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源发展规划generation planning根据预测的负荷和经济合理的备用容量要求,遵循国家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原则,以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符合环境保护政策为前提,对各类电源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制定出的在规定年限内全系统电源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2.
电 electricity与静电荷或动电荷相联系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电荷 electriccharge又称“电[荷]量”。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电的量,是物体或系统中元电荷的代数和。 静电学 electrostatics研究在没有电流情况下与静电场有关现象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电力电缆在运行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短路事故,短路弧光极易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质,从而发生火灾事故,因此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尤为重要。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生产问题,开展电力隧道防火措施设计和施工验收分析,使其防火措施的设计、施工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草地利用率 use rate of rangeland维护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在既充分合理利用又不发生草地退化的放牧(或割草)强度下,可供利用的草地牧草产量占草地牧草年产量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使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准确性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笔者所研发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H08B06)——儿童免疫规划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免疫规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正在由陆地和浅海走向大洋深水海域。表层导管钻井施工技术是深水钻井施工的关键环节,是挑战深水钻井一大技术难题。由于深水海域相比浅水具有更恶劣的环境、更深的水深、更低的海底温度,其海底土质更疏松、破裂压力更低等特点。这些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给深水钻井表层导管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机构。收集、审定和发布科技新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科技新词的审定和发布试用工作。近年来,新词工作委员会持续开展科技新词收集和审定的试点工作,广泛收集整理各学科尚未审定公布的科技新词,首批经过多轮筛选和专家审定的科技新词共计204条,涉及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这些新词基本都是21世纪以来才在我国出  相似文献   

8.
价值敏感性设计的产生肇始于信息技术系统及其伦理问题的爆发,试图通过技术设计实现人工物系统中“价值偏差”最小化,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之后一种典型的工程创新实践进路。其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使关于技术与人类价值关系的哲学理解与经验性、微观的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对日益增多的新兴技术伦理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方法回应。面对新兴技术的持续涌现与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在未来研究中,不仅要完善实践方法,更要超越自身的“工具性”角色,对新兴技术重构之下的人机关系,现代西方技术的发展路径及技术转型等实施根本性反思,以真正促进技术与人类伦理价值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现已建成各类钢管混凝土桥梁260余座。但是,国内没有针对这种桥梁结构的规范、规程和指南,影响了设计施工质量。该文介绍了根据国内多年研究成果和工程建设成就,编制的《公路钢管混凝土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供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33-33,36
武汉理工大学所承担的“循环再生道路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与南非Stellenbosch大学的密切合作,围绕着固体废弃物在道路面层、基层中的循环再生利用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引进并优化了泡沫沥青技术,同时也扩大了我国与南非科技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 电力名词审定工作概况 电能可以实现任何能源形式的转换,可以远距离输送,十分清洁、方便、适于分散使用,是现代社会使用最广、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保障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目前电力规划设计名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电力规划设计名词相关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使用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编制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原则,并对目前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从术语的价值看术语工作(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物科学新词层出不穷,加快新词汉语定名及规范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编订《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以下简称《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将“选新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一批新词进行了初定名和简单注释,我们希望这种做法能够为这些新词的流通使用提供一个初步依据,同时也促进有关定名的逐步完善。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决定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将对生物科学新词定名及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今年起,我们正着手用大约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对《词汇》进行大幅度的增补修订,其着重点为加收新词,加强注释及强化重点学科词汇,我们希望这次修订能与全国名词委的新词工作密切配合,使有关名词的定名既快又规范,真正实现我们为《词汇》的编订及增补工作所规定的选词新、译名准和注释精等三个目标。在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以下我分四个方面加以简单介绍。1.新词工作要重视信息引进,加强国际联系,充分反映出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当今生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我国基本上仍处于落后局面。新词工作与科技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切实重视信息引进是开展新词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全国名词委应当充分利用被誉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因特网(Internet)。有关生物科学新词定名与释义的讨论,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通用数据库的资料,有计划、分阶段地引进和审定有关词汇的汉文名,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举例而言,目前已测定序列的核酸及蛋白质,按国际惯例均收入Genbank/EMBL/DDBJ三大核苷酸序列库和PIR/Swiss-Prot两大多肽序列库,而已确定的蛋白质基序,均收入PROSITE资料库。根据最新资料,Genbank的条目数现为2 209 000(EST条目不计),PIR条目数现为125 3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目每天每月都在快速增长,是名符其实的“日新月异”。国际科技界为建立和保持上述一系列数据库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果我们从事有关新物质、新概念的汉语定名工作对这些资料弃而不用,将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将必要的开支花到信息引进方面,切实加强国际联系,才是加快新词工作的捷径,否则,“充分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句空话。2.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各学科的定名及审定工作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在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是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学科间的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在已经审定的生物科学各子学科名词中,交叉重叠屡见不鲜。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叠。3.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术语学的规律。这一方面我想着重谈四点。第一,新词的使用必须经历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冀望通过一两次审定就确定汉文名,并硬性地借助行政手段(比如评奖、发文件等)加以推行,并不符合术语学规律。例如,白细胞介质-2(interleukin-2)过去就有近十个异名,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最初也有多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统一起来。时间尚不成熟时,要允许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能强求一律。第二,尊重约定俗成,是术语学的基本规律。评断一个术语定名的成败,最终的标准是要看是否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实践证明,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而无十分不妥的术语,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更加混乱。同样,新词的定名也要充分考虑科学界的接受程度。例如“ribozyme”按英文词根与汉语译名一一对应的原则定为“核酶”,既与“核酸酶(nuclease)”相区别,又能反映其特征。这一名称已逐渐被接受,就不宜另起炉灶,改定其他汉语名。第三,新词工作要花大力气加强宣传,这是推广规范化定名的唯一途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物科学名词在科技界流传尚不广泛,应当总结经验,通过组织编订较大型的工具书以及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刊物等多种途径,继续对审定公布或审定试用的名词和新词进行推广介绍。第四,根据术语学规律,我建议今后审定新词应当包括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三部分。离开释义的定名往往成为无本之木,很难确定其真正内涵和外延。而离开参考文献,释义也会显得软弱无力。一个科技术语的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应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全国名词委的任务虽然不同于百科全书编委会,但其工作性质并无截然分别,只是侧重点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两会还应密切配合。以上谈了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有失偏颇乃至错误之处,希望生物学界及术语学界的专家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5.
