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已在全国各类院校普遍开设。繁荣的背后,问题也很明显。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习实践等方面千孔一面,专科教育"本科化",专业教育与媒介发展结合不紧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不够,难以胜任网络环境下媒体新闻采编、媒介经营的需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相似文献   

2.
管文娟 《科技信息》2011,(26):35-35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不仅给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给我国的新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我国新闻教育目前存在着专业分类单一、课程设置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必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变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开阔的眼界以及多种媒体技能的新闻人才,以满足媒介融合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突出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新闻采编工作是对新闻信息的认定、采集、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新闻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定位也并不十分准确,所以重新思考并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该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当下媒介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为新闻编辑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相应的挑战和要求。为满足新时期发展基本实际需求,凸显新闻编辑自身竞争优势,各大媒体编辑进入了转型重组潮流中。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行业充分与现代新型出版完美融合,可以最终实现数字化新闻编辑转型目标,但原有新闻编辑工作仍存在部分困境,需积极采用相应的转型创新措施,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传统的新闻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努力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积累了丰富经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新闻教育有很深溯源,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其教育模式和理念为中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指引前进方向,即构建特色教育模式,高校与媒体联姻,培养学生媒介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语写作是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采编实践的精华与核心,过去没有摆在大学新闻教育的突出地位,以至造成了不少新闻采编人员不会写有新闻的导语、只会写无新闻的导语和无导语的新闻。无新闻导语的一度盛行给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造成的伤害是令人担忧的,它埋葬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且还葬送了受众对传媒的关注和阅读主流新闻的兴趣,最终导致掩没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声音。总之,导语不管形式如何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故应因事而导,不拘一格;因时而语,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7.
尽管受到移动互联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电视新闻依旧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新旧媒体的共同影响下,受众对资讯内容和获取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让新闻采编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为了有效化解新闻信息多元与采编人员的素质要求、新闻资源增加与日渐浓的商业气息、采编主体改变与区域发展现状、采编流程优化与创新意识缺位之间的矛盾,持续繁荣电视新闻事业,需要充分考虑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和采编困境,通过采编平台与采编途径创新、采编内容与采编形式创新、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创新、采编模式与采编技巧创新,逐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高质量诉求,实现电视新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主流趋势,它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媒介融合能使其提高核心能力,优化其生存。而强化各学报的特色、深化其网络融合、进行战略性和技术性融合、拓展与其他媒介的融合,等等,应该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湖南高校学报的建设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影响着媒介生态的发展走势,牵动着高校新闻教育的改革走向。面向媒介融合趋势及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诉求,高校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强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跨媒介的全能记者。  相似文献   

10.
web2.0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渠道由传统的单纯依靠广播电视报刊传播发展到联同手机、微博等新媒介共同传播,媒介融合已成为各大传媒集团壮大发展的必然趋势。真实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新闻的真实性出现了新的形态,甚至开始改变传统媒介所呈现出来的新闻真实,将新闻的真实性从内涵的真实定义到外延的真实形态都进行着相对应的扩充。  相似文献   

11.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86-88
科技新闻采编[北京]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招聘科技新闻采编人员。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沟通能力强,善于跟科技界打交道。理工科专业背景且能追踪生命科学、物理、材料、地球、天文等学科的前沿进展者优先,外语能力佳者优先,有科技新闻采编经验者优先。要求全职到岗工作。联系人:李娜,电子信箱:zpgg@cast.org.cn。简历请附代表作品2篇。  相似文献   

12.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2):86-88
科技新闻采编[北京]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招聘科技新闻采编人员。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沟通能力强,善于跟科技界打交道。理工科专业背景且能追踪生命科学、物理、材料、地球、天文等学科的前沿进展者优先,外语能力佳者优先,有科技新闻采编经验者优先。要求全职到岗工作。联系人:李娜,电子信箱:zpgg@cast.org.cn。简历请附代表作品2篇。  相似文献   

13.
郭倩聿 《广东科技》2013,(14):241-2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大众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包含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包括实时、真实和准确等诸多方面,由此,新闻记者和编辑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其他新闻媒体的纷纷发展也给报纸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纸媒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报纸媒体的继续良好发展,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制作和策划中的采编技巧就十分重要了。一般来说,报纸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稿件写作、稿件选择、组稿和排版等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其新闻价值所在,而新闻价值一直是这些工作紧紧围绕的核心。在采编过程中,编辑和记者们会运用大量技巧以突显时间的新闻价值并接近受众。对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技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肖必忠  王雷 《科技信息》2009,(19):216-217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媒体的介入,新旧媒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媒介融合被许多学者称为媒介的必然归宿。媒介融合的发展促进了“融合新闻”的产生,本文将对这一新事物做一个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15.
新闻策划,是在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走势作了透彻分析后,采编人员对新闻的主题思想、报道基调、新闻规模以及新闻发表时机进行的一种有机规划。就新闻策划在对新闻事实的主动选择和突出传播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雷晓婷 《科技信息》2013,(12):231-231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着高校的图书馆采编工作,使得传统的手工图书馆采编工作向计算机网络化方向发展。本文从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编面临的新形势入手,指出了图书馆采编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改进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是影响电视台新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新闻价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是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该文从采编工作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新媒体传播环境,对如何提高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各国媒体针对“马航”失联事件展开了激烈的新闻战,而我国媒体在此类灾难性报道话语权竞争中暴露出诸如舆论引导策略性不够、信息寻求主动性不高、分析解读专业性不强、新闻采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要提升我国媒体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必须创新媒介体制机制、培育新闻专业精神、拓展媒介信息来源,不断增强我国新闻媒体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坚持以"媒介融合"为核心理念,建成了适应媒介融合教学实践需要的实验平台,并根据自身新闻教学优势,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提供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一系列改革和探索表明,既提高了学生的媒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推动了一批教学成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潍坊学院学报》2021,(1):58-62
智媒体时代,媒介生产与运作方式不断创新。智媒体的大数据算法拓展了媒体的边界。一方面,智媒体促进行业新闻生产模式的重组与更新。另一方面,智媒体在发展机遇中,激发了关于数据和技术、新闻伦理和价值、行业规范和法律方面的思考,迎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行业内总结经验,探索人工智能、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平衡策略。本文基于2020年"两会"期间智媒体参与新闻报道的新实践,阐述智媒体给媒体生产、加工、分发等环节带来的技术革新,分析在舆论引导、法律伦理、资讯推送方面的挑战,阐释人工智能技术和媒介融合二者的平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