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调查了广西柳州市1 164名大学生(汉族705人,壮族459人)卷舌、翻舌、眼睑、前额发际、发旋、耳垂、拇指类型、小拇指弯曲等8项遗传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地区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汉族、壮族间,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民族间差异显著,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民族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壮族间遗传距离最近,广西汉族、壮族分别与贵州仫佬族间的遗传距离(0.470 6,0.512 5)最远.  相似文献   

2.
湖南苗族、侗族不对称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湖南苗族、侗族共648(苗321,侗327)例正常人的8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多数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右型出现率过半;(2)叠腿和利足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P〈0.05或P〈0.01);背握手和利眼(苗族)的出现率在同民族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3)利手、叠腿和利足三者彼此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特征的4种组合中以右-右型居多.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贵州省侗族59例、仡佬族53例、土家族发型53例大学生的耳垂、卷舌、前额发际、发旋、拇指类型、环食指长、双手嵌合、上眼睑、酒窝、惯用手、发型、耳耵聍、红绿色盲13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结果显示,有8项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在3个民族中均为隐性高于显性;3个民族的性状分布在男性和女性中无显著性差异;贵州侗族中耳垂与酒窝显著相关,双手嵌合与酒窝、耳垂与惯用手、环食指长与惯用手极显著相关;仡佬族中耳垂与卷舌、耳垂与惯用手、前额发际与惯用手、发旋与惯用手、环食指长与惯用手极显著相关;土家族中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3个民族的性状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民族存在差异,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湘西苗族学生555例(男254例,女301例)的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进行了调查测试,结果表明: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分别为69.01%,17.30%,19.64%,36.40%,40.36%;5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男女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5项舌运动类型间相关性较小,仅有2对相关;翻舌基因与叠舌、尖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贵州省黄平县255例(男为133例,女为122例)革家人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 革家人卷舌基因频率R=0.295,r=0.705;叠舌基因频率F=0.874,f=0.126;翻舌基因频率T=0.562,t=0.438;尖舌基因频率P=0.259,p=0.741;三叶舌基因频率C=0.028,c=0.972.革家人卷舌出现率在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4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 在我国族群中,革家人卷舌率、叠舌率、尖舌率低,翻舌率低于侗族、独龙族、回族、达斡尔族,与我国多数族群接近,三叶舌率与大多数南亚类型族群、北亚类型族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革家人的翻舌率、尖舌率、三叶舌率与苗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卷舌率、叠舌率均明显小于当地苗族,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革家人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苗族聚在一起,表明革家人遗传基础与苗族相对较接近,而与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有所不同.(4) 卷舌与翻舌、叠舌与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之间、叠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分别存在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4年9月对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学共224例蒙古族学生(男性92例,女性132例)的5项群体遗传学指标(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鄂尔多斯蒙古族人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分别为53.57%、6.70%、28.57%、56.25%、2.68%.卷舌、尖舌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叠舌、翻舌、三叶舌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中国北方族群比较,鄂尔多斯蒙古族卷舌、尖舌、三叶舌率偏低,叠舌、翻舌率属中等水平.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阿拉善蒙古族、乌拉特蒙古族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江西省丰城市汉族372例(男为233例,女为139例)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江西汉族卷舌率为65.10%,叠舌率为3.00%,翻舌率为19.40%,尖舌率为77.20%,三叶舌率为7.80%,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中国族群中,江西汉族叠舌率、翻舌率、三叶舌率低,卷舌率、尖舌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低于北亚类型族群.(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布依族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基本特征.(4)卷舌与翻舌、卷舌与三叶舌、翻舌与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三叶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贵州彝族白族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贵州彝族、白族群体部分遗传性状出现率分布及其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调查了879人(彝族472人、白族407 人)8对群体遗传学性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民族间、性别间以及两两特征间相关性的统计学处理.结果:贵州彝族翻舌、卷舌、唇厚、下颏类型、利手、拇指类型、中指毛、小指弯曲8对遗传性状显性出现率分别为56.8%、8.3%、11.7%、58.1%、86.2%、39.0%、56.4%、53.0%;白族则分别为62.4%、8.8%、15.0%、50.9%、91.2%、44.5%、60.4%、49.6%.结论:①贵州彝族、白族群体在下颏类型和利手2对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彝族卷舌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白族拇指类型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8项群体遗传学特征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调查江苏汉族336例学生(男125例,女211例)的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结果表明:(1)江苏汉族除尖舌以外其他4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明显差异.(2)在我国族群中,江苏汉族的卷舌率、叠舌率和翻舌率中等,尖舌率偏低,三叶舌最低.(3)江苏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间有4对相对性状存在着相关,分别是卷舌与叠舌(相关极显著)、卷舌与翻舌(相关极显著)、叠舌与翻舌(相关显著)以及叠舌与三叶舌(相关极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江苏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间相关性较小.