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赵红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430-432
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连续观察其他药物或手术后残余高眼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42例(42眼),将患者从原药物替换为曲伏前列腺素单一药物治疗.采用Goldman眼压计测定眼压,观察基线眼压,治疗后4周及12周眼压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结膜充血症状、睑皮肤色素沉着症等.结果显示,42例(42眼)中疗效显著者25例,占59.6%;有效者10例,占23.8%;无效者7例,占16.6%;基线平均眼压3253.05 Pa(24.40 mmHg),替换4周的平均眼压2306.47 Pa(17.30 mmHg)及12周为2119.82 Pa(15.90mmHg);结膜充血轻度37例,占76.2%;中度10例占23.8%;睑皮肤色素沉着症2例,占4.76%.研究表明曲伏前列腺素替换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目标眼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的眼压,降压疗效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6眼)进行前瞻性观察.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28例29眼,年龄12~81、平均(53.2±11.4)岁.所有患者UCP术前6 d...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就CCT对眼压测量的影响以及CCT在高眼压症、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以及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变化特点、CCT与视野、视杯的关系,CCT对青光眼进展的危险性以及CCT与青光眼处理和随访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静止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减少为临床症状,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帕金森病的病因学说,但是只有多巴胺缺失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公认。目前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均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文对相关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后果严重。根据其病理机制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及脊髓横断伤、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及脊髓震荡伤四型。SCI治疗的药物主要有: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酯、细胞生长因子、抗氧化剂及钙通道拮抗剂等。治疗方法虽多,但其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结合了SCI病理演变的特性,对目前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由于其可造成视神经的渐进性萎缩以及不可逆性的视野缺陷,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挽救视力,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眼底图像扫描及分析技术,该文主要探讨闭角型青光眼的各种诊断方法及其优缺点,旨在为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方法提供一项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就近年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研究中有关抗生素治疗、抗过敏治疗、免疫缺陷治疗和改善鼻-鼻窦粘液纤毛传输功能治疗以及儿童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且尚无特效药,近年来,临床运用促智药、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释放增强剂、NSAID、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对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表一定的作用。此病的病因及药的治疗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2.
肥胖病因及其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肥胖病因及其中、西药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两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肥胖病因及其中、西药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两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屏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且尚无特效药。近年来,临床运用促智药、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酸胆碱释放增强剂、NSAID、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对改善症状、延缓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此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尚有特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纳米药物在癌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示了重要的作用。葡萄糖氧化酶(GOD)纳米药物催化消耗葡萄糖,同时消耗O_2,产生葡萄糖酸和H_2O_2,阻碍肿瘤的营养供应,降低肿瘤微环境的O_2含量和酸度,增强氧化应激等效果。GOD纳米药物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可实现对癌症的协同治疗。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OD纳米药物联合化药、Fenton试剂和光敏剂等活性分子在协同治疗癌症中的应用所取得的进展,有望提供更优、安全、高效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