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舞蹈教育开始,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一种教学方法,"言传身教"法.从全国各舞蹈学校建校至今,"言传身教"法一直是舞蹈教师们进行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随着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舞蹈教学的不断进步,言传身教"法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不了新的舞蹈教学的需要,跟不上培养更多具有全面素质的舞蹈人才的教学步伐.本文将从"言传身教"法对舞蹈教学作用谈起,析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利弊关系,提出相关改进看法.  相似文献   

2.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塑造共同体建设中所蕴含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坚持共同价值观上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因子",衔"外来理念",化"传统理念,在实践层面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5.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颇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却逐渐脱离出人们的视线.在传承的同时,人们多以发展为宗旨却忽略了传承最原始的舞蹈.现今不管是在教学课堂里还是在舞台上,人们学到的和欣赏到的都已是二度或是几度创造后的舞蹈.这些舞蹈或许要比传统的舞蹈更为“艺术性”.但是一个民族就本质的就是最原生、最传统的舞蹈文化.  相似文献   

6.
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应当以和谐思想为主题,因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从和谐理念来理解人文奥运,人文奥运体现的是体育健与美的和谐,灵魂与肉体的和谐,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类对和平与和谐发展的追求.因此,要实现北京人文奥运,必须抓住和谐思想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7.
杨玉珠 《海峡科学》2013,(10):72-73,75
激情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是融合了各个舞蹈种类特征的一种舞蹈.近年来,广大群众不仅创造了激情广场舞蹈,还发展了激情广场舞蹈.激情广场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是其它艺术活动不可替代的广场艺术.激情广场舞蹈活动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文雅、活跃多彩,有助于弘扬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提高艺术品位,尤其是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是相当明显而有效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激情广场舞蹈在促进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突显了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舞蹈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倍受关注和青睐,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和舞蹈教育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凌艳芬 《科技信息》2013,(12):311-311
<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是这宝贵财富中的一颗明珠。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舞蹈,如《百兽率舞》是模拟鸟兽动物的原始舞蹈动作和欢庆胜利以及狩猎生活的再现;《葛天氏之乐》是原始社会的三人操也叫三人舞,它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即对天地祖先的崇拜。除此以外我国发现最早的舞蹈形象,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赛墓地"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文陶盆"。西周是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乐舞,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雅乐"、"雅舞",使舞蹈进入宫廷。汉代是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的第二高峰,《百戏》使各类文艺同舞蹈串演,舞蹈有了简单的故事。在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好舞蹈,如《巴渝舞》、《盘舞》等,  相似文献   

10.
"人灯"是商周时期"傩舞"的延续,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特征的舞蹈形式。"人灯"在舞蹈语汇、音乐节奏、服装道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的生存繁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发展变迁,都在民间舞蹈中留下了珍贵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以"身体刻写了历史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汉唐古典舞以及敦煌舞蹈流派是在对古代文化资源的发掘以及对乐舞文化的反思和开拓下诞生的。近年来,这两个新生古典舞蹈流派在不断的磨合中日趋完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训练特点。它们使中国大陆古典舞蹈的训练格局由以往的"一元独立"转为"三足鼎立"的文化盛态。在介绍两种新兴古典舞教学体系基本情况的同时,深入探析它们的研究途径和训练内容的编排。  相似文献   

12.
"二拍"中的果报思想是中国传统化与印度佛教三世六道轮回说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对于现世生活肯定与追求的必然结果,在果报的善恶标准、受报的世界、受报的主体、果报的途径、果报的监督者与执行者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国化,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童现世、重伦理、重利益、重人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再生派"与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不同,他们认为心与物是不同的,制度实体和制度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的精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学习西方应该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文化形式."再生派"的基本文化态度是,既借助外因又催生内因,既欢迎外来和尚又念本土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非是"本位"还是"西化".而是"主体"和"内容",他们要确保文化主体的挺立和学习内容的丰满,避免主体的沉沦和自由、平等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14.
英汉颜色词"yellow"和"黄色"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比英汉语中具有相同物理属性和不同文化内涵的"yellow"和"黄色"以体现两种语言文化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由于受到民族的语言习惯,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yellow"和"黄色"都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外语学习者应该深刻领会语言,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及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进行了剖析,指出高校体育教师应成为"文化自觉"的主体,即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一个自知、自省和超越,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起源于人的生命,是生存、劳动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舞蹈作品总是以情动人。情与志是相联系的,情动则为志,有了思想就会有感情。而舞蹈又是形式感很强的一门艺术,舞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体动作,即"情动于中而形于体"。舞蹈的意蕴和本质总是从人体动作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表达舞蹈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本文就是以此而展开阐述的。  相似文献   

17.
"踏歌"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娱性很强.<资治通鉴>有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这种参加者成群结队、手拉着手、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活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舞蹈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承德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  相似文献   

18.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舞蹈作为文化的基本内核,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社会基本发展样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回族舞蹈在其农耕文化即静态文化与游牧文化即动态文化的影响下,舞蹈动态元素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承载和诉说着大漠新疆的回族风情,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疆回族文化的绚烂与多彩,更清晰的感受到新疆回族舞蹈文化的本土性与原生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委员会,主持编撰的一套研究世界科学和文化发展史的著作.1979-1982年,中国著名科学史家严敦杰参加了该书的修订工作.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史家首次参加的国际学术合作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他对该书中国部分提出了中肯的修订意见,并且得到李约瑟的赞同.1981年,他又赴剑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为该书的修订工作做出了进一步贡献.但遗憾的是,严敦杰未能参加《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委员会首次会议,之后又被迫退出该国际委员会.此书的修订工作最终在中国夭折,使此次活动成为一段沉重的历史,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修订工作在中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