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采用硬脂酸钠改性后的氢氧化镁与聚丙烯(PP)材料熔融共混,分别以二氧化硅或硼酸锌或聚磷酸铵与季戊四醇的混合物为协效剂,制备氢氧化镁填充量为50%(质量分数)的阻燃聚丙烯。考察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断面形貌。结果表明:5%(质量分数)的硬脂酸钠改性氢氧化镁填充聚丙烯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分散性都高于未改性聚丙烯/氢氧化镁复合材料;当协效剂添加量不超过3%时,二氧化硅或硼酸锌对复合材料有协同阻燃和填充增强的作用;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的混合物与氢氧化镁有较好的协同阻燃作用,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下降,冲击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将硅烷偶联剂KH-560接枝到纳米SiO_2表面,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发生自由基聚合包覆纳米SiO_2,通过计算接枝率确定纳米SiO_2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改性后的纳米SiO_2作为填料,通过双辊开炼制备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2%,反应物质量比(单体MMA:纳米SiO_2)为2:1,改性时间为5 h;当聚丙烯与填料的质量比为100: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34.19 MPa,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 kJ·m~(-2),与纯聚丙烯相比,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5.7%和19.8%。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对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并用活化指数和吸油值进行表征分析,从而确定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将改性前后的氢氧化镁粉体添加到聚丙烯(PP)中,再对样条进行SEM实验,对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用量为4%、改性温度为80 ℃、改性时间为40 min.SEM表明,相对于未改性的氢氧化镁来说,改性后的氢氧化镁能均匀地分散在PP中,相容性较好.性能测试表明,加入了改性后的氢氧化镁阻燃剂的PP的氧指数有明显提高,由纯基体的19.0%到29.6%,提高了10.6%,且可达到V-1阻燃级,机械力学性能方面相对于纯PP体系有所下降,但和未改性的比较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
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湿法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工艺过程,对制得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进行测试,并将粉体添加到软质PVC体系中测定该体系的活化数、氧指数、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通过单因素优选法和正交试验法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硬脂酸为改性剂,分散剂的用量为2.5%,改性时间为90min,改性温度为70℃,改性剂用量为5%(质量分数);添加了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粉体的软质PVC体系的阻燃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减少了氢氧化镁添加剂的用量和降低了对体系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硅烷偶联剂对PP基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杰 《科技信息》2013,(13):3-3,30
本文以废弃聚丙烯(PP)和杂木粉为主要原料、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和硅烷偶联剂(KH550)为界面改性剂,采用压制成型法制备PP基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KH550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可以显著改善木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苯甲酸、硬脂酸、对叔丁基苯甲酸与铝酸异丙酯,制备了新型的聚丙烯成核剂AlB,AlY和AlD.利用TG考察了成核剂的热稳定性,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改性聚丙烯的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维卡温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核剂AlB,AlY和AlD的加入诱导PP以α晶型结晶,PP/AlY,PP/AlB和PP/AlD的冲击强度由纯PP的9.43 kJ/m2分别提高到30.13,24.06和29.83 kJ/m2,且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略有提高.DSC分析和维卡软化点测试可以看出,成核剂AlD,AlB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AlY使PP的结晶温度提高,但结晶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二氧化钛进行表面改性.考察了改性温度、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对粉体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改性前后二氧化钛粉体的活化指数、吸油值以及黏度等性能,确定了最佳改性条件:改性温度为45℃,改性剂用量为4%,改性时间为1.0 h.该条件下,活化指数、吸油值、黏度分别达到96.54%、22.07%、21.50 mPa·s,活化指数提高了96.54%,吸油值降低了68.1%,黏度下降了32.3%.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钛酸酯偶联剂与二氧化钛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8.
以柠檬酸为改性剂对滑石粉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滑石粉与聚丙烯(PP)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出系列改性滑石粉/PP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扫描电镜和冲击、拉伸性能实验等方法研究改性滑石粉对复合材料的内部微观形貌、力学性能以及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滑石粉经柠檬酸改性后能够明显改善与PP的相容性,促进滑石粉颗粒在PP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从而实现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能和冲击韧性、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全面提高,同时增强增韧聚丙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氢氧化镁填充量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氢氧化镁为阻燃剂,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不同填充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聚丙烯中所得的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氢氧化镁填充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逐渐提高,但随着氢氧化镁添加量的增多,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冲击强度,都会有明显的下降。所以综合各因素考虑,氢氧化镁添加量为100份时最适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硬脂酸钠/油酸钠/聚乙二醇6 000复配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对氢氧化镁进行改性研究.通过改性前后氢氧化镁粉体的吸油值及其在液体石蜡中的吸光度等性能来评价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从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采用红外谱图研究了表面改性分子与氢氧化镁表面的作用机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改性剂的质量分数为9%,硬脂酸钠/油酸钠/聚乙二醇6 000的配料比为2:2:1(质量比),改性温度为60℃,改性时间为100 min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性能优良,在石蜡中分散性良好,红外光谱显示表面改性剂分子在氢氧化镁表面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表面改性剂对纳米氢氧化镁改性并填充阻燃高密度聚乙烯,研究了表面改性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阻燃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表面改性剂硅烷偶联剂、硬脂酸镁和钛酸酯改性氢氧化镁对高密度聚乙烯阻燃性改善较小,但有利于提高体系力学性能,其最佳用量分别为高密度聚乙烯质量的3.5%,2.5%和2.5%.考虑综合性能,硅烷偶联剂为最佳表面改性剂,用量为Mg(OH)2质量的3.5%时,体系氧指数、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冲击强度分别提高约8%、30%、6%和18%.  相似文献   

