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模拟湿法脱硫后的高湿烟气为工质,采用冷却的方式在相变室内建立水汽过饱和环境.提出一种间接测量水汽过饱和度的方法来衡量水汽相变过饱和场构建效果.考察了不同气流温湿度、冷却水温度以及相变室壁面材料对水汽过饱和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气流相对湿度以及适当提高气流温度都有助于提高水汽过饱和度;冷却水温度对过饱和场建立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冷却温度越低,得到的水汽过饱和场过饱和度越高;采用低表面能的聚四氟乙烯材料作为相变室内内壁可有效增强相变效果,获得较大过饱和度的水汽氛围;当相变室入口气流温、湿度分别为50℃,90%且冷却水温度为20℃时,采用有机玻璃材料的相变室内水汽过饱度可以达到1.5左右.  相似文献   

2.
刘光珍 《科技资讯》2011,(33):72-72
水冷电动机配备独特的冷却系统,具有优异的工作性能。良好的低频特性,高过载能力,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应用范围广泛。水冷电机在日常运转中,根据运行环境度负载情况,冷却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5℃-30℃。若水冷电动机长期运转,该冷却水温度对电机安全没有负面影响。但如果冷却水温度设定过低,或者变频电机停机后,冷却水系统仍在工作,将给电机安全造车很大威胁。日常需对水冷电动机进行必要的检查及保养。  相似文献   

3.
船舶主柴油机缸套冷却水温度智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船舶柴油机中央冷却系统高温淡水(缸套冷却水)冷却回路的动态热力学模型,并将柴油机功率模糊控制信号引入到高温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中.通过预先调节三通阀的开度,达到降低冷却水温度动态偏差,快速调节冷却水温度的目的.应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功率信号模糊预调节与水温Smith PID调节的智能控制方法,明显优于常规PID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低速柴油机的输出功率采用变冷却水流量的方法,对气缸套进行冷却可有效地控制气缸套内表面的温度,从而改善低速柴油机的工作性能。因此,对缸套冷却水出口温度的控制提出了采用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相互配合的复合控制。计算结果表明,此控制方法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车用柴油机气缸盖热负荷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气缸盖热负荷并进行合理设计,以车用柴油机气缸盖内冷却水流动为研究对象,对气缸盖底面上水孔内冷却水流量进行了测量.对气缸盖内冷却水流动进行了模拟分析;根据试验和分析结果,指出了该水腔中上水孔结构设计不合理之处,提出了优化方案;对改进前后气缸盖底部温度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该重型柴油机,气缸盖鼻梁区的最高温度和温度梯度显著降低,气缸盖热负荷得到较好改善.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船舶主机气缸冷却水温度模糊控制器,采用的控制规则是当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设定值比实测值大得多时,并且设定值与实测值之差以最大速度继续增长,则必须以最大的相反作用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7.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车用涡轮增压柴油机的功率,而又不至于增大其散热器的尺寸,有利于车辆动力舱的布置,趋向于采用高温冷却发动机的气缸和燃烧室组件的技术。在高温冷却下,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从80~90℃提高到120℃。这样可以减少冷却水所传走的热量,达到适当控制其冷却水散热器的尺寸的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高温冷却柴油机在整机温度和环境温度提高之后,柴油机燃料密度和可压缩性的变化对燃油喷射和雾化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模糊控制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船舶主机气缸冷却水温度模糊控制器.采用的控制规则是当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设定值比实测值大得多时(即控制误差为正大),并且设定值与实测值之差以最大速度继续增长(即控制误差的变化率为正大),则必须以最大的相反作用进行校正(即校正量的修正为大).由于该规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适合不同型号的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控制,适应面广.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气缸盖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Star CCM+软件,采用多面体网格技术和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方法(VOF)的两相流沸腾模型,对单缸柴油机气缸盖的冷却传热进行了流-固耦合仿真计算,通过气缸盖的测试温度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校验.在此基础上,对气缸盖的传热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缸柴油机负荷增加时,气缸盖冷却水壁面排气门鼻梁区的传热系数HTC呈现出在较小负荷增加迅速,在较大负荷增加变缓的规律;气缸盖向冷却水传递的热流量则随单缸柴油机负荷的提高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转速为2 000r.min-1时,单缸柴油机功率由44kW增加到61kW,气缸盖传递给冷却水的热流量增幅为31.4%;功率由61kW增加到80kW,气缸盖传递给冷却水的热流量增幅为61.3%.  相似文献   

