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宋“至和”,仅存3年。但古文献屡多“至和四年”之行文,显属无稽。甚者,又频见“至和五年”、“至和六年”、“至和七年”、“至和八年”、“至和九年”之记载,更是荒谬。对此,后学相率征引不疑,实有失文献学之真精神。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人类的生产生活,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和水源涵养功能,可科学指导区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杨溪河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杨溪河流域在1995年的水源涵养量大于2005年和2015年,2005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量较为接近;杨溪河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产水量均显示出上游和下游有较高的产水量;杨溪河流域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分别为23.56亿元/a、21.44亿元/a和21.55亿元/a。人类活动将影响杨溪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协调好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各方的关系,为杨溪河流域等我国南方地区中小流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48年新疆博州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性回归、Molet小波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博州地区所辖4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8年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呈升高(增多)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少(小)的趋势;2)博州地区潜在蒸散量与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其综合影响,潜在蒸散量呈减小趋势而湿润指数呈增大趋势;3)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分别在1972年和197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年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潜在蒸散量分别于1979年、1970年和1978年发生了极显著的突变性减小,综合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的突变特征,可以认为,博州地区气候在1971-1972年发生了"暖湿化"的突变;4)各气候要素和潜在蒸散量、湿润指数分别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地学角度出发,基于土地利用、人口状况、道路交通和地形等自然人文因素构建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西安市主城区2014年和2015年冬季采暖季PM_(2.5)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成因和年际变化原因。结果显示:LUR模型构建中,2014年采暖季选择的变量主要有500m缓冲区内植被面积、1 000m缓冲区内植被和居民地面积以及人口密度,2015年采暖季选择的变量主要有1 500m、2 000m、2 500m和3 000m缓冲区内道路总长度。2014年和2015年采暖季LUR模型的R2分别为0.933和0.832,拟合效果很好。2014年采暖季各城区PM_(2.5)平均浓度均较高,碑林区绝大部分区域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新城区次之,其他区空气质量基本为重度污染。2015年各城区PM_(2.5)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大部分区域为轻度污染。土地利用、污染源、道路交通、人口密度、国家环保相关政策、风向和DEM是西安市2014年和2015年采暖季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成因、污染来源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1959~2006年48年的立春、清明、立夏、夏至农历日期和闰年与蕲春汛期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上节气日期特征和闰月年的次年与汛期雨量有较密切关系。节气日期和闰月年可精确算出,因此节气日期特征和闰月年对汛期雨量的长期预测。加上用厄尔尼若事件和本站前一年10至11月的累计雨量作订正,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汛期降水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华安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旅游资源的特色,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对其环境容量及旅游规模进行估算和预测,结果表明,华安国家森林公园近期、中期和远期环境容量分别为144.4万人次/年、173.3万人次/年和196.7万人次/年。其近期、中期和远期旅游规模分别可达14.4万人次/年、38.2万人次/年和71.4万人次/年,分别为公园环境年容量的10.0%、22.0%和36.3%。显示出公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旅游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郑晓静,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和198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学士学位。1987年12月起任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学部)。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中国研究生学位与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遴选委员会委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池气象站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数据,文章分析了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有:年、夏季和秋季均温上升趋势显著,春、冬季均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春、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存在周期性特征: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存在23 年的变化主周期,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23 年、21 年、21 年、26 年和23 年,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存在22~23 年的变化主周期. 过去44 年期间,气候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年和夏季降水量未发生明显突变,春、秋、冬季降水量发生显著的突变减少;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未发生明显突变,春季日照时数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 通过R/S 分析,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和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而冬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在河南大学95年的发展历史中,最早的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办学历程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中断和终止。1987年,新的生物系诞生了;2002年4月,生物系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生命科学学院现已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佛法年代是研究藏文历算和佛教历史的基础。该系统采用藏、汉、拉丁文转写三种方式,研究显宗和密宗关于诞生年、圆寂年和成佛年的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临沂蒙山国家森林公园龟蒙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样方(共1 600 m2)中,记录到维管植物43种,隶属18科31属。4个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物种分别为栓皮栎、荆条和鸭跖草。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来看,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E)和优势度(D)基本表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4个样方相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有一定差异。