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精密直线电机气浮轴承支撑的结构特点,针对气浮轴承动力学参数辨识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该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运用理论模态分析与实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结构的气浮轴承的参数进行了辨识验证,得到了精密直线电机气浮轴承的动力学参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证明该方法有效,为该系统进行动力学优化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驱动合力偏离运动部件质心时,精密气浮运动平台运动部件会产生偏转振动,会带来运动和定位的动态误差,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分析的动态偏转误差评估方法.运用牛顿-欧拉法并引入欧拉四元数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利用实验数据对静压气体轴承受力进行插值处理,有效解决了静压气体轴承受力非线性的问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偏转误差曲线.以H形双边驱动XY运动平台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偏转误差,结果表明:驱动不同步会引起运动平台较大幅度的偏转.该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结构模型的运动平台.  相似文献   

3.
气浮结构的浮态和运动特性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筒型基础结构气浮的浮态和运动特性。假设浮筒内的空气为理想气体 ,导出了气浮力的计算式 ,建立了气浮结构静稳态的分析方法和浮态参数的计算方法。按单自由度刚体弹簧体系求得了气浮结构升沉运动的固有周期 ,并对气浮结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浮态理论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数据吻合。文中引进的气浮力折减因数体现了气浮体的恢复力刚度系数与普通浮体的差异 ,该参数对气浮体的浮态、稳性、运动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细粒煤泥浮选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溶气浮选装置。以七台河煤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溶气压力、矿浆浓度和药比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溶气浮选正交实验,确定总用药量为1.8 kg/t、溶气压力为0.4 MPa、矿浆浓度为20 g/L、药比为3∶1的最优操作条件;进行溶气浮选与传统浮选的对比实验,分析两种不同浮选产品的粒度组成。结果表明:相同的浮选实验条件下,溶气浮选与传统浮选相比,精煤灰分降低了0.42%,浮选精煤产率、浮选完善指标、可燃体回收率分别提高了4.70%、5.18%、6.12%。细粒煤泥的溶气浮选效果优于传统浮选。  相似文献   

5.
单轴气浮平台用于测量航天器在微重力情况下的转动惯量、角速度等物理参数,转动惯量的高精度测量对于航天器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单轴气浮平台的机械结构,以及对应的转动惯量测量方法,通过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ADAMS)仿真和实验验证,完成了单轴气浮平台调平精度、弹簧刚度、系统阻尼大小等因素对转动惯量测量影响的分析,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结论对高精度转动惯量的实验测量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保证气浮平台安全性和协助重心调节系统的目标,设计了一套基于三轴气浮台的卫星姿态物理仿真的举升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气浮台安全性和方便性能的改善.介绍了该举升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案,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以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其中主要包括各个模块的功能及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举升控制系统的软件算法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控制要求,实现了对性能的改善,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可靠性强等特点,功能和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筒型基础海洋平台气浮拖航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筒型基础平台充气浮运的浮稳性和自由运动周期的理论分析方法。气浮体的浮稳性通过稳性高参数来判断,并提出了稳性高参数的计算式。气浮体的自由运动周期采用单自由度弹簧体系来计算,部分参数通过试验确定。理论计算得到的稳心半径与模型试验和现场原型试验的测算值非常吻合,气浮结构的静稳性分析理论和浮态分析理论得到了相互验证。最后利用气浮分析理论对一工程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研究大翻转摆杆运动对浮基运动的影响,并检验齐次矩阵建模方法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在试验水池中进行了模型试验,用非接触六自由度运动测量仪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浮基系统的运动响应进行了记录和分析。针对此浮基多体系统,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的齐次矩阵方法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说明齐次矩阵方法可有效、方便、快捷地模拟浮基多体系统的运动响应。结果表明,在上部结构运动的激励下,浮基也将产生运动,即多体之间存在耦合运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基运动,将激起浮基附近流场的变化,即浮基与水之间也存在耦合运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气浮式低摩擦气缸在换向过程气浮轴承的工作状态,根据固定容腔的充放气理论并结合气浮轴承的泄漏模型对气缸的换向过程进行了建模.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以换向时间和压力损耗作为换向过程的特征量,并通过仿真研究了气缸的换向特性.