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炳鑫 《科学之友》2002,(12):11-11
在当前世界高、新、尖技术领域里,卫星产业堪称佼佼者。在多彩的卫星大家族中,现代小卫星脱颖而出,成为日渐威风的新一族。卫星最初以重量作依据划分为大卫星与小卫星,如英国目前流行的分类是:大于3.5t为巨卫星,大于1.5t为大卫星,大于500千克为中卫星,小于500千克为小卫星。后有了新概念,按每千克重量所能提供的功能即“功能密度”划分,小卫星即分为简单小卫星和现代小卫星。人们现在通常指的小卫星就是现代小卫星,国际上对它称呼很多,诸如廉价卫星、超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皮卫星、飞卫星等皆是。  相似文献   

2.
根据导航卫星的信号覆盖范围,卫星导航系统可分为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有目前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印度的"IRNSS"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和日本的"准天顶"(QZSS)卫星导航系统等。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20,(8):12-13
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对于灵动活泼的地球中圆轨道卫星、飘逸优雅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人亲切地称为"吉星"。因为在"吉星"家族中排行老三,大家也亲切称呼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嚞(音zhé)星"。这些北斗"吉星"高高地驻守在距离地球36000  相似文献   

4.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政 《科学》2001,53(5):16-19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微型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s & mechanics system,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icro optical electronics&mechanics system,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研究已成为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刘立人 《科学》2007,59(3):29-33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出现并大量使用了各种用途的卫星和航天器,绝大部分与信息有关,例如光学遥感卫星、微波遥感卫星、军事侦查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星座、GPS导航卫星、深空探测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等。卫星(包括各种航天器)之间,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目前采用微波手段,由于无线电载波频率的限制(约10吉赫),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PNT 用户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不仅增加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导航和授时(PNT=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用户的卫星可见性和可用性, 而且也将提高全球用户的PNT 精度.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兼容与互操作条件下, 分析全球导航定位定时用户的卫星可见性和精度衰减因子改善情况; 利用仿真数据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用户的贡献, 侧重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 GLONASS 和Galileo 多卫星导航系统组合模式下用户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1992年10月23日,美国航天飞机在太空发射了一颗鲜为人知的测地卫星,名叫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其实,它是人类发射的第2颗同类卫星,1976年5月4日美国曾发射过一颗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 测地英豪 测地卫星是专门用于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可测定地面点位坐标、地球形体和地球引力场参数,属卫星测地系统的空间部分,可作为地面观测设备的视测目标或定位基准。其他类型的卫星也能用于测地研究,如GPS,但精确性不够,而测地卫星有明显的专长:①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地联测的全球统一地心坐标系;②卫星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8.
从有关行星卫星的轨道距离、密度、椭率天文测值,作者得出: 第一个规律性设太阳系中各行星系里卫星离主体行星的平均距离称轨距(S),卫星离主体行星的次序称星序(n),则S与n有关,如果卫星离主体行星序数增大,则卫星  相似文献   

9.
前沿     
《科学之友》2015,(2):4-5
<正>"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完成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两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0.
无转发器式卫星轨道实时精确测量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刚  桂有珍  刘亮  韩申生 《科学通报》2009,54(23):3669-3672
卫星实时测轨| 光纤时间频率传递| 线性化迭代方法基于GPS定位原理提出了一种卫星轨道实时、精确测定的新方法. 该方法利用了光纤时间频率传递系统的高精度同步的优势, 在可实现位置精确已知的多个地面观测站间高精度时间同步的基础上, 由地面观测站连续向卫星发射测距信号, 并通过卫星上的信号接收和信号处理芯片实时解算出卫星的精确轨道. 由于该方法没有卫星转发时延等误差, 大大地提高了卫星轨道测定的实时性. 研究表明, 在实现地面站间100 ps级时间同步的基础上, 利用该方法获得更高的卫星轨道测距精度是完全可行的. 利用本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卫星姿态测量的高精度.  相似文献   

11.
笑傲苍穹     
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有C波段卫星网内的各类业务逐步向民航Ku卫星通信网转移,利用Ku波段卫星网建立各类传输业务链路,已成为当前卫星建设的重点.依据民航Ku卫星通信网络的特点,以及雷达数据传输的技术要点,结合太原民航Ku卫星雷达信号链路搭建实例,对雷达信号链路的组建、配置、接入方案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今年10月4日,是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见底纹图)升空40周年纪念日。“人造地球卫星1号”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4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4800多颗形形色色的卫星,它们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效益。这些卫星大体可分为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和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国),  相似文献   

14.
前沿     
<正>"北京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北京二号"卫星是中英合作项目。由英国的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研制,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则负责卫星在轨任务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据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二号"是国家核准的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相似文献   

15.
太空中群“星”闪烁,一派繁忙景象,卫星与卫星相撞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1994年,一枚法国报废火箭发动机上的碎片,击中了一枚名为“樱桃”的法国卫星,切断了卫星上测量重力梯度的装置,使卫星运行超出正常范围。1993年,由于微小流星体的撞击,致使美国“奥斯匹林”通信卫星上数百万美元的电子设备失效。这些典型的太空交通事故告诫人们:架设太空“红绿灯”,加强对卫星的交通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捕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在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技术研究领域堪称权威。 他主持开发的卫星精密轨道确定系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点,把卫星定轨精度从千米组级提高到米组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使卫星测控软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提出的“卫星时”概念,为开创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网管多星的新路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卫星家族中有一种返回式卫星,也就是要求卫星不但要能发射到太空飞行,而且还要再返回地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卫星的返回技术,这也是中国在世界航天史上引以自豪的项目之一。中国自1975  相似文献   

18.
由欧洲和美国宇航局于1995年12月发射的SOHO卫星(太阳和日球天文台)近日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据意大利安莎社14日报道,这是它在9年的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第750颗彗星。SOHO卫星将这颗彗星的形状拍成照片,并被发表在SOHO网站上。由于拥有先进的日冕仪,SOHO卫星成为天文史上发现彗星数量最多的天文探测卫星。SOHO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宇航局(ESA)开展的一个太阳联合监测计划,因此,SOHO卫星又被称为“太阳和日球天文台”。SOHO卫星发现第750颗彗星  相似文献   

19.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很困难,技术很复杂。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卫星发射场建在地球的赤道上,那这种卫星的发射就简单多了,在赤道上由西向东发射,达到要求的轨道高度,在适当的位置定点,问题就解决了。可惜的是,许多发射卫星的国家不在赤道上,也不可能在赤道上建立卫星发射场。这样给卫星的发射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要经过几次的轨道变换才能成功。现在我们结合下面的图来看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造地球卫星形成了通信、气象、导航、资源环境、军事侦察和科学研究等系列,并向高性能、高集成方向发展.卫星功能的综合集成和卫星质量的不断提升,加之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大卫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卫星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在降低卫星成本、减少风险的同时,加快卫星开发研制周期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