建议重点保护植物优势物种,同时加强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促进蒙山国家森林公园龟蒙顶植物群落发挥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选取武汉市残存林里常见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样地记录的15个样方中各物种的重要值,通过聚类分析中的组间连接法,对研究区域的残存樟树林进行了群落类型的划分;并运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不同群落类型及不同结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残存樟树群落可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群丛1:樟-女贞-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2:樟-女贞+棕榈-中日金星蕨+黑足鳞毛蕨群丛;群丛3:樟-海桐+棕榈-井栏边草+天葵群丛;群丛4:樟+马尾松-海桐+白花龙-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5:樟-棕榈+冬青-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6:樟-栓皮栎-蕨群丛.其中Patrick丰富度指数R最高的是群丛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最高的是群丛4.研究区域内残存樟树群落,垂直结构上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层.就各层的多样性指数而言,多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群丛4例外,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该研究可为武汉市残存樟树林植被的恢复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摸清区域森林碳储量现状,为区域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温州市2018年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的马尾松林、其他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柏木林、硬阔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等10种主要类型的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以及30个调查样地的实测数据,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法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机碳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8年,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1.70 Tg, 其中乔木层18.46 Tg,灌草层1.55 Tg,凋落物层1.02 Tg和土壤层60.67 Tg,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2.60%、1.89%、1.25%和74.26%。温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23.81 t/hm2,其中乔木层27.98 t/hm2,灌草层2.34 t/hm2,凋落物层1.54 t/hm2和土壤层91.95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植被有机碳库的2.88倍。乔木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储量是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占全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96.86%。乔木层碳密度最大的是柏木林,达到46.06 t/hm2;阔叶混交林碳密度最低,为20.50 t/hm2;土壤层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柳杉林,达到136.97 t/hm2;最小的为其他松木林,为49.38 t/hm2。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柳杉林碳密度最大(185.42 t/hm2),最低的是马尾松林(83.34 t/hm2)。各组分碳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凋落物层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层碳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P<0.01),说明土壤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各组分之间相关关系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碳密度。  相似文献   

14.
新泰市土门林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泰市土门林场7种林分的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积蓄量在1.48~10.08t·hm-2之间. 其中刺槐-麻栎混交林的最高,黄荆纯林的最小. 枯落物层的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范围分别为:0.48~2.99mm和0.39~2.47mm.二者都以刺槐麻栎混交林最高,油松纯林最低. 在0~40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饱和贮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麻栎-油松混交林、油松-黄荆混交林、油松纯林、黄荆纯林、荒坡.  相似文献   

15.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在落叶树种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格局与调配机制,为进一步掌握树木生长规律并评估栓皮栎群落的固碳潜力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2017年6月,以秦岭东段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旬尺度和月尺度相结合的周期性采样方法取得栓皮栎1、2年生枝条以及当年生健康叶片样品,采用蒽酮浓硫酸法测定栓皮栎叶片和枝条NSC的组分含量及变化。此外,对栓皮栎叶片物候进行周期性观测,测量叶片长度,运用Gompertz函数拟合叶片生长曲线,得到叶片物候主要日期阶段的变化。【结果】①栓皮栎叶片和枝条的NSC组分含量均随时间呈明显的动态变化(P < 0.05),叶片的NSC含量(质量分数)均值(8.94%)高于枝条的(7.90%)。②栓皮栎叶片和枝条的NSC组成均以可溶性糖为主,分别占62.5%和63.5%,这可能是本研究区栓皮栎对暖干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的结果。③两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显著性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季前期(4—6月)和后期(10月),主要原因是两器官在碳存储和碳消耗的阶段存在功能性差异。生长季前期,枝条为萌芽展叶消耗能量,而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积累NSC;生长季后期,枝条为下一年树冠重建储存能量,而叶片光合作用减弱。④除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外,NSC及其组分含量在两器官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在生长季前期(3—6月),叶片和枝条NSC含量高度极显著正相关(R = 0.986, P < 0.001),但存在15~20 d的滞后。【结论】栓皮栎生长过程中叶片和枝条器官的碳水化合物储量表现出动态调配变化,但并非线性关系,可能是受滞后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使用模型估算栓皮栎群落固碳潜力时,需综合考虑碳分配在不同器官间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贮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留杉栽阔中的土壤C贮量比杉木纯林有了明显的增加(27.73%);另外,留杉栽阔后乔木层C贮量也有所提高,从杉木纯林的64.73 t/hm2增加到留杉栽阔后的68.99 t/hm2.因此可以看出,留杉栽阔经营模式可以增加杉木林生态系统的C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各发展阶段永久性样地的调查研究,初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发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总多样性基本随系统局长的方向逐渐增大,但其过程存在着波动变化,物种均匀变化与系统发展方向关系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群落郁闭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济源市大沟河林场营造的栓皮栎人工公益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随机布置凋落物收集框的方法来收集凋落物,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在2006年9月—2007年5月,20,30,40年生栓皮栎的凋落物输出量分别为5 594,8 358,6 397.6 kg/hm2.②在20,30,40年生栓皮栎人工林凋落物的对比中,凋落物总量比较为30年生(8 358 kg/hm-2)>40年生(6 397.6 kg/hm2)>20年生(5 594 kg/hm2).③凋落量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凋落量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冬季,凋落量的峰值出现在10,11,12月,主峰在11—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