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在粒径呈连续分布的颗粒气体系统内,不同组分的颗粒之间的颗粒温度不相等,即能量均分失效.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边界加热机制对粒径呈幂律分布的颗粒气体中能量均分失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仅仅是位于边界热源附近的颗粒,远离边界位于系统内部的、不同组分的颗粒从边界热源获取的能量差越大,系统的能量均分失效就越严重.边界加热机制决定了混合颗粒系统内部的能量均分失效程度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侧偏角对轮胎磨损量的影响趋势.将轮胎刷子模型、9自由度的整车运动模型和转向梯形结合起来,建立了轮胎磨损与转向梯形结构参数、汽车行驶速度、底盘结构参数之间的解析公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MSC.Nastran的排气系统悬挂点布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悬挂是排气系统与车身振动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悬挂点的合理布置可以有效降低振动及能量的传递.文章从振动传递的角度,使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方法,通过模态分析来确定排气系统悬挂的初步布置;再通过静、动力学分析及频率响应分析,验证悬挂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激励-反馈机制建立了耦合颤振的能量分析方法并给出了颤振稳定的能量判据.结合平板的风洞试验研究了颤振临界风速下结构-气流系统内部的能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气动导数A1*H3*(A1*为竖向运动的速度对扭矩的贡献,H3*为扭转运动的位移对升力的贡献)建立了能量从竖向自由度向扭转自由度的传递途径,使气流能量在扭转...  相似文献   

5.
为多角度揭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从能量角度研究了单自由度非线性体系的地震响应及其特征.通过Matlab编制了基于双线性滞回模型的单自由度体系地震能量响应分析程序,计算分析了汶川地震波激励下某RC弹塑性结构的能量响应时程及能量占比时程.研究表明,滞回耗能和阻尼耗能是结构耗能主要方式.总输入能和滞回耗能总体递增,而阻尼耗能则单调递增,各能量项在总输入能中的占比主要由滞回耗能控制.结构初始刚度对各项能量响应及其最终占比有重要影响.在某特定刚度值下结构总输入能会达到峰值,且滞回耗能及其最终占比也将达到最大,偏离该特定刚度值两者都将减小.滞回耗能和阻尼耗能的占比时程,在振动初期波动较为剧烈;进入强震阶段后,当初始刚度较小时,两者占比相对稳定,而当刚度较大时,两者占比则有一定波动.  相似文献   

6.
针对磁悬浮系统非线性特点,提出无源性控制对策.从能量平衡角度,将一类仿射非线性系统转换为标准的哈密顿系统,给出了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模型.对系统外界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问题,采用无源性理论设计控制器.文中直接采用哈密顿函数作为存贮函数,不仅保证了数学严密性,而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而且控制方法简单,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教学研究角度利用T-P分布求出了能量和体积可以变化的系统的能量均方涨落,并与按涨落的准热力学理论求出的开放系统能量的均方涨落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用能量的方法研究在单自由度体系中(SDOF),结构在差异较大的软土和硬土场地上,承受近断层实际地震时,自振周期T=0.8 s的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瞬时输入能量和总输入能量.得出对于脉冲型地面运动,结构达到最大输入能所需的响应时间要比长持时地面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而结构耗散的能量要比长持时地面运动耗散的能量大得多的结论.从瞬时输入能量以及总输入能量两个角度考虑输入能,认为瞬时输入能是地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计算得出,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在双线性的滞回模型的假定条件下,结构延性系数不同时,两种场地所得的平均弹塑性等效速度谱,并进行了场地条件对结构输入能影响的分析比较.发现软土场地上的平均等效速度谱较好体现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应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自由度无阻尼线性定常系统,利用能量原理提出构造微分方程系数矩阵方法.在建立运动微分方程的过程中,应用该方法无需对时间求导和对方程进行整理化简,而且该方法适用于单自由度系统又适用于多自由度系统,还便于手工建模或计算机建模.  相似文献   

