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贵州省云台山林下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贵州省云台山喀斯特山地森林林下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季节动态,在2011年9月~2012年8月用网捕法对该区域的林下鸟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鸟类25种231只,隶属于3目12科.全年平均网捕率为6.85只·100网-1·h-1,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4个季节的捕获率均最高;体重集中在7~42g之间的鸟类占总种类及总数量的96.00%和99.57%;鸣禽23种,占总捕获种类的92.00%;食虫鸟的种类、个体数和生物量比其他食性鸟类相应的特征值高.春季鸟类群落的种类、个体数、生物量、网捕率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值比其他季节的相应值高.Sorenson相似性系数最高为夏季-秋季鸟类群落,最低为春季-夏季鸟类群落.针叶林覆盖面积大是决定云台山林下鸟类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紫茎泽兰在曲靖市朗目山的分布规律,为防止紫茎泽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一定依据.记录了不同海拔(1500m以下、1500~2000m、2000m以上)、不同环境条件(林下、林缘和全光)下紫茎泽兰的分枝数、平均株高、基径、盖度、出苗数和主要伴生种.3种环境条件下,多数参数于海拔1500~2000m处达到最高、2000m以上最低.在不同海拔下,林缘环境均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阔叶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幼苗在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的自然光环境梯度的生长和形态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光环境下生长两年的香樟和灯台树幼苗,株高、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绝对生长指标均表现出旷地>林窗>林下,且旷地植株与林下植株均差异显著;在形态可塑性方面,香樟幼苗的根冠比均表现为在不同光环境下差异不显著(p>0.05),灯台树幼苗则表现为旷地植株显著高于林窗和林下植株(p<0.05),表明旷地的灯台树幼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光抑制;两物种细长指数和叶面积比随环境光强减小而增大,而总叶面积和展开叶片数均随环境光强的减小而减小;香樟和灯台树的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旷地和林窗植株显著大于林下植株(p<0.05),但两物种间这两个指标在不同光环境中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香樟和灯台树幼苗均在光资源充足的旷地环境下生物量积累最多,但幼苗的适当遮荫能有效地避免光抑制,从而有利于植株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4.
谭丽凤 《广西科学》2012,19(2):180-186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和2010年11至2011年1月,对柳州市区内的4个公园(柳侯公园、鱼峰公园、雀山公园、龙潭公园)的鸟类进行调查,记录到鸟类76种,分属于12目35科。雀山公园的鸟类物种数、多样性和优势度都最高,柳侯公园的鸟类密度最大,龙潭公园的鸟类密度最小,鱼峰公园的鸟类均匀度最好。鸟类物种数与公园内的乔木种数、灌木种数和水域面积,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类型种数,鸟类密度与人流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柳州城市公园应该提高植被和生境多样性,采用接近自然的管理模式营造适合鸟类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干季人工林林窗边缘增温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群样带上温度水平梯度分布及林缘增温效应,结果表明:1)干季落叶期林窗林缘的增温效应明显,热力状况复杂,主要表现为林缘热力效应因时因地而变;2)林缘增温效应并不局于限森缘本身,同时牵动周边温度上升,但这种增温效应随深入林内距离的增加呈指数递减之势,而且增温效应影响范围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其中北侧林缘12~14时影响浓度最远,最甚时可到林内距北侧林缘16m处,3)气-地温差的局地差异因时而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林窗不同介质间的热交换,影响林缘的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贵州省安龙十里荷塘林鸟的分布情况,2013—2015年的1月采用样线法对研究区域的村寨、树林、农田和蔬菜地4种生境中的林鸟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56种1 193只,隶属7目22科.不同生境样线之间鸟类数量平均值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村寨、树林、农田和蔬菜地.Michaelis-Menten fit模型显示,鸟类物种累计从高到低依次为:树林、村寨、农田和蔬菜地.4种生境中均为食虫鸟类种类最多.树林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农田的均最低.鸟类群落的Sφrensen相似性系数在村寨—树林生境问最高;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在村寨—农田和蔬菜地—农田生境之间并列最高.食物资源和植被结构是影响该区域冬季林鸟分布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树林生境中乔木的种类,禁止捕杀鸟类活动,并提倡在当地建立鸟类保护站.  相似文献   

7.
2006年3-5月,通过对南充高坪机场及附近5种生境6条样带的调查,共记录春季鸟类67种,分属11目35科.其中东洋种28种(41.8%);古北种27种(40.3%);广布种3种(4.5%);不易归类的种类9种(13.4%).繁殖鸟类中,东洋种28种(62.2%);古北种14种(31.1%).夏候鸟25种(37.3%);冬候鸟10种(14.9%);留鸟28种(41.8%);旅鸟4种(6.0%).通过重要性值分析表明,最重要的鸟11种,有家燕,金腰燕、白鹭、棕背伯劳、白颊噪鹛、家鸽等.按鸟类的生境分布系数划分,广性分布型鸟类是31种.优势种(D〉10)3种,分别是家燕,金腰燕,白鹭.  相似文献   

8.
