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东早寒武世磷块岩薄片中发现大量藻类化石。本文所讨论的磷质藻类化石主要有:球状藻类、丝状藻类、疑源类、叠层石类、核形石类和花纹石类(凝块石类)等27个属种(或型),它们构成各种颗粒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藻丘磷块岩,是磷块岩富矿的主要组分,P_2O_5可达30—37%。这些多门类的藻类化石,为生物成磷作用和成矿环境提供了主要依据,也为震旦—寒武系界线划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rn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黔西滇东地区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发现了大量的大孢子印痕化石,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对大孢子的形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共分为9属16种(包括未定种),其中最丰富的是Trileites,其次为Maexisporites,Triangulatisporites,Horstisporites,Aneuletes,其余仅个别.这一研究丰富了该地区的生物化石种类和植物面貌,进一步验证了卡以头组的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在河北省曲阳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29属62种,包括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楔叶纲、石松纲、瓢叶纲、苏铁纲、种子化石、科达纲、银杏纲.此古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5个古植物组合;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的急剧发展,在修水利、挖河道、开矿山的过程中,大量古植物化石被发现.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地层系统的建立和今昔植物的对比,对古植物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建立起一个大致的进化系统.各国学者又不断研究、不断补充新的发现,使这个进化系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特别是近一百年来,在探索古植物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又有几个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古植物学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确实可以保存为化石。随着相关研究技术的进步,研究发现植物化石中具有和现代植物相似的超微结构。特殊情况下,植物细胞质化石研究能够帮助解决现代生物学中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温和野火在植物细胞质化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一个过去被古生物学家视而不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可能对某些超微结构的固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植物细胞质化石研究把古植物学推向一个新的研究层面和方向,促进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把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引入到了古生物学中。本文回顾植物细胞质化石的研究历程,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盆地是中国重要的中新世化石点之一,富含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其中保存的古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山旺组硅藻页岩中新发现的两种植物化石分别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植物叶形态特征和植物角质层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鉴定植物叶化石为中华栎(Quercus sinomiocenica);通过球果化石与现生植物球果的比较,初步鉴定其为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这些植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山旺植物群和古气候提供了新材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9.
沉积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古环境的恢复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古生物化石往往可以明确指示这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大化石往往不易被发现,而各类微体化石具有个体微小、数量众多、易于被保存和被发现的优势,通过不同手段确定的化石形态特征、成分特征、属种类别及其组合特征常用来判断地层的沉积环境、埋藏环境和地质时代,因此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成为目前地质勘探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气候学的利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日益受到地质界的重视。特别是利用化石资料已成为古气候指示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化石资料指示古气候、古温度、古水温和古湿度的变化,对于研究全球古气候及相关的沉积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磷矿、铝土矿、锰矿、硫、铁、铀、硅藻土矿以及金属矿产的成因、保存及其远景评价起作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大自然》2013,(5):54-57
和政动物群是指我国甘肃省和政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所代表的动物群。和政县位于兰州市南偏西约100千米处,行政上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常常把发现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各种古生物化石组合统称为一个动物群,并经常以发现地或其代表动物命名。比如,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就是发现于辽宁西部及华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的一个古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中生代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后来,科学家在该地区的相同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被人们称为第一朵花的"辽宁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于是科学家将热河动物群更名为热河生物群,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生物群。另外,三叠纪晚期的关岭生物群和中新世的山旺动物群等也是如此命名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导报(北京)》2012,30(5):13-13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重建历史气候环境变迁生活在湖泊中的小型双壳类动物-介形类之壳体和营养体纤细的沉水性植物-轮藻类之藏卵器,能真实记录湖区各种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演变的好材料。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根据西藏台错地区的湖泊沉积物化石,以及化石和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的测试数据重建了其所代表的41.4—4.5千年期间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4.
宁夏灵武直罗组植物化石及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灵武龙生活时代直罗组沉积期的地质信息。通过对灵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孢粉和植物化石的采集分析,对直罗组泥岩的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针对该区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进行探讨并简要分析古沉积环境演化。直罗组孢粉类型以湿生为主,茎秆类植物化石大都为湿生蕨类植物,反映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相比延安组植物化石组合,直罗期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从直罗组沉积早期到晚期,古气候由温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沉积环境氧化作用减弱而在直罗晚期氧化作用具增强之势,同直罗组呈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并且晚期水体古盐度增大一致,揭示直罗组沉积晚期相比早期气候更加干旱,且相比延安组气候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直罗组沉积时期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系统地记述了四川西北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组植物化石,共计10属19种,其中包括3新种和1新比较种,它们分属于Psilophytopsida,Primofilices,Protolepido—dendrales,Lepidodendrales和Progymnospermopsida。根据植物化石的总体面貌以及紧邻其上覆和下伏地层中所产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化石论证了金宝石植物群的时代,将其确定为中泥盆世吉维持早期(Early Givetian)。并讨论了金宝石植物群的发现在研究古地理、古植物地理分区、植物界的演化发展以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显微拍摄,对来自湖北峡东地区泗溪剖面灯影组石板滩段薄层泥质沥青灰岩中的宏体藻类化石开展详细研究,鉴定出1属3种(包括2个新种)和一种首次发现的具有单轴分枝特征的宏体藻类化石(未定属种)。以Monopodial-branching型化石和Vendotaenia paviment- pes为代表的具单轴分枝性状和固着装置的藻类化石在华南灯影组地层中的首次发现, 说明灯影期宏体藻类分枝、固着器等重要性状并没有消失。研究结果丰富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末期后生藻类的多样性, 对探讨多细胞藻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古生物学创新研究小组,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运用古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历经3年的悉心分析,发现了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化石银杏与现代银杏之间的关系,将植物化石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特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成功获取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  相似文献   

18.
作者于1985年在山东省陶枣煤田太原组的14号和16号煤层中发现了煤核,主要为黄铁质和钙质煤核,煤核属混合型,为矿化的植物化石和少量的海相动物化石所组成,包括科达类、石松类、辉木类、皱羊凿、楔叶、芦木和腹足类动物化石,一些黄铁质的煤核中含丰富的菌藻类化石。煤核的发现对深入研究成煤植物、显微组分成因和煤的形成环境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南西峡湾潭地区二郎坪群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报道了河南省西峡县湾潭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硅质岩夹层中的牙形石类Acodusoneotensis及放射虫类EntactiniacomplalIata,其时代应属早、中奥陶世;与其相邻的大庙组泥质板岩中发现的螺旋管状藻类化石及其管状微化石的组合面貌可与早寒武世小壳动物群对比。这些化石的发现为二郎坪群的时代归属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研究化石藻类的形态——尤其是研究微观化石藻类的形态——以它们的分类和系统关系比研究现下生存的藻类的形态和分类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1)化石藻类的遗体迄今已被发现的不多,(3)它们的藻体不但十分微小,而且它们的本身已完全钙化(或硅化),(3)它们还完全被包埋在周围的岩石基质中。因此必须首先设法解决去钙(或去硅)的工作,才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