到教职,就很难在美国找到教职,因为会被认为缺乏潜力。他建议找到博士后职位后马上申请教职,如果不中,以后每年都试。我问:“如果最后还是没有中怎么办?”他说,还有别的职位,比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和工业界研发人员,最后总得接受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丽凤女士邀请我替伍连德(Wu Lien-Teh,1879-1960年)博士<鼠疫斗士--伍连德博士自述>(Plague Fighter;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Cambridge;W.Heffer & Sons,1959;以下简称<自述>)的中文版作序.回想60多年前我大学生时代,伍连德博士就曾鼓励我多多写作,假如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大概不会有这篇拙作向读者们献丑了.伍玉玲博士在<回忆鼠疫斗士伍连德博士>(Memories of the Plague Fighter Dr.Wu Li-en-Teh,Singapore,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1995;以下简称<回忆>)一书的序文中,已经提及我是在1941年由伍博士的一位胞弟伍德安先生介绍而认识他.我进大学前,曾在一所英文中学做临时教员.伍博士的两位公子--长生和长员--先后在我所教的班念书,他的长女玉玲、次女玉珍也先后和我一起考进同一所大学,当时他的三千金玉珠还年幼.伍博士是我申请升学的推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