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网络编码减少无线传输信息量的原理,结合高损耗无线广播丢包特点,提出多接收节点情况下网络编码组合重传的方法,给出基于网络编码的高损耗无线网络广播重传策略。通过对广播节点保存的信息接收情况矩阵进行丢失概率排序得到新的接收情况矩阵,再按照基于网络编码的多节点编码组合定理寻找满足可解性条件的丢失包组合。对于广播节点,将丢失包组合存入发送序列,进行编码组合,广播发送;对于接收节点,得到编码组合包,进行解码操作,解出丢失包。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策略中的编码信息包在所有接收节点具有可解性,可以达到重传目的。模拟测试表明:不同的节点丢包率和广播接收节点数目下,与逐个重传的策略相比,发送次数显著减少。尽管节点需要更大的计算能力,但是可以接受,策略可行。  相似文献   

2.
无线网络中应用机会式网络编码的广播重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无线网络中数据包的传输效率,提出了一种利用机会式网络编码的无线广播重传方法(WBR方法).该方法在基站先以最小重传次数下限为约束条件选择编码数据包,再传输采用机会式网络编码方法生成的组合重传包,在终端从收到的单个或多个组合重传包中恢复丢包.由于选择了更多的丢包编码生成组合重传包,使终端能从更少的组合重传包中恢复其丢包,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广播重传次数.相比传统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法,WBR方法具有传输效率更高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与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已有的基于网络编码方法相比,WBR方法的平均广播重传次数最少,而且相比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平均重传次数减少了55%.  相似文献   

3.
重传能够保证接收端正确地接收到数据,研究表明传统的多播重传机制会导致较低的传输效率.为了在无线广播网络中减少重传的次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机会式网络编码重传方案,运用并行机制,采用机会式网络编码组合不同的丢失包进行重传,其中机会网络编码重传方案大大减少了重传次数,而并行机制降低了算法复杂度.理论和实验分析说明,该方案在平均吞吐量、平均发送重传次数和平均接收重传次数等性能指标上远远好于传统重传方案,这进一步验证了基于并行网络编码机制的重传方案是有效的,即在降低复杂度的前提下能够大大减少重传次数,从而增加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于机会网络编码的有效广播重传算法编码效率低、传输时延大、重传次数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网络编码的广播重传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无效重传编码数据包的重复发送,还能够优先编码较早丢失并且在缓存集合中出现频率高的原始数据包,从而实现编码效率的提高、传输时延的降低和重传次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Ad hoc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可靠组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最小化发送节点重传的总次数,对无线Ad hoc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可靠组播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从接收节点得到的反馈信息,提出了一个图模型来刻画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问题,并将发送节点的重传策略模型化为图中的最小团划分.针对不同丢包率的无线Ad hoc网络,比较了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策略和传统重传策略所需的重传次数.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策略需要的重传次数明显少于传统的重传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无线网络中重传数据包的重传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异或网络编码的数据包重传方法,并采用了优化的丢失包编码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7.
 无线广播信道存在噪声和多径衰落,导致无线广播性能较差。传统的无线广播重传技术更多地考虑重传效率,而忽视了重要数据包优先重传的问题,使得一些特殊应用难以优先获得那些重要性较高的丢包。为提高无线广播重传的性能,同时满足对数据包重要性敏感应用的需求,本文在传统广播重传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重要性的低时延广播重传算法。此算法在利用机会式网络编码方法编码重传包时,根据各终端所含丢包重要性的级别,分别对丢包进行编码优先权排序,在满足各终端能够及时译码的基础上优先编码终端中重要性高的丢包,权衡丢包重要性与参与编码丢包总的数量,使得一次编码重传中,参与编码的丢包数尽可能的多,并且使重要性级别靠前的丢包优先参与编码,如此不仅保持了一个较好的重传效率,降低了传输时延,同时又缩短终端获取高重要性丢包的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的无线信道条件下,此算法不仅保持了现有的经典策略好的重传增益,同时突出了重要性高的丢包能够优先获得的优点,降低了传输时延。  相似文献   

8.
立即可解网络编码(instantly decodable network coding,IDNC)分为狭义立即可解网络编码(strict IDNC,S-IDNC)和广义立即可解网络编码(generalized IDNC,G-IDNC).分析了S-IDNC和G-IDNC的特点,并对这2种思想应用于重传的时延性能做了对比分析.以最小化解码时延为目标提出基于S-IDNC和基于G-IDNC权重顶点搜索算法,实验对比分析了所提算法和已有典型算法性能,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并归纳了S-IDNC和G-IDNC的时延特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IDNC的重传算法使得信宿节点的时延大小分布较为聚集,而基于G-IDNC的重传算法时延大小分布更为分散,G-IDNC时延均值优于S-IDNC,而S-IDNC系统完成时延优于G-IDNC.  相似文献   