结果表明,在单向阀的作用下活塞内腔在换向时具有保压作用,换向时间越短活塞内腔压力损耗越小.为进一步研究影响换向特性的其他因素,建立了可调容腔的换向测试试验台.实验结果证实了仿真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表明这种带有单向阀的气浮轴承的设计能够实现平稳换向,不同容腔下的实验数据还能为确定气缸在应用场合中的最佳换向时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引线键合机定位机构的运动速度和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气浮导轨支撑的两自由度高速精密定位平台.该平台采用了新型的气浮解耦机构,使音圈电机置于固定支座上,有效地减小了定位平台的运动惯量.阐述了该气浮平台的解耦原理,探讨了节流孔直径和轴径间隙对平台承栽能力和静态刚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得到一组优化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平台的运动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该平台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可快速趋于稳定,所得结论为该类气浮定位平台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沥青路面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沥青路面结构的底基层,基层施工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半刚性底基层、基层和沥青路面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桩基础上结构TMD控制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完成了土-桩-结构-TMD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台模型试验,首次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对TMD振动控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TMD装置的自振频率和相互作用体系频率一致时,TMD控制效率最佳,但此时其控制效率仍远不及风性基础上,TMD控制效率高,表明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使TMD装置的减振效率大大降低,在一些情况下TMD装置甚至对结构起到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菱形挂篮在桥梁悬臂浇筑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浇连续刚构体系桥多采用悬臂法挂豆施工,而挂蓝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挂篮实验在施工中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以巴江河特大桥为例论述了菱形挂篮对拉加载施工方法,并对对拉加载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考虑管-土及管-液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埋地管线轴向振动的行波分析模型.由实验验证了行波方法的有效性,由数值算例研究了泊松耦合、连接耦合及土质条件对埋地管线振动特性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泊松耦合作用使系统在低频处出现了较多共振峰,忽略流体作用或仅将其视为固体填充物不能反映系统的该振动特性,系统频率的降低增大了系统在低频荷载作用下的危险性;由于流体边界的改变,连接耦合使系统各阶固有频率降低;随土体剪切刚度的增加,系统固有频率增大;土体阻尼可使系统振幅降低,但对系统频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建设为依托,紧密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理论联系实际,重新创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并根据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作用,促进实验室向综合性、多功能、开放性转变。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3DS MAX及Cult 3D软件操作平台,先建立三维虚拟的刚体转动实验仪器模型,再使用Cult 3D Designer编辑器,通过组织事件、动作与对象的关联编程,实现了该实验的复杂交互动作.完成基于交互式虚拟技术的刚体转动实验浏览与操纵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CCT-88/51/98教学实验系统监控程序的基础上,对该教学实验系统监控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9.
振动压路机振动轮—土壤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振动压路机的载荷特征,选择典型的土壤介质,在三轴仪上进行静、动态压实试验,将压实时过程分为三种不同的变化阶段,并给出不同阶段的土训性能刚度,针对振动轮与机架间的单个橡胶减振器进行了动态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振动轮减振支承系统动力刚度、为振动压路机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依据,在振动轮-土壤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根据振动轮系统的响应特征,形成了振动压实下土壤基础密实程度在线监测的理论基础,并研制开发了土训基础密实程度在线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常规低层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机理,以柱脚形式和强柱系数为主要研究参量,设计12个等强的常规低层钢框架;其中,柱梁节点均刚接的CM模型有9个,柱梁节点刚接和铰接混合的UM模型有3个。对各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CM模型首层变形集中,随着强柱系数和柱脚嵌固程度减少,首层变形集中越明显;而UM模型的层间侧移角分布各层较均匀。为防止CM模型形成首层层破坏机制,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柱脚刚接时,强柱系数的需求大于1.3和1.7;当柱脚半刚接或铰接时,在设防烈度地震时需求的强柱系数为2左右,而罕遇地震时需求的强柱系数大于2。另外,CM模型主体结构的用钢量少于UM模型,同类模型中柱脚刚接模型最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