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代科学提醒我们:大脑随人一起成长,人的智力成长可以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岁。但对于越来越热的智力开发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商业行为,不少科学家表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在人的发育过程中,迄今也未发现什么特别的培训项目有开发智力的功效。无疑,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争议,且没有结论。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脑成像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采集活体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思  相似文献   

2.
有人根据科学史上的一段历史事实——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情况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年轻的科学家比老科学家能更快地接受新的科学理论。本涅特在1870年说过:“达尔文的迷人的假设,在最后的几年内,完全地抓住了科学家们的心,在他的国家和德国,几乎所有的科学界的后起之秀都可以被划分到这个学派。”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3.
华裔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本文对他的成长历程及其科学与为人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女科技工作者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群体。通过对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女科学家与中科院女院士的专业领域、获奖年龄、当选年龄、获得最高学位年龄、获得成果最佳年龄、学历状况、毕业院校等进行对比分析,对优秀女科学家的成长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女科学家的内在精神与外部环境是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弘扬杰出女科学家的精神,并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科学家从一种有闲人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科学家的职业化伴随科学的体制化演进,科学家在社会中担当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含义,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历史演变,科学家在英、法、德、美等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当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对科学家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 19世纪末到 2 0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里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作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从他的成长经历中 ,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并不是很超常 ,但他从小就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敢于对已有的事物持怀疑  相似文献   

7.
目前,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保存着一组引人注目的DNA,它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想象:科学家能否根据这一基因组,来复原一个真实的现代尼安特德人?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遗传工程的发展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这一目标。但尼安德特人是否应该回归则是另外一回事。自从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出生后,克隆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在此后相继克隆了狗、  相似文献   

8.
正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  相似文献   

9.
正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3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4000人的血液样本,开发出一种新的验血方法,可在癌症症状出现之前准确鉴定出50多种癌症。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还能识别出12种特别危险的癌症,包括通常到晚期才能诊断出的胰腺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0,(13):45-45
小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吗?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学会说谎是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应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运用科学社会学的集体传记研究方法,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体进行文献梳理和解读,以此探讨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及成才规律。研究表明,环境塑造人,他们的成长成才除自身努力外,还与优越地域文化的浸润、优势家庭教育的熏陶、优秀学校导师的培育及优良科研环境的营造等"四优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正女科学家的成长不易,而在种族隔离的时代背景下,非裔女科学家的成长更是艰难。在2017年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即有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影片——《隐藏人物》,讲述的是三位黑人女性冲破性别和种族歧视,为"太空竞赛"下的美国航空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中,凯瑟琳·约翰逊在NASA里担当着"人肉计算机"的角色,"如果没有她,NASA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3,(10):74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让物体对微波隐形的超薄材料。这种新材料的问世让隐身斗篷的梦想进一步接近现实。一直以来,科学家在研制隐身斗篷时使用非常笨重的超材料。对于致力于复制哈利-波特型神奇织物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缺陷。现在,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这种隐形斗篷的材料只有几微米厚,可以让三维物体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下对微波隐形,不管观察者处在哪个方向和位置。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新  相似文献   

14.
杰出科学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236位科学家传记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文理兼修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经历的共性特征;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人文艺术涉猎尤为突出;人文艺术熏陶强化和丰富了科学家科学活动所需的认知技能、思维方式、创造心境以及价值追求。据此,研究提出了鼓励科技后备人才多样化兴趣培养,增加科技人才所处环境人文艺术熏陶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非学术范畴形象塑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名词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主体。钱学森是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的杰出代表。钱学森一生创造和译定过不少的科技名词,许多都已经成为当代科学领域中的通用术语。  相似文献   

16.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在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等人作为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领军科学家,为星弹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成长和创新经历对当前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人才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龙 《科学大观园》2011,(12):76-76
可能所有人都希望擦除脑海中痛苦的记忆,如今科学家或许可以实现这种美好的愿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一种可能从脑海中删除创伤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忘记痛苦回忆成为一种可能。被科学家们已经找到的这种被称为PKM的蛋白质与烦恼回忆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战争老兵、暴力犯罪受害者等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是“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编码。如果将每个人的基因组都看作一本书,书中的篇章词句就是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它们讲述着生命体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死亡的所有故事。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睡觉时,清除大脑中废物的系统最活跃。这个启示可能改变科学家对睡眠生物目的的理解,指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式。人为什么要睡觉?这个问题自古希腊以来,一直让哲学家和科学家着迷。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睡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生物状态,特别是从果蝇到露脊鲸,几乎每一个动物物种都有睡眠的状态。可这个睡眠期有显著的缺点,睡着了似乎就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尤其对于食肉动  相似文献   

20.
正尽管科学家早就怀疑每个人脑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但而直到如今才获得证明。美国科学家利用扩散核磁共振造影技术,绘制了人脑的结构连接图谱发现,每个人大脑都有专属“指纹”。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接近百分之百的精确度识别出某个人的身份,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环境和其他因素会对大脑产生怎样的影响。由美国陆军提供资金支持的该研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下共采用了五个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