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生油画毕业创作是当代学院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过学习油画的语言,掌握其独特的技艺;经过油画创作过程的锤炼,完成较好的作品。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丰富而又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充实自己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
李丹  全玲 《长春大学学报》2014,(3):414-416,423
以董从民油画风景写生为对象,分析其油画风景作品的艺术特征,并从构图、笔触、色彩等方面探讨他的绘画形式与语言,进而结合他的精神诉求,阐述他的创作观念与社会价值,旨在从绘画语言的角度探讨董从民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廖丹,职业画家,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画风朴实、自然、洒脱,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多次邀请参加画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或私人收藏.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4月 6日 ,美籍油画大师、韶关学院客座教授涂志伟先生一行来到我校美术系进行学术交流。他首先介绍了目前美国艺术发展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创作历程 ,并通过幻灯放映了世界著名油画以及涂教授的部分优秀作品和美国工艺博览会的精美展品。最后热情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一些关于绘画技法方面的疑难问题 ,使在座师生大开眼界 ,受益匪浅美籍油画大师涂志伟教授到我校讲学@黄广初  相似文献   

5.
冷军是中国超写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事物的敏感、对技法的熟练、卓越的审美向我们倾诉着他对艺术、对社会、对自我的思考,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冷军油画创作三阶段的技法表现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探求其油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磊  王相生 《科技资讯》2013,(1):235-235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吴冠中风景油画紧密的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在一起,在发扬传统与运用现代手法过程中走出一条独具魅力的油画之路。  相似文献   

7.
卢西恩·佛洛伊德(Lucian 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世界画坛。他经过了几个创作时期的实践与探索,艺术风格得到了修正和更新。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他的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观众。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使得其作品无论是在造型的处理上,还是在油画语言的运用上,或是在表现当代社会与人的内在关系上,都具有了新现实主义的具象风格的显著特征。 卢·佛洛伊德是维也纳著名的学家西蒙·佛洛伊德的孙子。维也纳的意识,即一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灵红 《科技信息》2009,(18):205-206
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探索及取得的艺术成就,认为重新认识和发掘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文化艺术和它的价值,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并就油画艺术中的传统“写实”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提出油画创作民族化与画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修养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黄巍 《科技信息》2011,(31):281-281
高校油画创作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写生入手,多从西方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创作经验和灵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依托,寻找能激发创作情感的题材,以个人擅长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油画家张晓刚油画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仅用了20年的时间,中国的油画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观念、艺术样式的极端张扬,我们的艺术家们无拘无束的借鉴西方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在油画语言、观念、风格样式上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尝试,正是经历了这些历练和探索,中国油画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向世人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而张晓刚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他作品中的历史主义因素不仅仅是伤感和怀旧的情调。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12)
早就听说释方来大师是位佛门艺术家,并是位世界名人。他的《唐卡》画被欧美、东南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怀着对宗教艺术的浓厚的兴趣,有缘拜访了方来大师。与大师交谈是件愉快的事情。他对已故去的伟人毛泽东无比钦佩,喜欢创作关于毛泽东的绘画。谈话间大师随手拿来他未完成的一幅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的画稿。画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既表现出大师的油画功底,也表现出大师对一代伟人的崇敬心情。他的油画作品中也有很多他的自画像。我被大师的技艺深深吸引,观赏了许久许久。释方来大师祖籍宁夏,他的全家几代人都信佛教。大师从小信仰佛教并喜欢书画。1985年,他27岁时在银川市海宝塔寺由上清下净法  相似文献   

12.
油画艺术通过素描、色彩、调子、肌理等造型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油画语言。油画作品的色彩丰富。技法多样,对表现作品主体,烘托气氛,表达意境,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油画艺术的表现力日趋完善,更具魅力,油画语言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3.
王爽 《科技信息》2009,(34):I0263-I0263
现代数码科技对当代绘画,特别是对当代油画创作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实际出发,探寻现代影像技术对油画创作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在此局面下油画创作者应如何适应,进而如何创作出既有自己特色而又顺应市场潮流且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4.
历史本土化指的是那些以非现实、非当前的历史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东方”、“中国”身份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以程丛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受,创作出了富有浓郁本土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时期油画的历史本土化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油画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经历了艺术个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探究发展趋向的思考阶段。在此期间,广西油画创作一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一方面关注自身以外的因素的同时还不断发掘区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自身出发研讨与思索广西油画创作的发展方向,使其回归本土文化。当下的广西油画创作现状是呈现原生态区域特征、彰显多民族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科技》2014,(8):F0004-F0004
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他潜心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出版了多部专著与画册,多幅作品获奖,他通过绘画与设计不断在向世人展示他缤纷的色彩世界,缔造着自己的色彩梦想,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多幅作品被政府部门、博物馆、社会和国际友人收藏。他的作品磅礴大气、形象逼真!让人感动,让人骄傲!他就是著名的艺术家,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许世虎院长。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国人学习油画,是在毫无传统可言的基点上从材料到画法的全盘吸收。为什么它在中国发展了近一个世纪,还被外人或自己人认为是“上油画”呢?若把我们美术馆的油画作品与欧洲博物馆及来华展览的油画作品做一对照,就会发现中国油画的基本语言层次不高,没有欧洲油画的那种精到,那种深洒,那种油画的表现力。当代旅美油画家陈丹青在国外参观了各博物馆的大量西方油画真迹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油画最突出的毛病,既不是缺乏个人风格的追求,也不尽是领域的狭窄,艺术修养的局限,而是在运用油画语言这个层次,存在着许多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1 0月 2 1日上午 ,韶关学院美术系钟英明副教授油画作品展览在市图书馆拉开了帷幕。美术系总支书记陈德润主持开幕式 ,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张达辉致开幕辞。市委书记汤维英、文化艺术界的领导和知名人士、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幕式。钟英明副教授 ,结合教学 ,勤于艺术实践 ,多次涉足大西北和粤北山区采风写生 ,大西北那雄强苍峻的高原、纯朴柔韧的大山赋于他创作的灵感 ,磨励了他特有的创作个性和真实、宏厚的西北画风。其创作的作品展示出丰富的艺术语言 ,歌颂了改革开放给贫困山区带来的变化 ,赞美少数民族对幸福生活和…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笔触是油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以丰富的表现性和情感传达力在艺术家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它的表现力特点是使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触作为油画艺术中的重要表现语言,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变更,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那里各有表现特色,不同艺术家以其自身的艺术才质和内心情感体验赋予了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韵味,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艺术领域中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笔触的审美内涵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审美需求,使笔触的审美功能得以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