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钱老自己的回答,振聋发聩,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而提出若干化解之策和可操作的计划.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中国教育工作中也渐显出一些缺陷。2009年之后,“钱学森之问”的说法逐渐成为探讨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然而认真分析钱学森谈话原始文本可以发现,他未曾心存疑虑并提出过需要后人解答的问题。他指出,学习加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能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也有成功培养创新人才的先例,彭桓武就是一位培养优秀科技人员的楷模。研究并借鉴彭桓武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姜永学 《科技信息》2011,(25):208-208
科学巨匠,世界伟人钱学森,离开我们已两年有余。然而,让他难以释怀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世纪之问,言犹在耳。这已成国人挥之不去,不能回避,须用事实回答问题。前些时候有科学家、专家、大学校长等回答了钱老的世纪之问。高屋建瓴,各有千秋。笔者这里想说的是,除此之外,还应从钱老在青少年这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所铸就的思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在拷问中国大学教育。仔细阅读公开发表的几篇钱学森生前谈话,他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钱学森曾对工作人员反复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一般概念下的创新指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更重要的内容;创新也不应该是少数发明家、杰出人物所独有的能力,它还包括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的创造性劳动。《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进行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创造性劳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之问"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考与讨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视角,面向穷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方面为基点,通过科学深入的分析得出中国教育应走向何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育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学校教育去行政化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从清华大学档案馆相关历史卷中,查到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从1934年被清华大学选派为留美学生前后,与清华大学校方联系的若干亲笔信件,以及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工程力学和自动化专业人才,为尔后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师资力量等诸多历史史实,说明钱学森与清华大学之情缘.  相似文献   

7.
百年钱学森     
2008年10月31日,两弹元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一代科学巨星陨落了。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按照中国出生当年即算1岁的传统,应该说他活了99岁。又因中国做寿有“做九不做十”的习俗,故有“百年”之说。  相似文献   

8.
该文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1期发表的《钱学森与清华大学之情缘》的续篇,补充说明了钱学森被清华大学选派赴美国留学的历史背景和清华大学特别安排4位导师对他培养的鲜为人知的史实;并补充他1947年回母校讲学,为什么拒绝当时国民政府委任他担任交大校长的历史材料;介绍了他1955年10月初回到祖国怀抱的曲折过程和到北京后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钱学森先生在近代力学和技术科学发展中的贡献,特别是介绍了他为实现超声速飞行和火箭技术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所做的贡献。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开创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喷气推进学等新的技术科学,从而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要学习体现在他身上的超前意识和务实精神,学习、理解并大力开展他所倡导的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产业、草产业是钱学森院士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标志是延伸产业链条 ,强调“四过”转化 (过光、过腹、过机、过市 ) ,促成良性循环 (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 ) ,实现“三生统一”(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 )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 ,新举措 ;也是符合西部特殊规律 ,兼顾历史、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基础的大整合、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2012与2013年,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智慧学校创建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而召开,教育界人士屡度聚首,试图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新尝试。"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对总理的坦  相似文献   

12.
闵云霄 《世界博览》2011,(11):39-41
立志要使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却不得不面临深圳市政府为学校公开选拔两名"正局级"行政级别副校长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文章择要地阐发了钱学森的科学观。指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科学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阐明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在于造福人类,论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他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温家宝总理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5.
简要考察了钱学森在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学方面的主要贡献,论证了他作为中国系统科学导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技艺能力、担当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改变目前大学生现有的解题式培养模式、填鸭式教育模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而笔者认为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重视还不够,也是"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大部门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建筑科学大部门也应划分成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亦文 《青年科学》2010,(1):35-35
一个98岁的老人离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索空间。钱学森当年的归国,是一段惊险的传奇。美国当时的海军次长金布尔称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事实上,钱学森的能量远胜于5个师,他的贡献是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 ,西部大开发没有成型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路线 ,为了配合中央的战略决策 ,需要好好研究。我们认为西部开发实践既早 ,研究也长 ,必须尊重西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 ,不应割断历史 ,更不能忘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西部开发所作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11,(7):27-27
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2011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钱学森生前秘书涂元季和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刘莹共同编著的《钱学森故事》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