10.
气缸盖冷却水腔内两相流动沸腾传热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考虑气缸盖内冷却水的热力学相变特性,应用汽液两相流过冷沸腾换热计算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由柴油机气缸盖与冷却水腔组成的流固耦合传热系统进行了整场离散、整场求解,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气缸盖火力面温度场分布;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仿真计算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相流不考虑沸腾换热相比,考虑汽液两相流的过冷沸腾换热能够有效降低气缸盖火力面的最高温度,提高冷却水的进口速度,降低进口温度;适当减小冷却系统的压力,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气缸盖火力面温度,减小气缸盖火力面的热负荷。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柴油机气缸盖的沸腾冷却及可控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强化大功率柴油机冷却系水流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高强化大功率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分析,研制了高强化大功率柴油机冷却系水流分布试验装置,采用流量测量法测定了水泵在不同转速下通过左,右缸排及各缸的冷却水流量与阻力,同时对不合理的水道给予了改进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冷却系左,右缸排及各缺冷却水流量与阻力分布均匀,合理,从而使改进前的整机各缸冷热不均得到较大改善,可靠性也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工作过程中,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转化为有效功,一部分随着废气排到大气中去,另有一部分的热量则通过与燃气接触的零件,传递给冷却介质被带走,如果没有冷却介质及时地把受热零件的热量传递出去,将使零件温度急剧升高,造成许多严重后果,柴油机也就无法在允许的温度条件下正常地工作。柴油机温度过高主要表现为水温、油温过高两大类。本文就这两类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夏春燕 《科技信息》2010,(3):I0353-I0353
主要介绍阳西电厂1B闭式冷却水泵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轴承温度过高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为今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的温度过高、温度过低和冷却液渗漏的故障现象,通过具体的故障现象分析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借助红外测温计测得的温度与水温计显示温度相比较对发动机冷却系温度过高的检测方法,也对发动机冷却系温度过低和冷却液渗漏提出了检测方法,同时研究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的温度过高、温度过低和冷却液渗漏的故障维修流程和方法。由此可见,掌握发动机冷却系故障原因分析和维修方法对发动机安全运行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船舶柴油机余热,说明采用高温热泵回收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的优点,并计算出可回收利用的缸套冷却水余热量;进一步分析了高温热泵回收缸套冷却水余热应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温热泵的类型,给出了用于回收柴油机余热的高温热泵的系统原理图,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推荐了两种较为适宜的高温热泵工质.  相似文献   

16.
6320ZC型柴油机是1975年六机部下达的、由我们教研组与广州柴油机厂联合进行设计研制的新机型。研制工作已于1977年9月完成,并通过部级鉴定。6320ZC型柴油机研制过程中主要的困难问题是各缸排气温度高及各缸排气温度不均衡。本文用大量试验数据及各种不同方法论述增压柴油机排气温度过高及各缸排气不均衡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主要有:一、废气涡轮增压器本身结构及通流性能调整,二、排气管系布置;三、排气阀弹簧设计中的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与试验,合理地解决了排气温度过高及各缸排温均衡性问题。这对其它增压柴油机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润滑系统的作用是连续不断地把干净的机油送到柴油机需要润滑的各个部件,减少零件的磨损,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润滑系统除润滑作用外,还起到清洗、冷却、密封、防锈的作用。柴油机润滑性故障有多种,本文仅针对机油压力过低、机油消耗量过大和机油温度过高等三种故障的检查分析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余热制冷柴油机余热回收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热制冷柴油机余热回收新技术张立志王玲高希彦柴油机的效率一般为35%~40%左右.约占燃料发热量1/2以上的能量被发动机冷却水及排气带走.以6110柴油机为例,排气温度450℃,排气量700kg/h,可利用的排气余热188MJ/h,因此如何回收这部分...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重型车用柴油机的燃烧特性与污染物排放特点,通过台架试验方法测试了不同转速和不同负荷下重型车用柴油机的燃烧特性、主要污染物PM与NO_x排放。结果表明:对该重型车用柴油机,在外特性高转速工况下,滞燃期增长,缸内燃烧过程中扩散燃烧所占比重增加;在柴油机常用转速1 400 r/min情况下,随着柴油机负荷增加,滞燃期逐渐缩短,燃烧持续期呈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扩散燃烧所占比重增加。在外特性低转速工况,柴油机缸内的滞燃期较长,燃烧温度高,碳烟和NO_x排放均较高;在高负荷工况,由于供油量加大,燃烧持续期变长、燃烧温度高,碳烟和NO_x排放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柴油机多品位、大温差余热的回收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低损跨临界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其中高温级循环用于回收温度较高的柴油机排气余热和废气再循环(EGR)余热,低温级循环回收柴油机冷却水余热、增压空气余热、与高温级循环换热后的排气余热和EGR余热.高温级对比分析了3种硅氧烷工质MM、MDM和D4,低温级选用了R143a,模拟研究了高低温级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温级均存在最优的蒸发压力,高温级冷凝压力在允许范围内越低越好;高温级采用MM较MDM和D4循环性能更好,循环净功最高可以达到36.36,kW,损只有4.5,kW;各部分余热的利用率均在86%以上;增加高低温级的回热效能均可以提高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