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不同温度、降水和沙埋深度对冬型一年生植物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砂蓝刺头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20℃,萌发率达到95.2%;其次是25℃/15℃,萌发率为57.78%.种子出苗的最适沙埋深度为1 cm, 1~5 cm埋深种子萌发及出苗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沙埋深度(0~4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在1 cm埋深处,幼苗出土率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加;单次降水量6~24 mm时出苗率25%, 30 mm时出苗率达到46.7%.不同降水处理对不同沙埋深度种子出苗也具有显著影响;在1~4 cm埋深内,月降水量56 mm的出苗率显著大于36 mm,在1 cm埋深处出苗率分别为70.93%和42.28%.在沙坡头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夏季和秋季早期是砂蓝刺头种子最适宜的萌发及出苗环境,这是一年生植物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适应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周边四种野生灌木的生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叶锦鸡儿(Caragana acanthophylla)、白皮锦鸡儿(c.leucophloea)、草原锦鸡儿(c.pumila)和刺木蓼(Atraphaxi spinosa)均为旱生灌木,对其生境的调查是研究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发生的基础。文章运用常规土壤测定方法和样方调查法,对这4种野生灌木所在生境的土壤水分、土壤渗透性能及植物群落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叶锦鸡儿和刺木蓼的两个生境中的雅玛里克山的土壤渗透性能好,蓄水最大,而焦化山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渗透性能较差。这可能与其土壤粘结性好,保水性能好有关。草原锦鸡儿生境的土壤渗透速率较高,保水能力较差,土壤含水量低。白皮锦鸡儿生境的土壤含盐量较高。这4种野生灌木生境的土壤盐分含量较低,屑非盐化土壤。土壤呈中性偏碱性。这4种野生灌木群落中,植物种类多为早生型,反映出生境的旱化性。  相似文献   

3.
沙埋对几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沙埋对科尔沁沙地7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9个沙埋处理深度为1、2、3、45、、6、7、8和10 cm.结果表明,在不同沙埋处理下,7种植物的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除山竹岩黄芪外,其他6种植物的萌发趋势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山竹岩黄芪在不同沙埋处理下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在8 cm埋深处萌发率最小.沙埋对7种植物的幼苗出土均有显著影响,埋深增加,出苗率减小,幼苗出土与植物繁殖体的大小有关,繁殖体大的物种具有较深沙层的幼苗出土,幼苗出土的沙埋深度顺序为小叶锦鸡儿≥沙米>山竹岩黄芪≥大果虫实>地肤≥灰绿藜>差巴嘎蒿.  相似文献   

4.
以外来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三叶鬼针草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对不同播种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种子出苗率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 cm时出苗率最高为80.66%,1.50 cm时最低40.66%,且与0、0.50和1.00 cm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三叶鬼针草幼苗根长、根数及干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0.50和1.00 cm处理间基本没有显著差异,却显著高于1.50 cm处理.幼苗苗高随播种深度增加而降低,且1.50 cm处理显著低于前3个处理.表明0.50~1.00 cm播种深度适宜于三叶鬼针草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而0或1.50 cm不利于其出苗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常见灌木绵刺与短脚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挖掘法研究西鄂尔多斯绵刺与短脚锦鸡儿的根系形态特征,调查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绵刺和短脚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绵刺和短脚锦鸡儿的根系分布浅,主要分布于0~30cm的土壤中;根/冠比很小(分别为0.47和1.38),但根幅可达冠幅6~8倍.根系的细根根长密度、吸水能力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系形态构型与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格局相匹配.绵刺和短脚锦鸡儿的根系特征表现出了对干旱区的有限降水、局限渗透和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锦鸡儿种子的休眠机制和解除休眠的最佳条件与方法,采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对不同种源地的刺叶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进行破除休眠研究。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是影响刺叶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在物理与化学方法中,热水处理、机械处理和浓硫酸处理能有效破除2种锦鸡儿种子种皮的阻碍性功能,显著提高锦鸡儿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指数。浓硫酸处理萌发率可达100%,热水处理萌发率最高值为96%。热水处理、浓硫酸处理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锦鸡儿属植物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取样,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固沙林0~50cm土层在0、5、10、22年的时间序列上土壤有机碳动态。结果表明,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随小叶锦鸡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小叶锦鸡儿5年处理与0年处理在0~50cm深度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5~10年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快速增加,10-22年处理增加速度相对趋缓。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林业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境、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内蒙古高原不同生境下的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差异是由土壤营养、气候以及受气候决定的植被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锦鸡儿属(Garagana Fabr.)豆科,我国约有66种,分布较广,但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和荒漠区[1].张朝阳等[2]曾对不同生境的8种锦鸡儿茎、叶解剖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原荒漠种的旱生结构较草原和森林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内蒙古高原荒漠区4种锦鸡儿属优势植物——柠条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垫状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进程.对光合有效辐射(PAR)、最小荧光(Fo)、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叶片光合功能的相对限制L(PFD)的分析表明:高的PAR会导致4种锦鸡儿光合作用的光抑制,但并不造成PSⅡ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光抑制程度荒漠锦鸡儿大于垫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光抑制程度差异不大,光抑制程度最小.随着PAR的升高,4种锦鸡儿对光能捕获、转化和利用能力降低,种间表现为柠条锦鸡儿〉狭叶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垫状锦鸡儿.淬灭分析表明:随着PAR的升高,4种锦鸡儿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光能减少,耗散的热能增多;其中,柠条锦鸡儿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光能最多,荒漠锦鸡儿用于耗散的热能最多.对PSⅡ天线色素吸收光能中既没有被光合电子传递所利用,也没有作为热能耗散的部分(Excess)比较研究表明:4种锦鸡儿的Excess都较高,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