10.
气体分子运动论是关于气体的微观理论。它以宏观物体的分子——原子结构假设和分子的运动假设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与揭示气体宏观规律的本质;确定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揭示宏观量压强、温度、内能的微观本质;解释气体的一些实验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等);阐明气体分子热运动的三条统计规律(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的统计规律——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气体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麦克斯韦分布律;气体分子碰撞频率的统计规律——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Judd-Raeah理论,分别计算了Pr~(3+)在同类单晶体LaCl_3、PrCl_3、GdCl_3中的斯塔克能级的能量值,并探讨了对应斯塔克能级间相对移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因子分析的昆明城市圈域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现代城市发展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城镇化理论,建立了城市圈域经济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目前的昆明市、2020年的大昆明、上海、成都等城市进行了测算、比较和分析。为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进一步由定性分析朝定量分析作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电阻是金属的最赋有表征性的特性。认识“电阻”的关健环节是电子散射机构问题。本文围绕着这一关键问题,对比了现代能带论与经典理论,并且用能带论更新了“电阻”的经典概念。  相似文献   

14.
任凤轩  赵天增 《河南科学》1996,14(3):291-296
在归化论和系统论思想的支配下,首先,我们从广泛的电流变机理研究数据中归纳出能量转移和耗散在电流变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后,把能量转移和耗散自然放入电流变理论中形成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极化-耗散-结构-流变”。这个理论框架确立了极化、能量转移、耗散、载荷子徒动、细微结构和流变学响应的相互关系。我们详细讨论了充实这一电流变理论框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文章结尾筒要介绍了高分子粘度理论中的自由体积方法,并尝试把这种方法移植到电流变领域。  相似文献   

15.
我们提出的量子力学唯一公理是:普朗克能量等于爱因斯坦能量:h·v=E=m·c2用纯文字来表达就是:频率与能量等价——因为大自然并不理会单位制的选择。广义相对论并没有把选用何种数学工具列入公理,本文也然。公理化方案的优点是:既然公理是可信和可理解的,那么公理的一切推论也都是可信和可理解的,最终的判决是实验。大道至简。我们遵守“奥卡姆剃刀”原则。在量子力学的语境中每一个物理量都必须而且能够重新定义,即使仍然使用同样的词。量子化替换是公理化的推论。历来的讲法是: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是Hilbert空间理论。而我们认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是Hilbert空间的群表示论。区别在于,实验物理学家生活在4度时空,而群表示论是4度时空与Hilbert空间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指出物理参数的正和负是自然界对称性机制之一,其次回顾了自由电子理论中的负能态;然后讨论了自然界存在负质量和负能量的可能性。1928年P.Dirac最先提出了负能概念,它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仅讨论近年来的实验和理论进展。在现代物理学中通常认为真空应依照实际存在量子场的零点能而理解,例如把Casimir能(Ec)看作量子化的电磁场的真空能在提供边界时所造成的——当把双平行板介入到真空中,板间内能减小,能量的变化使Ec〈0,即得到负能量。负能量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其时真空被看成折射率小于1(n〈1)的媒质。在Hawking理论中,实、虚粒子都可携带负能,不过这观点尚有待实验证明。另一方面,在人类实验室中制造负能量也是可能的,办法如利用Casimir效应,利用负群速,或利用超材料。最后,本文指出众多超光速效应与负能量相关,这对超光速研究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著名的微扰展开理论和适当的非线性拟合,比较精确地推出了等电子系列能量的递推公式,并在考虑自旋和相对论修正以及电离能与基态能量关系的情况下,计算了类 BⅠ到类 OⅠ等电子系列的基态能量。计算表明,此公式具有很高的精确性。是文献[11]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紧束缚近似计算了La_2-_xSr_xCuO_4(x=0, 0.15)的局域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与能带论和实验符合,但比能带的结果更为细致.本文讨论了掺杂Sr以后的效果.与YBa_2Cu_3O_(7-x)材料相比较,可以认为这两种材料主要的超导机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经典电磁学理论结合能带论的方法讨论了静电屏蔽效应,认为静电屏蔽效应是静电场屏蔽效应.而不是静电势即静电能量的屏蔽效应。计算了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静电能量;分析了计算的方法;讨论了静电能量与静电场能量的意义与区别。通过计算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球的静电能和静电场能,计算了带电薄层的厚度并讨论了薄层厚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了现实中磁能增值放大的一些事实,结合经典电磁理论推算证明了"电磁能量放大现象"是确实存在也始终存在,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磁性介质产生附加磁能引起的,并运用笔者首先发现的能质转换原理和自发吸收原理,证明了附加磁能来源于时空能量,可采用"非平衡作用技术"提取出来发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