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医疗风险决策的心理机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情景模拟医疗决策,探讨社会距离与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下医疗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2组间设计,通过电影短片诱发负性情绪.结果发现,在负性情绪下,相比为亲人决策,个体在为陌生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的决策方案;相比无认知重评,个体在有认知重评下更倾向于冒险的方案.这表明,社会距离和认知重评影响着医疗决策,社会距离越远人们越敢于冒险,而认知重评有助于决策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向的影响.通过情绪调节选择任务分别考察小学二年级27名、四年级25名和六年级26名儿童在面对高低强度的消极图片刺激时,对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偏向.在高强度的消极刺激下,小学儿童对于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策略选择上没有偏向,但是在低强度的消极刺激下,更偏向选择认知重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经形成了较稳定和有效的情绪策略的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晚期正电位(LPP)特征的脑电情绪识别方法。以图片连续刺激被试诱发正、中和负性情绪。对三种情绪图片诱发的脑电进行方差分析,显示LPP段早期(300~600 ms)、中期(600~1 000 ms)、晚期(1 000~1 500 ms)在部分导联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用SVM建模分类,在θ、α、β、γ波频段内LPP段晚期特征的情绪识别准确率比LPP段早期、中期特征的高,LPP段早期、中期、晚期特征的脑电情绪识别率超过60%,比时频特征的识别率高。表明晚期正电位特征识别脑电情绪种类更具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认知重评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本文从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fMR)I实验考查认知重评是否影响认知任务。认知重评对于认知的影响受到实验任务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决策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自编的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测试系统,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以及人格特质对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不同性质情绪对运动员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下的决策正确率显著低于积极和中性情绪状态下的决策正确率.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人格特质对运动员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认知重评方式时的决策正确率显著高于采用表达抑制方式的决策正确率,人格特质的主效应以及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特质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以及人格特质与运动员决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强机器人的认知情感分析能力,依据AVS情感空间和有限状态机(FSM)提出了一种基于Gross认知重评策略的认知情感交互模型.首先,通过分析情感状态之间的欧式距离,研究外界情感刺激对情感状态转移概率的影响;然后,采用有限状态机描述了受到认知重评策略影响的情感状态转移过程;最后,根据情感状态转移概率和7种基本情感的空间坐标,得出受到刺激后机器人情感状态的空间位置.实验结果表明,与不受认知重评策略影响的情感交互模型相比,所提模型能够减少机器人对外界情感刺激的依赖,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的人机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7.
选取48名9-12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电影片段诱发儿童悲伤情绪,通过情绪调节指令和观看教育影片,考察认知重评策略对儿童悲伤情绪调节的有效性及其对中性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评价忽略策略对儿童悲伤情绪的调节更加有效,评价忽视相对于无指导语来说能够增强对教育细节信息的记忆;评价重视策略和其他条件在教育中心信息的记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有益于儿童调节悲伤情绪,并且能够加强对教育细节信息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根据交互过程中的场力理论,在有源场情绪状态空间中建立起服务机器人的连续可控的情感调节过程。首先,在费希纳-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Gross策略中情绪的自发性认知重评与指导性认知重评过程;其次,根据情感强度第三定律提出一种与情绪效价相关联的情绪强度衰减模型;再次,依据动力心理学理论,建立起基于有源场的情绪能量空间,用于模拟外界刺激情绪与机器人自身情绪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建立起基于情绪唤醒度的机器人行为表达抑制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HMM的情绪状态刺激转移算法;并将以上模型算法用于13自由度的服务机器人平台中,实现非典型表情交互环境中机器人不确定性情绪过程的动态、可控调节。通过在连续情绪状态空间中的不确定性计算将离散的情绪状态拓展到连续空间中,并产生多种中间状态以及发挥机器人情绪调节的拟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认知能力及情绪控制力的机器人可以在交互过程中使参与者的满意程度得到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脑电信号中的频谱不对称指数(SASI),采用国际标准图片刺激被试者诱发产生正、中和负性情绪并采集其脑电信号,依据后期正电位段具有特征性的特点[7],对来自不同脑区、电极的1000—1500ms时间段内脑电信号选取后期正电位段进行处理分析,分别计算不同脑区分别处于正、中、负性情绪时脑电信号的平均SASI。结果显示,相比于中性情绪,处于负性情绪时的SASI明显偏大;处于正性情绪时的SASI明显偏小,尤其是在左颞区、右颞区和枕叶区其特征性更加明显,表明SASI可作为情绪种类识别的特征量之一,若与后期正电位特征量结合使用,有望显著提高情绪种类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脑电信号中的频谱不对称指数(SASI),采用国际标准图片刺激被试者诱发产生正、中和负性情绪并采集其脑电信号,依据后期正电位段具有特征性的特点[7],对来自不同脑区、电极的1 000~1 500 ms时间段内脑电信号选取后期正电位段进行处理分析,分别计算不同脑区分别处于正、中、负性情绪时脑电信号的平均SASI。结果显示,相比于中性情绪,处于负性情绪时的SASI明显偏大;处于正性情绪时的SASI明显偏小,尤其是在左颞区、右颞区和枕叶区其特征性更加明显,表明SASI可作为情绪种类识别的特征量之一,若与后期正电位特征量结合使用,有望显著提高情绪种类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以分解、组合和组分3种策略的字谜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字谜问题解决中3种策略调用过程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谜面出现后的300-500 ms和600-800 ms两个时段内,3种策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分离,其中300-500 ms时间段可能反应了调的过程,600-800 ms时间段可能反应了用的过程.