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肖萐父、吕友祥、蔡兆华三位先生的点校本于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问世,实为嘉惠学林之盛事。不过,该书在点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对《古尊宿语录》中的疑误例进行献疑补正,以供再版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身体经验。"前"、"后"方位的判定,往往取具有类似人体的"前"、"后"特征的物体作为参照,有时与"图形—背景"相关联。"前"、"后"引申到时间域时,基于不同的隐喻基础,在两种时间系统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时间指向,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前"、"后"运用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词词典,但其书证晚出现象严重,补证这些滞后的书证,对于词语溯源和辞书编撰均有裨益。“二程语录”语词颇具特色,然辞书对其重视不够。通过对“二程语录”语词的考察发现,《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滞后的多义词义项共170例。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能”在穷尽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和语义特点。“能”的语法特点是:前面受副词修饰;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构成“不-不”双重否定格式;单独做谓语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三种语义:条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肯愿。  相似文献   

7.
朱少峰 《科技信息》2011,(9):I0134-I0134
《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标志着现代汉语的发端。本文以《红楼梦》为基本语料,主要结合语法意义、语义指向、音重、焦点和主观量等方面,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范围副词"就"的用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搞"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用法灵活、意义丰富、具有多种结合能力、运用极其广泛的一个动词,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动词"搞"进行分析,会对"搞"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于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性和提高我们利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日语“世同”的深层隐含语义,发现其包括“监督、约束自己”、“与自己相对立”、“否定、消极、冷漠”等贬义内容。它的语义表现源于日本人的社会共同心理,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映射了日本人“在意别人目光”、“注重面子”、“他人本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空—色—情—色—空”.表面上看来,确是贯穿于《红楼梦》的一条“主”线.从贾宝玉的入世到出家,似乎正好体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样一个主题.书中开篇便说“大旨谈情”,有关情字的篇幅也足以让人恍如进了迷魂阵.然而,情字的不同分歧,即纯情与滥情,却又成了书中大势铺叙的遮天迷雾.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辨别,也就可能拔开云雾见青天.实际上“大旨谈情”只是借以混淆读者视听、逃避文字狱的最好、最明智的表层幌子,文化命题才是作者所要表露的心迹,统治者的昏庸和腐朽才是作者所针对的苗头和靶子.这就是本文所谓的“暗线”.自然,明线便是“情”这幕雾幛.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齐民要术》中的范围副词“凡”在句法上不仅可以修饰动词VP、形容词AP,而且可以修饰名词NP、数量词Nump以及复句的分句;在语义上,“凡”都后指总括的对象,并赋予句子表条件的逻辑意义;在功能上,“凡”使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凑。可作话题标记,强调句子的述题部分。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土豪”一词卷土重来,成为网络和日常用语中的高频词.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土豪”的结构、功能的新变化、表达功效及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墨辩与亚里斯多德推理样式的体系类同点何在,是一个困扰中国古典哲学,亦即中国古典法哲学研究的难题。以《墨经》首章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式推理及其理论基础的概述,对"故"、"所"、"得"、"而"、"後"考释,以陈列"成"式推理的步子,并论述"成"式推理的特点与价值。上篇主要论述"成"式理论基础与推理步子。  相似文献   

16.
"亲"这一称呼风靡当下,其创造性用法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本文从"亲"的古今汉语语义出发,对照网络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归纳分析"亲"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增加的词汇意义,并探讨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系辞》第一次对《周易》作了系统的哲学阐释,它围绕着“易”与“《易》”的话题,从人的生命体验出发,不仅提出了生命本体与生命现象之间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命题,还揭示了人类文化创造由“象(言)”到“意”、再由“意”到“象(言)”的认识论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说X就X”格式由于其中“说”的语法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格式语义,即“说”为实义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对言说者的言说内容或主观态度、意愿进行确认,“说”为标记词时,该格式表示在超出言说者或言说对象主观预期的极短时间内出现或即将出现某种情况。该格式连用时,由于语义的增值或异化,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连用格式语义。  相似文献   

20.
施耐庵、罗贯中在《水浒传》中广泛地运用了“三” ,但“三”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 :有的“三”是确定的“三” ,如宋江率部三打祝家庄、鲁提辖三拳痛打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 ;有的“三”是确定的 ,不过指的“三”的倍数 ,如九纹龙史进、八十一盏花灯、三千连环马军 ;有的“三”是不确的 ,而是代表多数 ,如凡事要三思、再三叮咛、三四五次。所有这些 ,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将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