12.
ZnMgAl-LDHs阻燃剂的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LDHs)。以油酸钠为表面改性剂,以活化指数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并确定较适宜的ZnMgAl-LDHs表面改性工艺条件为:油酸钠用量3%、改性时间1.5h、改性温度70℃。通过XRD、FT-IR和SEM等对改性前后ZnMgAl-LDHs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将改性前后的ZnMgAl-LDHs分别添加到聚丙烯(PP)制得ZnMgAl-LDHs/PP复合材料,通过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等检测考察改性前后ZnMgAl-LDHs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MgAl-LDHs添加量为50%时,改性前后的ZnMgAl-LDHs/PP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分别由17.3%提高至22.8%、24.3%,且添加改性后ZnMgAl-LDHs所制得的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明显优于未改性的;文中对其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煤矸石粉填充的聚丙烯(PP)复合材料,并加入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PP-gMA)进行改性,对二元(PP-煤矸石粉)及三元(PP-煤矸石粉-(PP-g-M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粉含量增加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影响不大,但使冲击韧性有一定下降;适量PP-g-MA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三元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复合材料的比基本断裂功(W_(b′))在煤矸石粉质量分数较低(5%)时有明显降低,但随煤矸石粉含量增大又有显著回升,仅略低于纯PP,而总塑性能(βW_(c′))则随煤矸石粉含量增大有明显的逐次降低趋势。通过PP-g-MA改性,煤矸石粉可以用作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填充物。  相似文献   

14.
氢氧化镁表面改性及其在LDPE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表面改性剂对氢氧化镁颗粒进行表面改性,探讨了表面改性剂种类、用量对氢氧化镁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多磷酸酯的质量分数为1%时,氢氧化镁的物理性质趋于最佳.进而将改性氢氧化镁与聚乙烯共混,其拉伸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朱柳奇  陈力  严迪  夏玥 《科技信息》2013,(11):174-177
本文以聚丙烯(PP)为基体,分别以凹凸棒土(ATB)有机改性凹凸棒土(ATBf)为无机粒子填充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P/ATB、PP/ATBf复合材料。对改性ATBf进行了TEM结构表征并讨论和比较了ATB、改性ATBf对PP/ATB、PP/ATBf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流动性能、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P-g-MAH均匀地吸附在ATB表面,达到了表面改性的效果测试,ATB和ATBf的加入都能使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大大提高:在ATB含量为1wt%时,PP/A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34MPa,冲击强度达到了2.8kJ/m2;当ATBf的含量达到2wt%时,PP/ATB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了37.5MPa,冲击强度明达到了3.3kJ/m2。ATB、ATBf的加入,对基材起到了明显的成核作用,降低了复合体系对对结晶温度的依赖性,提高了结晶速率。ATB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熔融指数的增加不大,而ATBf的加入对提高了复合材料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阴离子表面改性及湿法处理对氢氧化铝表面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剂用量、温度和时间对吸油值和活化指数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对改性前后的粉体进行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并将改性前后的粉体填充到软质聚氯乙烯(PVC)中,测定其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剂用量为3%,时间为30 min,温度为90℃.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氢氧化铝热稳定性提高,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铝在表面以化学键方式与改性剂结合,氧指数由25. 1提高到29. 5,阻燃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合成了SBS改性丙烯酸树脂,并以此为基料制备了铝合金阳极化保护涂料.考察了SBS用量、不同单体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BS和丙烯酸成功进行了反应.通过改性丙烯酸涂料的冲击强度从原来的30 kg·cm提高到50 kg·cm,耐磨性提高了20%,拉伸强度提高了800%.  相似文献   

18.
结晶Mg(OH)2的表面改性及其对EVA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硅烷类表面改性剂对结晶氢氧化镁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对EVA进行了复合添加研究,获得以复合高分子材料优良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为判据的最佳添加条件为:改性时间0.5h,改性温度110℃,改性剂用量2%. 针对氢氧化镁添加量等因素对材料物理性能带来的影响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纳迪克酸酐(MNA)为固化剂,制备了环氧树脂/聚醚砜/纳米氧化铝三元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其性能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当聚醚砜(PES)和纳米氧化铝(nano-Al_2O_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3%时,环氧树脂/15PES/3Al_2O_3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45.7kJ/m~2、87 MPa和180MPa,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测试频率为100Hz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7.7和0.013 5,介电性能较纯环氧树脂也有一定提高。此外,热分解温度比纯环氧树脂的提高了73℃,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绢云母质二维纳米薄片材料机械力化学改性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搅拌磨湿法机械力化学方法对绢云母质二维纳米薄片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采用钛酸酯偶联剂作为表面改性剂研究了改性剂用量、介质物料比、磨矿浓度、改性时间以及温度和pH值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对最终改性产品填充聚丙烯(PP)后的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力化学方法对二维纳米材料进行改性是可行的,填充改性产品P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