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命之前的接触罗纳德·里根请我当他的国务卿时,我跟他单独相处的时间还没超过3小时。1978年秋,里根和我在洛杉矶高地上他的家里会面。这次晚间会面是由理查德·艾伦安排的。我当时仍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伦来找我说里根愿意听听我对欧洲局势的估价。在晚餐席上,里根夫人主持了谈话。我们第一次会见时,她给人的印象是谨慎的腼腆,随后有时也是这样,但她具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谈话时能随机应变,对她丈夫的情绪能有准确无误的感受,对时事有一种明确而敏感的看法。里根在那天晚餐席上说话很少。 相似文献
2.
一到巴西,人们就告诉我们圣保罗是个了不起的城市。这个城市在十九世纪仅有二万五千人,可是由于工业和咖啡种植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初就增加到二十三万人,而目前圣保罗已经是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的大城市了。西方没有一个城市能赶上这样的发展速度。人们说你可以眼看着圣保罗在向外发展,它用很快的速度吞并着周围的小城镇。圣保罗人自己还说:每十分钟就有一座大楼落成。因此,圣保罗被叫做“动”的城市。人们还会告诉你,圣保罗州也和圣保罗城一样的有名。这个州出产巴西咖啡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花的二分之一以上,大小工厂二万四千多家,工人四十八万多,工业产品占全国总产品的46%强,而且还在不断发展。难怪这个州的居民都骄傲地自称为“圣保罗人”。 相似文献
3.
一月二十九日下午,方志敏被押送到驻在陇首的敌军四十三旅七二七团团部。敌人早就有悬赏告示:捉拿方志敏赏洋八万块,捉拿刘(?)西赏洋三万块,捉拿王如痴赏洋二万块。得到了方志敏,敌团长觉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装出一副笑脸相迎,说了些虚伪的恭维话,方志敏只是笑笑,默不作声。晚上,他们要求方志敏写点什么,企图捞一点抗日先遣队的情况。为了避免敌人问东问西,方志敏挥笔疾书,写下了一篇二百五十九个字的“自述”。“自述” 相似文献
4.
里约热内卢一瞥初次到里约热内卢的人,一定会立刻被它的美丽所吸引。我曾三次乘飞机到这座城市来:两次都是在白天,在天空上,我看到这座城市一面紧贴着辽阔蔚蓝的大西洋和平静多岛的海湾,一面依托着起伏不定的碧绿的山峰,它的自然景色实在是太美了。第三次是午夜到达里约的。夜间里约又是一般景色:万盏灯光勾划出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城市的轮廓,特别触目的是那笔直的巴西大道和那沿着海岸弯弯曲曲的灯火。里约热内卢是一个近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1502年(有些历史家认为是1501年)为葡萄牙人冈萨洛·克耶洛发现。克耶洛把这个美丽的海湾误认为是一个大河的入海口,他发现这里的日子是正月一日,于是就命名这个地方为“正月之河”,葡萄牙文就是里约热内卢,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摘登了基辛格《白宫岁月》中的《应召谘政》一段,以及《苏联之谜》部分中描述基辛格一九七二年四月作为尼克松的先遣人员访问苏联的一节。下面继续摘登基辛格回忆他参加同年五月苏美莫斯科最高级会谈情况的几节。文后附的人物介绍是节本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西恩富戈斯问题上的拙劣花招美国“时代”周刊编者按:基辛格写道:“在外交政策上耍拙劣花招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九七○年夏天,俄国人企图在古巴耍一次大的欺骗花招。一九七○年八月四日,苏联驻华盛顿的代办带着莫斯科的质询去拜望基辛格:一九六二年关于古巴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协议——紧接在导弹危机之后达成的协议——是否仍然有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使基辛格大惑不解。他和尼克松核实了一下,回答说,规定在古巴土地上不准安放任何进攻性武器或进攻性发射系统的协议仍然有效。大约在三个星期之后,基辛格才发现俄国人为什么突然如此感兴趣。在古巴的南海岸,有一个名叫西恩富戈斯的海港。只有一条航道通往这个港口,而这条航道是通向一个由许多星罗棋布的小岛组成的海湾。在这些 相似文献
7.
亨利·基辛格的回忆录《白宫岁月》已于十月下旬在美国出版。美、欧一些刊物在此以前已分别发表了此书的某些章节。基辛格曾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尼克松、福特两位总统的国务卿,历时共八年。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摘登《白宫岁月》时指出的,基辛格曾“帮助制定”了当时美国的各项政策,他对“那些动荡的年代”的“非同寻常的描述”,将有助于了解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某些侧面。下面,我们根据《时代》周刊的节本,摘译了其中的几部分,分期刊出。《白宫岁月》的节译本,年内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译本随后也将由本社译出出版。 相似文献
8.
使馆处境艰难1965年3月,苏联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协商会议,这标志着中苏两党完全决裂,这段时间一直到1969年恢复边界谈判(1960年苏联在中苏边境挑起边境事件,1964年8月两国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是中苏关系跌至谷底的时期,当然也是使馆工作最困难的时期。1967年2月间,苏联指使大批暴徒连续四天在中国使馆前捣乱。暴徒悍然闯入使馆,毒打使馆一些工作人员,中国政府只好派专机把伤员接回国治疗。由于使馆严重缺员,国内决定立即派出13人去莫斯科补 相似文献
9.
