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范畴化,原型和范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但语义学家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传统语义学在解释多义词多项意义之间的联系时,虽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其研究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忽略了其底层的认知机制。认知语义学家认为多义现象的产生和理解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机制、概念合成机制等实现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剖析,试图揭示这种语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多义性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论证意象图式、隐喻、家族相似性以及原型在空间介词语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作用,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性,同时也为多义词范畴的扩展延伸提供一个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一词多义现象,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以及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阐释。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语义理论认为多义结构中的各种意义是不符合客观真值条件的,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没有必然、本质的联系.因此,用传统的语义理论无法完整地解释语言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中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存在着理据性,认为一词多义现象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张肖  胡丽娟 《科技信息》2008,(1):269-269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生成的。  相似文献   

8.
多义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体现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多义词产生的原因,揭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6):110-111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生成的。现以"break"为例,对英语多义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义学对一词多义现象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没能从源头上找出多义现象的原因和产生方式。本文探讨了传统语义理论在一词多义问题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解释的合理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框架和模式。作者认为认知语言学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对研究该现象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认识能力是人从事认识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它具有多种形式,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能力发挥其作用的过程,认识活动与认识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质,也是认识能力在其发挥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性质。  相似文献   

12.
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生认知分析。对学生认知分析的分析需要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认知基础、认知规律、认知需求。初中数学教师只有自觉对学生的认知从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才能在课堂上使得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节奏一致起来,让学情分析真正服务于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关联理论以及词汇语境两个维度入手,探讨词汇量、推理能力与二语词汇语义认知的关联,研究发现词汇的理解与使用受制于特定的认知语境,呈现为一个以语境为基础寻找语用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所具有无限的认知能力 ,是一个远未理解的难题 ,现尚缺乏生理学数据。将立体视觉与认知结合 ,采用电生理方法 ,研究大脑对外部刺激产生的认知响应。通过研究者作为部分受试者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感受外部刺激产生完整认知响应的细节 ,切身感受形成稳定的认识知具有鲁棒性。结果表明 ,认知是一个多因素动态过程 ;用单因素诱发 ,获得高级视皮层认知特征响应新的N2波 ,并经非线性复杂性计算证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认知语境的分析,从人类认知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当交际双方文化认知心理图式出现差异,译者的认知语境与作者的认知语境不能趋同时,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不能作出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黄昏时段环境照度下降对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的影响,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选用32名驾驶员,在实际道路环境的不同照度中,判识不同深度距离红色障碍物的空间"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对判识特征值和环境照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障碍物判识距离随照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定量比较黄昏与白天的距离判识值差异及相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界环境照度的下降,驾驶员距离判识值逐渐增大,判识距离与照度的对数符合一元三次函数拟和,其拟和度大于0.9;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的主观判识均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 (CSCW )以及CSCW中所蕴含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分布式认知 ;阐述了分布式认知的基本原理和目的、分布式认知系统内部的情况、分析单元以及其表征情况 ;对如何将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现场研究方法和分布信息资源模型运用于计算机支持下协同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认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的主观映射,还表征地理空间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思考主观认知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领域与空间认知相关的核心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关空间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并对空间认知的主体与客体、空间认知结构、空间认知过程和空间认知外化手段4个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厘清并总结了国内人文地理学对空间认知进行研究的实际状况:(1)空间认知内涵在不断深化,由静态转向动静态的相互结合. (2)研究结构在不断完善. (3)研究范式趋向本土化,体现了4个重要转变:研究主体从单一社会属性主体向多利益关系主体转变;研究尺度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向功能性城市空间转变;空间单元从城市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变;研究方法从定性方法为主向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现已形成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框架下的自我研究强调从社会、认知、脑神经三个层面上进行,而随着文化心理学对自我研究的深入,文化对自我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这三个层面。目前,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等研究已成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内隐/外显认知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在整个认知系统中具有中心地位.本文简要介绍了内隐/外显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尽可能让学习者去体验和感悟英语.从而使其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语法习得中自动发挥作用,让内隐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此外,内隐学习还要与外显学习紧密结合,只有两种学习方式相互配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