(4)聚类分析表明:江苏汉族与独龙族、仫佬族和布依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安徽滁州地区348例(男212例,女136例)汉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表明:(1)安徽汉族卷舌率为76.72%,叠舌率为17.24%,翻舌率为24.71%,尖舌率为55.75%,三叶舌率为3.74%;(2)与其他群体相比,安徽汉族卷舌率与叠舌率偏高,翻舌率与尖舌率中等,三叶舌率偏低;(3)除叠舌外,其他4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男女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卷舌基因与三叶舌基因存在互作关系,叠舌基因与尖舌基因、翻舌基因、三叶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存在基因互作关系;(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汉族的舌运动类型与布依族、仫佬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了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凉水和丰林地区的两个红松种群的7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03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82个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3.79%和71.84%.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指数的统计结果都表明,红松的遗传多样性凉水种群大于丰林种群。红松种内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种群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调查了布依族中学生320例(男172例,女148例)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发形).结果显示:(1)布依族有内眦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高,铲型门齿率中等偏高.凸鼻梁率中等水平,宽鼻孔率较高.突型下颏率中等偏高,有耳垂率中等偏低,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卷发率较低;(2)除了内眦褶、耳垂类型外,其余7项指标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3)9项指标彼此间相关性极小;(4)总的来看,与其他人群7项特征基因频率比较的结果显示:布依族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孔形状、额头发际这4项指标的基因频率上大多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BALB/c小鼠之间的免疫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6周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分别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项血液免疫细胞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4项抗体和补体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2、IL-4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小鼠NE、NE#和MO的雌性及组间结果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小鼠LY的雌性结果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小鼠IgM的性别及组间结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小鼠的IgG和C3的雄性及组间结果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小鼠IL-4的雌性及组间结果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BALB/c小鼠的血液免疫学指标存在差异,提示突变基因可能对小鼠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舌运动能力,选取了广东省化州市472例汉族进行了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5种舌运动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5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2.54%,4.24%,18.86%,69.49%和6.36%,低于其他大多数族群,与南方族群更接近;除尖舌外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卷舌-翻舌、卷舌-三叶舌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表明广东化州地区汉族的舌运动能力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族数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搜集、整理有关水族数学史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对水族的数学发展史从如下四个方面作了初步研究:(1)水族古歌、古文字与水语中所反映的数概念及实物、木刻的记数方法;(2)数的四则运算;(3)水族某些古文字的字形、民间乐器、石棺古墓、民间工艺品中所反映的几何观念;(4)度量、方位及水历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按照《人体测量手册》、《人体测量方法》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方法,调查了海南省黎族中学生720例(男347例,女373例)9项遗传学指标.结果显示:①有内眦褶、铲型门齿、突型下颏和额头发际有尖及卷发的出现率较低,上眼睑皱褶率中等偏高,凸型鼻梁率中等水平,宽形鼻孔率中等偏低,有耳垂率偏高.②除上眼睑皱褶、额头发际和发形外,其余6项指标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③9项指标中部分指标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畲族教育历经唐宋初兴、明清勃兴发展,较同源的苗瑶层次更高。民国时甚至出现了赶超当地汉人之势。然而, 20世纪60年代后赣南畲族教育却突现颓势。探其原因,并由此提出构建畲族教育和谐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漳州地区闽南语族群的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总计382例中学生(男212例、女170例)进行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的研究,分析了这些遗传学指标相互间的关系,并与我国部分省份群体的9项遗传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的上眼睑褶皱出现率与鼻梁类型方面的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与我国各族群的比较中,闽南语族群的有内眦褶率、上眼睑褶皱率、有耳垂率、额头发际有尖率处于中等水平,凸鼻梁率、突下颏率和卷发率处于较高水平,铲形门齿率和窄鼻孔率处于较低水平;9对性状的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下颏类型-内眦褶、鼻孔形状-上眼睑褶皱、头发类型-门齿类型、下颏类型-鼻孔形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云南省通海县208例(男105例。女103例)蒙古族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种舌运动类型.结果表明:卷舌率62.02%,叠舌率3.37%.翻舌率12.02%,尖舌率66.35%.三叶舌率23.08%;5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各种舌运动类型间相关不显著.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群相比,云南蒙古族5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偏低.且卷舌、翻舌、尖舌多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调查了布依族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320例(男172例,女148例).研究结果表明:1)5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2)5项舌运动类型间相关性较小,仅有4对相关;3)卷舌基因与翻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叠舌、尖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4)与其他群体比较,布依族卷舌率、翻舌率和尖舌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