1981年,小亚历山大·黑格担任了里根政府的国务卿,18个月后,因与里根的幕僚们不和而被迫挂冠而去。他就这段的经历所写的回忆录,已于4月正式出版,被美国出版界列为畅销书。该书出版前,美、英、法、联邦德国的主要报刊就纷纷加以详细摘介,苏联的《消息报》也发表署名文章加以抨击。一本回忆录在出版之前就引起如此广泛的注意,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引人注意?原因很简单:自从1947年杜鲁门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在他的回忆录《直言无忌》中攻击了杜鲁门的对外政策以来,还没有一位前高级内阁官员对现任政府公开发表过这样的抨击。况且他在回忆录中谈到了马岛危机、波兰事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一个世界大国的难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它诞生迄今的近40年中,已经历了六任政府首脑。这六任政府首脑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其对内对外政策的设想也互有区别。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曾有片刻忘记过,我国的安全归根结蒂取决于美国支持其欧洲盟国的战略和意愿。雅尔塔和波茨坦是1944年美国决定在法国和意大利而不是——如丘吉尔建议的那样——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条反希特勒战线的必然结果。没有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在政治上有权事后批评雅尔塔的决定,而且,德国的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以分裂的欧洲和分裂的祖国这个政治和军事形势为出发点,正如1945年产生这种形势时那样。 相似文献
11.
12.
同邓小平和赵紫阳会晤 1975年10月;我作为联邦总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当时,毛泽东曾简洁地对我说:“我知道苏联将如何发展:将爆发一场战争。”我表示了异议。我虽然不想排除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但在西方保持足够的防御能力的情况下,我认为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大可能的。然而,毛坚持他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的理论。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赞成他的观点。几乎是我访问毛泽东10年之后,1984年9-10月,我第二次来到中国。这次,邓小平以回忆我们几年前的谈话作为开始会谈的引子。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突然直爽地说:“你当时不同意我们对形势的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不需要教师爷 1981年1月我奉调回国,任中苏谈判办公室主任。这一个时期中苏关系的重要事件是开始副外长级内部磋商。副外长级磋商和边界谈判在当时是中苏进行正式接触的渠道。它们是同套班子的两种谈判。中苏副外长级特使第一轮磋商于1982年10月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苏方特使为副外长列伊列切夫,中方特使为副外长钱其琛。我仍作为顾问参加代表团,负责谈判的具体组织工作。1983年2月27日至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里约热内卢不仅看到美丽的景色,而且也享受了朋友们的热情接待。著名的作家若热·亚马多天天到旅馆来照顾我们,其他访问过中国的议员、记者、法律工作者和医生,也都在各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巴西政府曾拒绝发给中国艺术团入境签证,这些朋友们在文化界发起了一个抗议运动,使政府在很短的时期内政变了态度,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感谢的。在朋友们为我们争取签证的时候,有一位兼工业家的诗人施密特,曾为我们出过力,因为他是巴西总统库比契克的朋友。我们到里约不久就去访问他。施密特热情地接侍了我们,他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死了的诗人,活着的工业家(意思 相似文献
15.
10月26日下午,我在首都机场登上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乘坐的专机,成为随江主席访美的记者之一。不多一会儿,江主席登机启程。就此,中美关系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8天的时间里,江主席访问了檀香山、威廉斯堡、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7个城市,行程34000多公里……“江主席,真不错!”当地时间10月26日上午9时许,专机降落在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附近的希卡姆空军基地机场。由于记者必须先期抵达江主席将去参观的珍珠港亚利桑 相似文献
16.
正在走马上任的美国国务卿黑格,人们是并不陌生的。他曾于1972年,作为尼克松总统初次访华的先遣队负责人,来过中国。他曾8次进入美国大专院校或研究院,得到了其中7份毕业证书;他是理学士、文学硕士,又是名誉法学博士。在尼克松执政时,他作为基辛格的助手(后来成为总统的直接助手),权倾一时。在48岁时被提升为陆军四星上将,50岁时出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长达56个月之久。这次里根委以国务卿的要任,决不是偶然的。据说,里根不仅是赏识他的才干,而更重要的是两人的思路对头。黑格于1924年12月2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郊区巴拉—辛威德。母亲名雷奇娜·安·黑格。父亲名亚历山大·梅格斯,曾任费城的副检察长, 相似文献
17.
18.
这事发生在那天我离开戴维营去华盛顿之后。吉米正在书房里同国防部长布朗交谈,突然房门“砰”地一声被推开了,来人是万斯,只见他脸色煞白。“总统先生,萨达特总统准备告辞了。”他的话脱口而出,“他已经打好了行李。所有的埃及人都已打好行李,他们已经叫了直升飞机。”吉米一听,马上就派万斯去转告 相似文献
19.
20.
1978年9月5日,星期二。期待已久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吉米计划在同贝京总理首次会晤时让我和贝京夫人也参加,以期进行一次无拘无束、轻松自然的谈话。他希望我能理解各种问题,懂得某些词语的特殊含意。首先到达的是萨达特。他张开双臂走下直升飞机,与吉米紧紧地拥抱,然后又在我的两颊上吻了吻。但是姬汉没有和他一起来,因为他们的孙子病了,住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她在陪伴着他。这使我大为失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