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也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孟兆富 《科技资讯》2012,(14):243-243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西方小说家在小说的时空观上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而且还积极探索了一些特殊的时间处理方式,例如叙事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参差变位、叙事时间与客观时间的疏密张弛等,使小说的叙事产生破碎、扭曲、怪诞的变化,给人以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西方小说中叙事时间的多样化变形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了他们对新型叙事时间的兴趣和探索。《百年孤独》就以其独特的充满魔幻气息的叙事时空对《古船》的创作给予了启发。  相似文献   

4.
《酒国》是莫言创作的较为典型、成熟的先锋小说,虽然生不逢时,面世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先锋艺术成就不能忽视。《酒国》的先锋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虚构了一个欲望无度的"酒国"生活,创造了一个多重文本重复叙述的迷宫化的叙事艺术结构,有着显著的反讽风格,以及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与魔幻写作手法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话语关系入手,对莫言小说中抗战叙事的边缘化和陌生化策略展开分析,认为其作品不仅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原欲冲动,对惯性的抗战叙事模式予以背离和颠覆,而且这种全新的叙事策略也突显了"再造历史"的民间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话语关系入手,对莫言小说中抗战叙事的边缘化和陌生化策略展开分析,认为其作品不仅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原欲冲动,对惯性的抗战叙事模式予以背离和颠覆,而且这种全新的叙事策略也突显了"再造历史"的民间性诉求.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叙事时间模式、叙事空间设置以及叙事技巧3个方面比较了马尔克斯与莫言的小说。两位作者在叙事风格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且两位作家之间存在着影响与借鉴的关系,因而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又各具特色。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成就不但给他的作品增添了特定的地域气息,而且创造出他特有的叙事风格。莫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再现上,而且也表现在多元叙事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锋的长篇小说《残血》叙述的是文革时期的故事:一群“残血人”在畸形年代里争色夺权,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小说写得很精彩。真可谓“画面光怪陆离,情节扑朔迷离,故事惊心动魄”,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传奇的人物、传奇的爱情、传奇的事件,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叙事技巧上,作家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即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4-37
莫言的小说多依托"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中,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上不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也被莫言寄予了不尽相同的精神内蕴。从莫言的《红高粱》和《生死疲劳》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叙事风格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死疲劳》从"精神家园"到"现实家园"的转变绝不是一种"下降"或"倒退",而是他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的又一实质性的大步前进,也是他始终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贵族化倾向的一个很大因素来自于其“游戏”的叙事策略。拆解与重组故事 ,并置真实与虚构 ,“用语言弄虚作假” ,分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 ,多种智性手段的运用 ,使先锋小说的文本叙事达到了一种“游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得叙事结构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3-24
<正>19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2012年10月,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研究的论著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980年代中期直至当下,在30余年来的数以万计的莫言研究论著中,关于莫言的文革叙事方面的研究论著则屈指可数。就目前中国知网和读秀学术搜索所见,涉及莫言文革叙事或书写为题的论文仅有4篇。这4篇论文分别是许子东的《"文革故事"与"后文革故事"——关于莫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采用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充分展现了关于女性、农村这一社会群体的成长故事和发展现状。运用马斯洛的人生五大需求理论对暖的人生和命运发展轨迹做出分析,透过暖的悲剧,小说揭示了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相似文献   

14.
用"灵幻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的小说,一方面突出幻觉、幻想、幻象的意蕴,一方面又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区别。从《生死疲劳》的思想内容上看,讲的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灵"一词令人联想到灵魂、幽灵、鬼魂、生灵、神灵、亡灵、灵灭、显灵等,说"灵幻现实主义",既与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相契合,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二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灵魂的六道轮回这一灵巧的艺术形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五十年时间跨度的中国社会风云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灵幻"让我们想到灵感、精灵、机灵、空灵、灵怪、灵异、灵光、灵活、灵机、灵敏、灵气、灵巧、灵通、通灵、灵犀、灵性等等。而这些词汇、概念的综合恰恰是莫言小说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作家莫言有着一颗敏感、灵敏、机灵的赤子之心,他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像充满灵性的精灵,灵感泉涌,灵气四溢,灵异万端,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灶神"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中, "灶神"故事与小说中雯妮与文福的故事的完美契合不仅说明了谭恩美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阐释,也体现了"灶神"故事对建构整部小说的作用.其新颖的立意、二元性叙事结构和对小说的情节预设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5,(5):11-15
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的传入,中国文坛呈现出"魔幻写作"的繁盛景观。而莫言在这种"魔幻"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却走出了影响的焦虑,按照中国的审美情趣与民族文化积淀来呈现魔幻,凸显出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一方面,莫言营造的魔幻意象明显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于"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以佛教、鬼神观念等本土文化作为表达方式。可见,莫言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的叙事模式是以空间维度为核心的地理叙事,其形成与作者刘鹗的经历有着内在关联。小说中的地理环境描写与人物、事件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按照地名标示的范围大小,《老残游记》可以分为宏观地理空间和微观地理空间。地理空间的呈现与转换,与故事的发生和情节发展以及叙事的真实合理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贯穿全文的地理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18.
从主题诉求上看,铁凝的《笨花》采用了一种历史守成主义叙事,表达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主题,即探寻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中某种强有力的文明文化基础。从时空结构上看,小说故事取自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结束近50年的历史,重现了20世纪前半叶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同时小说的视野也非常广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与民国的新政有关,从河北保定到湖北汉口、宜昌,一种宏阔的历史总体性视域就这样形成了。这种历史整体观影响下的历史叙事首先以宏阔的时空构架统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和景象。在小说的整体性背后,屹立着世界和历史所具有的这一巨大而现实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20.
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