* 本篇名词选自《航天科学技术名词》。该书即将出版,收有航天科技名词7000余条。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名词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10多年艰苦漫长的工作,终于获得丰硕的成果,完成了30多个基础学科的基本词审定工作并公布出版。我们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由于各学科审定的需要,首先公布了物理学基础名词,1996年再次完成了物理学领域各专业名词的审定工作,于1997年出版。回顾这12年的审定过程,深感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艰巨。漫长辛苦的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公布的科技名词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新闻和出版界使用的规范词;同时,也受到全世界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欢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既使当代受益,又影响深远的大事。物理学名词的汉语规范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在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伊始就注意创建汉语的科技词汇,奠定了物理学汉语名词的基础。早在1908年,清朝的学部审查编定了《物理学语汇》,收集物理学名词约1000条,英、汉、日文并列。1920年由当时的物理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增补,编定成《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英、德、法、日、汉五种文字并列。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后就设立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从此有了审定物理学名词的专设组织。同年出版由萨本栋先生编纂并广泛征求物理学工作者意见的《物理学名词汇》约4000条英、汉并列术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学术名词统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统一工作委员会。经王竹溪、王淦昌、陆学善等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审查编定,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英、汉词条并列约9700条。由于前辈科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汉字科技术语,符合我国国情,继承了我国文化千年的优良传统。应用这套科技术语,使我国成为当今能用母语讲授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卓越贡献。1985年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成立,赵凯华教授任委员会主任,李国栋、徐锡申两位研究员任委员会副主任。聘请钱临照、马大猷、王大珩、李荫远等物理学家为顾问。在全国名词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全面的审定工作。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它学科的审定需要统一的基础名词。因此决定整个物理领域的名词审定分两步进行,即先完成物理学基础名词审定,为其它学科提供“基础”,然后再审定物理学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词。这次的审定工作是全国各个学科统一布置行动,在各个学会的支持下有上千名专家学者参加,是我国科技术语统一的极好机会。我们组织物理各专业的代表组成审定委员会,认真研究、讨论物理学名词,并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回收书面意见达200多份。不但在物理界展开讨论,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力学、电子等学科亦讨论协调共同交叉使用的名词,以求得更好的规范统一。经过大家的努力,在1988年公布了《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在1996年公布出版物理学领域各个专业的基本词,完成了大规模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作为一个物理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这工作十分艰辛,默默无闻,但意义重大。在此我也更加尊敬和怀念我国的物理界前辈,他们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榜样。现在我简略地谈谈几十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几点感想和希望:(1)关于尊重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过去一些物理学名词或科学家译名常有不自洽和不统一的,一些外国同姓的科学家,甚至同一位科学家在不同学科间,甚至同一学科中译名不统一。这些情况是尊重规范?抑或约定俗成?我建议尊重规范,尽量少用约定俗成。(2)学科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商统一。一些自然科学名词在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不统一,有的至今还各行其是。这些情况在科学日益发展和日益沟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增多的当今是极需改变的。例如“概率”和“几率”,物理委员会与数学委员会经过协商已经得到统一。希望类似的一些问题也能尽快得到解决。(3)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过去曾经有过一种看法,认为汉字有一些缺点,如难认难写等。但是现在却认识到汉字也有更多优点,如汉字具有形、声、义统一,强于拼音文字,而且计算机处理上也有其特点。从科学名词看,形声义统一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改变过去简单直译硬译的情况。例如,中文的“子”字,就可以规范一系列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在生物学中,采用“木”、“艹”、“鸟”、“鱼”等部首用于生物命名的优点就更为显著。(4)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规范问题。过去对一些科学名词常采用外文简单直译硬译的方法,因而容易出现“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极化”和“偏振”,“磁化”和“磁化强度”,至于把“磁电阻”硬译为“磁阻”,问题就更大了。现在我们采用以物理概念来定义物理名词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科学名词规范化所必需的。最后,我衷心祝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希望今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能把我国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建立能适应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交流的汉语科技术语完整体系。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一 前言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支持下,中国心理学会于1996年成立了第一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3年的审定工作,于2001年2月完成并出版了<心理学名词>(1999),共包括2039条英汉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汉文名 英文名 注释 航空航天 aerospace 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和太空的航行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