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企图绑架丹麦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波尔博士,强迫他为德国制造原子弹。丹麦地下抵抗组织得到消息,立即安排波尔逃往国外。因为走得过于仓促,波尔没来得及将研究资料带走。临走前,他告诉抵抗组织的人说,资料在办公室是无法去取的了,但是有4页记着关键公式和数据的重要手稿,塞在他的住所门外、牛奶箱后面的墙缝里。德国人如得不到这些关键的东西,近年内就不可能造出原子弹来,因此,他请求抵抗组织一定要设法把这4页手稿取出来。第二天清晨,机灵的尼斯扮成一个送牛奶的孩子,在波尔住所,没费多大周…  相似文献   

2.
当代伟大的物理大师──记美国最高科学奖“波尔奖”得主杨振宁美籍华裔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又荣获1994~1995年度全美奖金最高的科学进步“波尔奖”。他的“杨—米耳斯”规范场理论,对未来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美籍华裔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1957年与李...  相似文献   

3.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09,(11):48-48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相似文献   

5.
帕拉塞尔苏斯是16世纪一位具有科学革命精神的怪杰。作为一位医生,他敢于否定中世纪以来最具权威的盖伦和阿维森纳的学说;作为一位炼金术士,他开创了医学化学之先河,被称为“化学中的路德”。他一生被人咒骂为“疯子、庸医、大炮”,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他甚至被驱赶,四处流浪行医。他的理论价值死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国家发行过纪念帕拉塞尔苏斯的邮票。图1是德国于1993年  相似文献   

6.
宋牧襄 《自然杂志》1995,17(2):111-114
安培(A.M.Ampere,1775—1836)先是一位化学家和数学家,后才成为一位物理学家。然而从其方法论看,他首先是一位物理学家,其次才是一位化学家。他身上没有任何实证主义色彩,他的化学充满着物理学和几何学的方法,所以也可称他是一位“有物理学倾向的化学家”。  相似文献   

7.
2003年5月,巴黎.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在中德两队之间进行.第一盘,只见直拍选手王皓左右开弓,势不可挡,不一会便将德国头号主力、世界名将波尔"斩落马下".为中国队最终捧得斯韦斯林杯扣开了胜利之门.  相似文献   

8.
约翰·D·罗伯兹(John D.Roberts)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化学教授。他由于对化学的贡献,被提名为1987年普利策奖获得者。普利策奖章是美国化学会的最高荣誉奖。罗伯兹可能由于他在核磁共振光谱方面的工作为人们所熟知。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是最先认识到核磁共振潜力的人之一。他在将质子核磁共振发展成为有机化学最强有力的工具的过程中,是一位中心人物。接着,他又研究了除氢之外的核,发展了氟—19,碳—13,氮—15核磁共振光谱,使之仪器化。在此之前,罗伯兹就以其分子轨道计算,小环重排的机理研究以及亲核芳香取  相似文献   

9.
4012年,某化学实验室。 我被室长叫到他的办公室,他吩咐我说:"我们需要更深一步地了解化学,你作为我们实验室优秀的实习生之一,我们决定派你去各种物质中,一探究竟。"紧接着,我便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相似文献   

10.
本生轶事     
德国著名化学家本生(1811~1899年),一生酷爱化学。实验室中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陪他走过了漫长的生命之旅。虽然实验室里的爆炸夺去了他的一只眼睛,有机砷化合物的巨毒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仍然不屈不挠地在化学世界里遨游了一辈子。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结婚时,他总是笑着说:"我没功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理论化学家陈念贻近年在计算机化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化学模式识别等方面的工作,除了理论意义之外,还有较广阔的直接应用的前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陈念贻对发展计算机化学的意见,本刊记者访问了他,下面是陈念贻同志的谈话。  相似文献   

12.
亨利·卡文迪许(1731年10月~1810年2月)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兴趣广泛,富于创见。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化学方面的研究、发现水的成份、电的研究、气象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的扭秤实验和证明水和空气的组成,尤为著名。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8月1日,著名有机化学家,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蒋锡夔院士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同事,我们特撰此文,向读者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贡献与思想,希望读者从中了解这位科学大家,以此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国际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汪猷教授。他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这次他不仅积极主办世界各国化学会的联合组织——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而且还作为这次会议的二十一位特邀报告人之一,作了《中药天花粉的科学评价——历史,化学和应用》的学术报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坦·安芬森(1916—1995)FredericM.Richards著苏应娟,王艇译克里斯坦·安芬森于5月14日猝然去逝.享年79岁。他是卓越的蛋白质化学家,对化学和生物学领域均有敏锐的洞察力。1972年,他是国立卫生研究院化学生物学实验室的负...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加州理工学院贝克曼(Arnold O.Beckman)化学教授格雷(Harry B.Gray)由于对化学的巨大贡献,已被提名为1991年美国化学会最高奖——普里斯特利奖的获得者。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新贝克曼研究所所长的格雷,是当今美国最有生气的化学家之一,他在无机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寻求人工光合作用体系。而且他对生物无机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是蛋白质中长程有序电子转移,可以阐述生物学中某些最重要反应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正>金井优介(Yosuke Kanai)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化学教授,从事理论和计算化学方面的研究,专注于开发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并使用它们研究复杂化学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他在模拟量子力学过程方面的工作涵盖了从太阳能转换到质子束治疗癌症的广泛主题。他研究的首要主题是发展对电子和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电子激发和动力学现象——尤其是在凝聚相和其他扩展系统中——的预测性理解。他特别希望通过开发和应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理论的计算方法来获得分子层面上的理解。金井优介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理论化学博士学位。2022年4月,他接受了《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主编费内拉·桑德斯(Fenella Saunders)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理性的热情     
赵春雷 《世界科学》2011,(12):40-42
让·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家,因对相互识别作用着的分子的开发和应用,1987年与他人共享当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创建的"超分子化学",是一个利用非共价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领域。莱恩1939年生于法国的罗塞姆,他的父亲是一名面包师,后来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名管风琴手。音乐是莱恩的最大爱好……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艾斯纳(Thomas Eisner)——昆虫研究领域的权威,他的研究揭示了昆虫用来击退猎食者、吸引异性和保护后代的复杂化学现象——于2011年3月25日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家中逝世,享年81岁。据康奈尔大学透露,艾斯纳博士死于帕金森氏症并发症。他一直在该大学担任化学生态学教授。在艾斯纳博士2003年出版的《眷恋昆虫》一书的介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