选择旷地、林隙、林下3种光环境,研究了喜树幼苗总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株高、基茎、叶面积和光合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旷地中幼苗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最大,总生物量累积最大,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明显增多;林隙中叶生物量比显著增加;林下茎生物量比显著增加.②在林下和林隙环境中,喜树幼苗增加高度以截获更多的光能,比叶面积在林隙、林下显著高于旷地.③3种光环境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约在中午12:00时达到峰值,旷地中日均净光合速率大于林隙、林下.④林隙和林下光补偿点(LCP)降低适应低光环境,光饱和点(LSP)在各环境中差异不大.喜树幼苗能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适应各光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贵州省十里荷塘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中越冬水鸟分布差异性及水鸟受到的影响因素,2013年1月对研究区域的荷塘、鱼塘、水稻田和抛荒湿地中的水鸟及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9种.Kruskal Wallis Test分析表明,4种湿地样方之间鸟类物种数存在显著差异(χ2=10.218,P=0.017),鸟类数量无显著差异(χ2=6.309,P=0.098).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4种湿地样方中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别与样方面积和水面积百分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分别与植被盖度百分比相关性不显著(P0.05).增加湿地水面积并对部分湿地蓄积深水是提高十里荷塘越冬水鸟多样性的简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不同生境蝴蝶花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生境中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土壤根与根茎的适应性及其在三峡库区的下木层生态恢复建设中的作用,对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毛竹林与林缘旷地两类生境中蝴蝶花自然种群在群落草本层中的优势度与根茎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林与林缘旷地两类生境中,蝴蝶花都为草本层优势种,其重要值远高于其它草本,其生态位宽度都很大,蝴蝶花根与根茎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其它草本总根系(p<0 05).2)蝴蝶花植株粗根茎的长度,细根茎与根的长度、表面积与体积,都表现为竹林生境显著高于林缘旷地生境(p<0.01);竹林生境蝴蝶花的粗根茎、细根茎和根的生物量,及生物量细根茎和根的分配,均显著高于林缘旷地环境(p<0.001).研究表明,蝴蝶花在旷地及稀疏林下的草本层都占优势,其克隆繁殖旺盛,根系扩展与产量均高于其它草本,利于改良土壤状况;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植被恢复草本层构建及石灰岩与溶岩地区的土壤改良,则具有一定的试验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2月—201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杨湾桥水库及其周边区域的水域、农田、蔬菜地和树林4类生境进行鸟类调查,分析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能为其毗邻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补充基础数据.共记录到鸟类14目36科9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各1种和5种,优势种为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赤膀鸭Anas strepera、喜鹊Pica pica和斑头雁Anser indicus.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鸟类数量在水域和农田生境中冬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而在蔬菜地和树林生境中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鸟类种数在水域生境中冬季显著高于春季,而在蔬菜地、树林和农田生境中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国家级保护鸟类(Ⅰ级和Ⅱ级)数量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种类冬季显著高于春季.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不同生境之间冬季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差异显著,而春季无显著差异.杨湾桥水库及其周边区域应该优先实施鸟类保护的生境是水域和农田、季节为冬季.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春季采用样线法对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按照生境特征分为农田、蔬菜地、草甸、水域、树林5个鸟类群落,共记录到鸟类89种,隶属15目34科.其中,树林鸟类群落的密度(MD)最高(13.81只·hm-2),草甸鸟类群落的现存生物量(EB)最高(25 057 g·hm-2),水域生境中的物种数(47种)、...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主要林型冠层球蛛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不同林型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差异,2007年7-8月,采用冠层喷雾法收集冠层蜘蛛,并以冠层球蛛科蜘蛛为代表进行多样性分析,并以球蛛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关系.选择西双版纳勐仑镇5种主要林型(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人工纯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每种林型设置4个样方,共计20个样方.共采集成熟球蛛标本944头121种,其中热带季节雨林66种,石灰山季节雨林63种,山地常绿阔叶林48种,人工纯林39种,橡胶林27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冠层球蛛物种数量随植被受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着植被群落结构的简化和人为干扰的加强而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说明森林简单化和严重的人为干扰会降低冠层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我国热带地区橡胶林的快速增长将阻碍冠层蜘蛛物种扩散与基因交流,增加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适当增加橡胶林的植被群落结构(如:橡胶林种植茶树),保留地表植被,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持冠层蜘蛛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助网捕方法进行鸟类群落的研究表明:至少连续3d的网捕才能获得鸟群落中绝大多数的物种,在网捕中应特别注意在鸟早、中、晚的3个活动高峰期间检查粘网,以及天气的影响,通过连续8a对北京小龙门林场小型森林鸟类群落的研究,发现其鸟群落物种数和生物量的年际变化不大,保持稳定,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5.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市夏季鸟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柳州市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2种,隶属于10目24科,整个地区多样性数值较高,不同生境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石山灌丛,农田,林灌居民区,各生境间鸟类组成成分相似系产较低,聚类分析可将整个地区的鸟类生境分为林灌-石山灌丛-旱地和农田-居民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阐明桉树(Eucalyptus spp.)连栽对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Ⅰ~Ⅲ代连栽林分的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连栽不仅降低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还将改变植物的功能群组成;连栽降低乔木和藤本植物营养体和种子库的有效性,增强草本植物的有效性。不同连栽代数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同。第Ⅰ代林的物种丰富度与林冠层盖度和灌木层盖度呈紧密的正相关(P〈0.05,n=18),而第Ⅱ代林和第Ⅲ代林则表现为紧密的负相关(P〈0.05,n=18)。连栽对乔木层盖度影响不大,但显著地降低灌木、草本层的盖度。【结论】连栽对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下植物功能群向草本、小型和一年生植物功能群转变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3个样地共25个林隙进行调查,探讨了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规律。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EG和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36和2.14;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0.18%和28.37%,干扰频率分别为1.604%·a^-1和0.567%·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76a。EG大小一般变化在140—613m^2左右,平均约为241m^2,大多数CG大小一般都变化在75~467m。左右,平均约为85.1m^2。林隙一般是在50a以内形成的,而30~40a之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于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多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