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歧路灯》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1980年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栾星校注本是三十多年来最为通行的版本。校注本系由多种残本合校、补缀而成,同时并对底本作了删改,文字面貌不但与现存主要底本差异明显,而且与《校勘记》也很不吻合,不利于《歧路灯》的传播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绿园与〈歧路灯〉》(增改本)是杜贵晨在其1992年出版的《李绿园与〈歧路灯〉》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论述了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学术史;二是全面、深入探讨了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形成了《李绿园传略》;三是以首、中、尾的分法对《歧路灯》故事情节进行了结构、文化分析,在文化背景中深刻诠释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是对《歧路灯》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史定位进行了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3.
把《歧路灯》中有关酒的史料与其他资料相互印证可以看出,清代河南流行的酒类可分为本地酒和外省酒,前者主要是民间自酿的各种酒,后者主要有潞酒、汾酒、烧刀子、金华酒、绍兴酒等。这表明,清代河南是酿酒大省,却不是酒业强省。  相似文献   

4.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代社会生活,保存了大量反映中原文化的词语。其中落阁登历儓暬伫羡等词,至今还没有得到正确的训释。利用现有版本异文和现代河南方言,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对理解文本、发掘小说的文化蕴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叙事艺术在故事建构、框架布置、情节设计与节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以人家之"根柢"为叙事原点,一人为"中心"与双线结构,"三复""六复""七复"情节,"五世叙事""二八定律"与"六回节奏"等,皆模拟而有创新或属独创,体现了李绿园高超的叙事艺术。其独具特色,自成高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堪称"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外第七大章回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作的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作者通过对谭绍闻家兴衰荣辱的描绘,全面展示了作者以儒学为核心,以理学为基础的正统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观念的艺术显现过程中,作者实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维护和对家庭教育警醒的目的。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成败荣辱,对今天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栾星的《歧路灯》校勘记保存了有关版本的信息,可据以考索版本间的联系。现存前十回的36条校勘记中,反映乾抄本、上图抄本、陈本及朴社本共同点的有25条,反映安本、开本、石印本等共同点的有24条。通过文字比较并综合其他资料,及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现存的和已佚但有线索可考的17种《歧路灯》版本,可以分为国图抄本和上图抄本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版本既有定稿时间的早晚不同,又有内容的局部差异。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2-107
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河南地区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南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状况。通过对《歧路灯》一书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归纳,分门别类地对清代中期河南地方的手工业如金属加工、建筑装潢、纺织与服饰加工和雕版印刷等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和必要地考证。  相似文献   

9.
长篇世情小说《歧路灯》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清初社会的婚丧嫁娶、礼仪往来、饮食习俗,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提供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州地区的社会风俗画,为研究清代社会风尚和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中州书画社1980年出版的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在一些词语的校勘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本文利用同书及同时代词语用例、《歧路灯》清代抄本以及方言用法等,对部分失校词语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11.
《歧路灯》作者李绿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肝义胆、一心为主的忠仆形象——王中。他为人忠厚老实,行事沉着干练,对主家不离不弃。他亲历了谭府由盛到衰,再由衰转盛的全过程,不仅是谭府败落时的匡扶者,更是谭府复兴的有力推动者。究其形象塑造之原因,乃李绿园作为封建正统文人,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形成了“文以载道”的创作观,而生活于康雍乾三朝的他,在盛世繁华背后敏锐地觉察到了衰败的开始。所以在作品中努力以“忠孝”两全的王中为代言,维护和巩固封建道德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挽救世风的浇薄和子弟的颓废。  相似文献   

12.
李绿园(1707─1790),生活于政治吹捧理学的时代,因浸淫日深,便奠定了其坚实的理学信仰,其生活方式及文学创作都显现出鲜明的理学取向。李绿园以理学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也作为教育后人的经典,《家训谆言》即是此种典型。同时,李绿园在《歧路灯》的创作中也通过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了他坚实的理学观念。李绿园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学观有别于吃人的理学教条,是生动鲜活的生命准则,对当下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30—31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歧路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进行热烈研讨。本届会议主要涉及《歧路灯》的道德教化功能、语言文学艺术、李绿园生平家世等问题。此外,此次研讨会还成立了《歧路灯》研究会,搭建起《歧路灯》研究和交流的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14.
清代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写谭绍闻及其一家,以及多家,进而述及其所处"门第人家"圈子和与这个圈子相互渗透或作为外围的、当时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工商业者群体、市井社会。小说呈现了赌博现象和三教九流各类市井人物,堪称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是清中叶描写市井社会最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李绿园的社会阅历与《歧路灯》人物塑造的成就和缺憾密切相关。李绿园主观上对阅历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弥补客观生活的匮乏给作品带来的不足,全面了解李绿园的生平阅历有助于对作品的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6.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的一些词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意蕴,对其理解也须借助方言及民俗。运用现代汉语方言及民俗对"合子利钱""爽利""胡柴""后园""馁缩"等词的考释表明,在对某些词语特别是白话作品俗语词的考释过程中证之以方言及民俗,不仅可以使词义得到正确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辨别词语转抄中的文字错误,为文献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歧路灯》视为世情小说、教育小说或家庭小说。然而其对程朱理学的推崇、明显的训诫教化特征和略显疏散的叙事风格,始终与上述定位不甚匹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定和评价。鉴于明清时期家训撰写的普遍性,结合李绿园的社会身份及写作意图,依据《颜氏家训》等确立的家训文学类属标准,将《歧路灯》视为家训小说,更利于其主题阐释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地位是尴尬的:100年前鲜有人知,80年前昙花一现,20年前火红满天,如今却是鸡肋一片。这种遭际一方面缘于它自身的文学性,另一方面缘于我们“类型期待”的失当,还有一个则是我们对儒学思想的现代性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