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生活的摇篮 ,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 ,它除了能为人们遮风避雨 ,安居乐业之外 ,还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由于建筑物是稳定的实体形象 ,不能随意搬动 ,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建材储备等诸多因素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因地取材 ,才能做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白族民居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 ,从而创造了绚丽精致 ,绰约多姿的最具有人性化魅力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集美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集美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同时,根据集美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提出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集美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集美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同时,根据集美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提出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的简要过程:中更新世,早期为冷干的冰缘环境,晚期转变为暖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全新世则为小幅度变化的温暖半湿润森林草原环境。人类的区域开发活动加速了环境的全面演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其两大环境相互结合的相互作用方式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协谳与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式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永续利用,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海彦 《科技与经济》2018,31(2):100-105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测算西部地区2000—2014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西和陕西两省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增长最快,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三重贡献的推动;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化、技术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治理能力对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 (岩溶 )环境作为一种特殊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治理上都有其特殊性。简要回顾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 ,阐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特征 ,较全面地论述了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喀斯特农村、城市和工矿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如今部分园林景观设计者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生搬硬套,盲目地追着潮流走。其实最好的景观有时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破坏了现有的景观资源,而强硬地将其改为另一种景观,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不能做到师法自然,反而异巧成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真正地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设计出真正的自然、生态和节约型的园林景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港翠园环境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探讨城市住宅绿化如何以人为本,返归自然,寻求创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关中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角地带沙苑生态环境变迁做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治理和改善沙苑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结果将沙苑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对造成变迁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论形成初期主要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影响;之后的几个时期主要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建国后,经过合理的改造,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雷公山自然环境特征与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建庚 《贵州科学》2001,19(1):65-70
贵州苗岭山脉东段主峰雷公山是构造隆升的庞大山体 ,具有温凉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和洁净的水源 ,又是生物种群的基因库。雷公山是贵州苗族的集中聚居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开发生态旅游是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 ,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西海固地区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出发,基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生态环境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响应机制.得出了开发利用水资源指导思想的偏差及不合理工程技术的使用,是促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水资源更加短缺的重要原因.继而提出了加强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是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和保证该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归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恢复的4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中的铊及其健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是一种稀有分散元素.近年来随着含铊矿产资源的开发,使较多的铊元素进入环境并在环境当中富集.铊是一种高毒性的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圈,对生物体和人体健康产生毒害作用.由于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作用,其潜在的危害和威胁远比近期影响严重得多,所以它将成为未来环境中的"化学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5.
粟权 《科技咨询导报》2007,(24):88-88,90
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笔者对现今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行阐述,就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作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野外考察、气候常规分析、地学相关分析和定点防护林小气候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指出自然环境的变化—防护林建成后,气候资源的生态效益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文中并给出了生态效益估算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万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由亚热带森林草原景观演变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后期森林草原景观逐渐被破坏,演变为现今天然植被几乎荡然无存,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人类活动.气候自然波动是生态环境演变的基础,在冷干或暖干条件下,植被退化甚至死亡.人类活动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垦加速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叠加气候波动共同促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环境生态学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理论,以辽宁东部山区为典型试验区,以保护、恢复和重建该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其丰富的山区环境资源,研究建立一批以“林蛙养殖”、“柞蚕放养”、“林菌、林药、林果、林牧复合经营”、“山野菜归棚”和“庭院宅旁经济”等为特色的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食品开发模式及技术,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开发相互促进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