这似乎表明策略调用可能存在两个阶段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消极学业情绪与注意不集中方面研究十分有限,本文考察大学生消极学业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以39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消极学业情绪问卷、SART任务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分别测量消极学业情绪、心智游移和情绪调节策略。结果表明:大学生消极学业情绪和情绪调节策略显著影响心智游移;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均可以调节消极学业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选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缓冲消极学业情绪对心智游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三者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3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困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在认知重评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与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设置了3种不同程度的注意水平,就注意对情绪记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重度和轻度分散注意都削弱了三类情绪图片的再认成绩,其中对正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削弱程度是相同的,且大于中性图片.结果表明,时间紧迫编码下情绪记忆更依赖于注意,情绪记忆受注意的调节大于中性记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延时命名任务,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干扰效应的发生阶段。在屏幕上呈现图片(如"狗")及其干扰词800ms后,要求被试忽略干扰词命名图片。干扰条件有三:语义关联干扰(如"猫")、语义无关干扰(如"树")和无刺激干扰。结果发现,从图片呈现大约180ms-700ms的时窗内,语义关联干扰和语义无关干扰引起的脑电波与无刺激干扰引起的脑电波均有显著差异。表明语义干扰效应发生在言语产生中的多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具体情绪量表》和《青少年日常情绪调查问卷》,分别对高中生的日常情绪体验情况及感受情绪时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情绪最多,轻视和恐惧的情绪最少,且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多于正性情绪.在面对正性情绪时,个体倾向于采用增强调节策略;而在面对负性情绪时,个体则更多地采用减弱调节策略.此外,情绪体验与调节策略在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个体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大学生负性情绪下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以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负性情绪刺激组(负性组)、中性情绪刺激组(中性组),各组12人(男6女6),测量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对负性组进行一次60 min中等强度的太极(八法五步)运动干预,干预后再次测量其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结果表明:1)运动干预前不同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差异为:①在反应时上,情绪刺激前,负性组与中性组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性差异;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延长;负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非常显著延长;中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②在N2振幅上,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均显著减小,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2)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负性情绪刺激下抑制功能的影响为:①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显著缩短,表明干预后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②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较均显著增大,表明运动干预后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显著增大.综上可知: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具有干扰作用,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降低;短时太极(八法五步)能够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的干扰,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增大;太极(八法五步)是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干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验动态记忆任务中各认知成分在正性情绪状态下的变化,并探讨了正性情绪对工作记忆各组成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情绪状态,与中央执行系统刷新功能密切相关的中央-顶分布的晚正成分(350—600ms)在正性情绪下波形更负;在左右额区的150-350ms及600-800ms也发现,与刷新相关差异波在正性情绪下更负;而与复述和储存子系统相关的ERP波形在正性情绪下更正,并且在350600ms的左侧脑区最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记忆的各组成系统功能不同,因此正性情绪对它们的作用不同,并在中央执行系统中发现了情绪与认知的高级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个人情况调查问卷》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对536名青年军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青年军人在面对负性情绪时,使用频率最高为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②是否独生子女在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年(军)龄越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军人在面对负性情绪时,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④不同类别的青年军人在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龄、不同军龄、不同类别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均对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中点电位偏移与中点电位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电压矢量与中点电位关系的分析,建立了系统在无差拍控制下的数学模型.在无差拍控制下,结合虚拟矢量调制,经综合判断,对中点电位进行调节.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缩短消除中点偏移所需的时间,调节中点电位的能力不受调制度大小的影响,同时该方法可以消除低频的中点电位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