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精度较高的恒张力控制系统,提出了模拟系统的设计方案.着重计算了影响张力恒定的主要因素,即电流环、速度环的计算,为镀卷绕式挠性金属而设计,适用于塑料膜或抛光纸膜金属化,亦作其它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与比较传统两态滞环电流控制和三态滞环电流控制的基础上,利用三态滞环电流自适应跟踪控制方法导出了一种新型环宽计算公式;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建立了逆变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并网系统电流控制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证明,该控制方法稳态性能好,实际电流波形理想,电流误差小.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高精度电源设备控制系统是合肥光源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是对高精度电源设备及其运行过程进行监控.性能上要求该控制系统的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精度和稳定度达到万分之一,软硬件易于扩展,可适应对不同种类高精度电源设备的控制,并且易于接入基于EPICS(experiment physics and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的控制系统.嵌入式高精度电源设备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是基于EPICS要求进行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所需完成的功能及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系统已用于控制储存环主磁铁电源和超导Wiggler电源.运行经验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很好地满足了机器运行和机器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合肥光源电子储存环原高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高频发射机和功率传输系统的改进、新高频腔的研制和高频控制系统的完善,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技术参数达到和优于设计指标,能满足储存环的工作要托  相似文献   

5.
以陀螺伺服稳定跟踪平台为背景,介绍了以DSP为处理核心的平台数字伺服运动控制器的研制.指出惯性速率环和电机速度环的本质不同;提出增加电机转矩(电流)环用于提高电机输出转矩线性度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惯性速率稳定环的控制效果;介绍了以CCD图像或增量式码盘测角组成系统位置闭环,以光纤速率陀螺作为惯性速率反馈传感器组成系统速率闭环,附带电流反馈组成电机转矩(电流)环和速度、加速度前馈装置的前馈一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组成伺服跟踪平台系统联调后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和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常规PID控制算法后,结合水阻极板控制的特点,提出应采用“带死区和滞环的饱和非线性调节器”实现极板控制和定位,并对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四轮转向车辆控制及其硬件在环仿真开发平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四轮转向(4WS)车辆操纵控制策略及其控制系统开发.为控制方式执行方便,以横摆角速度反馈为4WS车辆基本控制逻辑.由于实际车辆系统的复杂性,相应4WS控制系统开发需要大量在线实时综合,故利用控制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技术(HILS).基于Matlab/Simulink/dSPACE开发了4WS车辆控制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利用此平台硬件在环仿真研究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并对比不同算法性能,结果表明基于μ综合鲁棒控制方法有比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存在较大转矩脉动的缺点,提出用模糊控制器取代滞环比较器的控制策略.基于Simulink FIS工具箱对模糊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转矩误差、定子磁链误差的模糊分级,结合转子位置得到适舍的电压控制矢量,能减小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模糊直接转矩控制转速和转矩响应优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信号模型理论,建立了Buck变换器并联电路的小信号模型,然后根据自主均流技术原理,分析了均流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电压环、均流环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均流技术设计步骤.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制作了一台由两个Buck变换器并联组成的样机,通过比较未采用均流控制和采用自主均流控制的两组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所提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CCHang和HSTang的新结构提出了一种双自适应环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研究证明了此方案对乘性建模误差具有强稳定鲁棒性.所得的结论说明了此设计方案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F0002-F0002
乔卫民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网络工程,核物理实验数据获取系统,加速器控制系统,高端联网印前系统,大型医用CT及X光机等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制工作,在大型数据库技术,DSP技术,嵌入式系统,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集成电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目前负责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CSR冷却储存环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三维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表明,只有在磁场定向、转子恒磁链运行及转矩全可控这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实现三维电动机的电磁解耦控制.而其中关键在于电机的定转子电流能得到精确控制.给出了采用IGBT智能模块构成主电路的三维电动机控制系统,并对电流环部分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实测波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控制系统并行设计的支持环境,建立了控制系统并行设计支持环境的框架模型.从面向对象以及并行工程观点出发,提出了控制系统并行设计的策略,构造了以过程为中心,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数据、过程建模、用户界面/接口并重的面向对象的控制系统并行设计的工作流集成模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控制系统并行设计的实施内容和步骤.建立在上述设计方法基础上的柔性制造控制系统具有可重用性、可靠性、鲁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建模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PMSM控制系统仿真建模的新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独立的功能模块:PMSM本体模块、矢量控制模块、电流滞环控制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等,同时进行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搭建PMSM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采用双闭环控制:速度环采用PI控制,电流环采用滞环电流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该模型也适用于验证其他控制算法的合理性,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控制系统故障树的自动建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单元输入输出模型的自动建树方法.通过对系统组成单元的故障模型和输入输出变量间偏差的传输增益分析,建立单元输入输出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对数据库搜索建立故障树.给出了一种自动识别控制环的算法.本文给出的故障树建造方法,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树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两电机同步系统的神经网络逆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两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同步旋转坐标下,建立了两电机同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可逆性分析.采用静态神经网络加积分器构造两电机同步控制系统的逆系统,将此逆系统与原系统相串联构成复合伪线性系统.即两电机同步系统被线性化且已解耦成速度和张力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速度环为y=s^-1φ(s)型伪线性子系统,张力环为y=s^-2φ(s)型伪线性子系统,再分别设计线性闭环调节器对速度环和张力环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证明了采用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两电机同步调速系统的解耦控制.  相似文献   

17.
针对坦克炮控这一包含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提出了应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的由电流环和速度环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其中电流环采用常规的PI调节器设计,速度环采用模糊自适应的PID控制器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常规的控制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从而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能量回收电动助力车鲁棒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动助力车频繁启动和刹车造成的制动能量浪费等问题,在研究和建立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制动电路结构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能量回收电动助力车控制器,针对速度-电流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的内环电流环,应用鲁棒控制理论设计了H∞鲁棒控制器,并与应用了PID控制器的闭环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鲁棒控制器在系统建模中的参数不确定性抑制、抗干扰、响应速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PID控制器,而且应用H∞控制器可使助力车续行里程比例提高到1.8%~2.6%.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医用Nd∶YAG激光器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组成;给出了激光器控制系统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了激光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对象结构;论述了每一个对象内部封装的属性和操作.使用计算机对激光器进行控制,可以提高激光器控制系统的灵活性,降低控制系统的硬件成本,并可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PMSM伺服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确定了交流伺服系统的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三闭环控制方案。采用结构简单、适应范围广和鲁棒性强的PID控制器实现系统的整定,给出了各环节参数的具体整定步骤。用Matlab对三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提出多环控制系统设计的要点。结果表明,位置伺服系统无超调、响应快、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