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关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效率的策略往往侧重于基因型筛选、培养基改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搭配等方面,忽略了环境胁迫条件对植物离体培养再生效果的影响。据此,综述了不同胁迫诱导对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氧化、渗透、水分、伤害和温度等胁迫。氧化胁迫对植物细胞的再生过程具有双重作用,即氧化胁迫引发植物体内相关抗氧化胁迫酶类合成,从而促进再生,但是发生氧化胁迫的细胞因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易导致细胞死亡;短期渗透胁迫对植物胚性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伤害通过影响相关基因表达而对体细胞胚胎产生积极作用;温度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具有发育阶段的特异性以及处理强度的依赖性,适度的温度处理可诱导出较多的胚性愈伤组织。因此,对用于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进行适当的逆境胁迫前处理,有助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并最终促进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植物育种是农业育种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具有传统育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将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转基因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植物组织离体培养过程器官发生途径所经历的3 个阶段的分子机制,包括已分化器官脱分化、根器官再生和芽器官再生。重点概述了禾谷类作物组织培养再生途径中的细胞遗传学机理。分析了当前植物再生性状分子基础研究存在的3 个主要问题,即具有稳定表现的高再生性能植物品种有限,再生性状相关主效基因发掘不足,已鉴定的再生相关基因功能不明显。提出应加强高再生性能植物品种选育,为发掘、控制植物离体组织培养再生关键基因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推动植物再生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述植物组织培养中遗传稳定性问题,着重讨论植株再生方式、培养基、离体培养时间以及外植体对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继花粉和花药培养之后的又一种实用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新方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并且绝大多数变异可以遗传,在再生植株中能够找到在常规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异或重组类型,80年代以来,我国在作物无性系变异育种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本文着重阐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概念和特点,引起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无性系变异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并对目前体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鹧鸪菜假根切段离体培养的情况。假根切段在离体培养中迅速再生并形成叶片,老成假限、较低比重海水、较高培养温度和较强光照强度有利于切段再生和形成叶状体。鹧鸪菜的假根细胞也具有全能性,组织培养和遗传育种研究上,可以把假根组织作为继代培养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为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近几年来,转基因植物推出的品种之多、推广面积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目前主要用在离体无性系快速繁殖与无毒化、植物育种、遗传物质的保存、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产和植物基因转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目前主要用在离体无性系快速繁殖与无毒化、植物育种、遗传物质的保存、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产和植物基因转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潘群香 《科技信息》2007,(26):280-280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扩大了基因交流的范围,提高了植物育种效率,培育出了独特的具有期望性状的植物新品种。本文就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和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离体条件下成功地诱导植物各种生殖器官的直接再生,在器官分化的机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机理研究上,生殖器官直接再生的成功突破了组织培养70多年来只能诱导营养器官直接再生的禁区,表明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可以直接分化形成。从这些器官诱导再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到的规律有可能揭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的改良、农药的减少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还对转基因食品的毒性和过敏性、转基因植物栽培所面临的生态风险及转基因产品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做了相应的介绍。转基因植物、转基因食品及其衍生品商业化已有30多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科学论文都已证明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植物在成分上无显著差异。最近天然转基因甘薯(红薯)的发现更进一步表明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姬茵 《广东科技》1997,(2):15-15
转基因植物,是指把目的基因(包括外源和内源基因两种)导人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的植物。目的基因除了来自各种植物之外,动物和微生物的基因也可以导人转基因植物。同时,转基因植物中所导入的目的基因,一般与所要获得的优良性状直接相关,在导人之前还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体外修饰,因此,所获得的转基因植物经过筛选后能直接表现出所需的优良性状。所以通过转基因植物获得一个优良品种,其目的性更明确,育种所需时间也较短。  相似文献   

14.
植物转基因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转基因技术(gene transfer)也称遗传转化技术(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指将依据人们一定的需要已经分离、克隆并组建成一定载体形式的外源基因,借助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手段,转入受体植物细胞,实现在新背景下(如细胞、组织、整株水平)表达和遗传的过程。它不仅为基因的表达调控和遗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体系,更重要的是为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  相似文献   

15.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技术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已能使近千种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经过离体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80年代以来,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表明,由组织培养物再生出的植株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在甘蔗、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中都观察到这种现象,这种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出现的变异被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无性  相似文献   

16.
重离子束辐射是一种新兴的辐射诱变技术,因其操作简单、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等特点,已受到作物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常用的重离子源有C、N、Ne等,不同植物物种、不同部位以及发育阶段对重离子束的敏感性不一。通过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技术,国内外已对多种植物开展重离子束辐射育种的研究,获得一系列新种质和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重离子束辐射诱变的基本原理、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在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优质育种工作包括改良营养吕质和改良加工品质两方面的内容,十几年来,通过基因工程实现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一些实验室已经成功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报道了外源基因在小麦后代整合和遗传的证据,与小麦品质紧密相关的分子也逐步搞清楚,主要基因已经被克隆,许多实验室正在加紧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良小麦品质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林木组织培养及其工厂化育苗技术,细菌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和人工程子技术,林木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菌杂交,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和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等是林业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产业关键技术。21世纪我国林业生物技术育种,要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培育,同时林木基因工程应从单基因生物抗性转向持久抗性,生物抗体转向非生物因子抗性;要重视优良基因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工程的实用化和自动化研究,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林木转基因植株的环境安全性评估问题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系统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脱毒和快速繁殖、有用产物(交生代谢产物)生产、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及其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20.
白菜类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白菜类作物是芸薹属中重要的栽培亚种群,也是重要的蔬菜之一。建立高效可重复的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是利用基因工程进行遗传改良所必需的。本文从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DNA直接转移,不依赖于植物细胞或组织培养的农杆菌介导转移,建立在细胞或组织培养基础上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转化株后代的遗传行为等方面论述了白菜类作物转基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