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志艳 《科技信息》2011,(8):I0303-I0303
接受美学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小学生的接受为主导,课堂教学的中心应以接受者———学生为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小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明确他们现有的期待视野;最后提出如何使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与小学生的期待视野达成视野融合,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一方面要照顾读者原有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的领略视野受到震撼并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电视剧《奋斗》在各大城市地方电视台放映都取得了收视桂冠。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其取得收视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苏俊安 《科技信息》2012,(26):43-44
接受美学翻译观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强调对译文读者语言审美特征和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南京青奥会外宣文本翻译以读者为出发点,采用译写的翻译策略,简洁明了地传递了主要信息,较好地迎合了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视域看David Copperfield的三个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视域,从期待视野出发,分析比较了David Coppeffield三个中译本之间的差异性:由于三位译者自身期待视野的不同,同时为了适应相应时代目标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他们给出了不同的译本,以期努力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读者观认为: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 ;读者是双重身份的读者 ;读者有一个期待视野 。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旅游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其认知心理、语言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方可为读者(旅游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忠实被视为最高的标准;然而,比较文学却认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从传统的翻译标准入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性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因其翻译对象——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翻译原作品,造成译作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原作,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但应该有"度"。本文重点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哪些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意义的实现有多种可能性,因而不同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译者同时又是原文的接受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理论关于文本“意义”的概念,可以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译者创造性的某些制约因素。通过讨论,可以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并非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背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变奏”。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还要做出创造性的叛逆。文章针对翻译界存在的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错误认识,以及把"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标准"对立起来的现象,通过分析两个术语的概念与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翻译现象,说明了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翻译策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而从古至今的读者对汉赋有着褒贬不一的复杂态度,不同的汉赋作者对汉赋创作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主张。通过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及隐含的读者等读者批评的视角,或许能够对存在较大分歧的汉赋批评与理论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使儿童的接受能力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层面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8.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件难事.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家提出不少切合本国语言实际和阅读欣赏习惯的翻译理论及其方法,有的侧重于忠于原著,有的偏向于富于艺术性的"再创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之不可避免及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