9.
在能量捕获无线传感器网络(Energy Harves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EH-WSN)中,采用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技术可有效提高数据传递的可靠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固定的数据速率(Data Rate, DR)和固定的最大重传次数(Maximum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MNR),传输时延较高。为了降低传输时延,结合EH-WSN中节点的能量捕获特性和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提出一种优化数据速率和最大重传次数的低时延数据传递方案。通过对节点的能量捕获过程和能量消耗进行建模,给出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公式;对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进行建模,推导出节点发送数据包的成功收包率和每个数据包的期望传输次数,进而推导出传输路径上每一跳的传输时延公式;基于优化方程,在节点满足链路收包率条件和剩余能量条件的前提下,对其数据速率和最大重传次数进行优化配置,使得每一跳的传输时延最小。实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固定数据速率和固定最大重传次数的数据传递方案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方案具有最低的端到端传输时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星时隙ALOHA系统中,由于接入往返时延过高而导致传统物理层网络编码碰撞重传机制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网络编码的卫星时隙ALOHA碰撞重传策略。该策略在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基础上引入随机网络编码,通过对源节点数据分组随机编码,接收节点采用运算编码线性组合的方法获得原始数据分组。设计了适合该策略的数据分组格式并对该策略进行建模分析,对系统吞吐率和时延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碰撞重传机制相比,该策略有效地减少了50%重传时隙数,并在用户数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系统吞吐率。  相似文献   

11.
在协作ARQ协议中,重传过程由中继辅助完成。研究了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二级用户通信场景下,采用一种基于条件概率重传的新协作ARQ协议,并增加中继向基站发送确认信号的机制,即ACK-R(Acknowledgment sig-nals from the Relays)机制,经过马尔科夫分析和仿真证明,可以显著增加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流行的文件传输技术的不足,提出采用组播模式和UD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并分析了UD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时的可靠性、有序性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数据拆分、数据组包、数据有序和数据重传4个方面阐述其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0 IntroductionMPEG 4isacodingstandardonactiveimagesandsound ,whichinvolvesallpossibledigitalmultimediaenvironments,andbringsallmultimediaob jectsundersinglestandard .Itsopencodingsystemonlydefinessyntaxofbitstream ,thusthedevelopercanaddatanytimeneweffectivealgorithmicmodule .SincethecodingofMPEG 4isbasedoncontents,differentmeth odscanbeadoptedtodifferentobjects ,forexample ,tohumanfacemodel,wecanadopthumanfacedynamicparametermethod ,andtocomputersynthesizedscene ,wecanadopt2Dgridmethodand…  相似文献   

14.
NSAP(network storage access protocol)协议是透明计算系统采用的核心协议,而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算法是保证NSAP协议可靠性和效率的重要技术。现有的RTO算法而在透明计算环境下性能较差。该文通过分析NSAP协议报文RTT(round trip time)的统计特性,在Eifel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增强的Eifel算法(E-Eifel)。E-Eifel算法选择计算出的RTT最大值和Eifel算法的RTO值中较大的一个作为自己的RTO值。实验表明E-Eifel算法可以显著降低伪超时数,提高NSAP协议的数据传输效率,从而提高透明计算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RTP-packets‘ loss recovery scheme in MPEG-4 playback type multicast applicat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retransmission scheme. Through the auxiliary and coordinated buffer playing scheme of layered “buffer-routers”, the RTP-packets‘ loss recovery in limited time is made possible. We consider in the scheme to handle retransmission request with buffer waiting when network congestion occurs. Thus, neither the degree of congestion will be worsened nor the retransmission request will be lost when sending the request to higherlevel buffer router. The RTP-packets‘ loss recovery scheme suggested by us is not only applied to MPEG-4 muhieast application in LAN, but also can be extended to more spacious WAN (wide area network) when user groups comparatively centralize in certain number of local areas.  相似文献   

16.
杨雷  吉磊  蒋文婷  安建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34(11):1191-1195,1201
针对目前深空文件传输协议可靠传输服务中存在的文件传输时延较长或带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利用CCSDS文件传输协议(CCSDS file delivery protocol,CFDP)在延迟NAK模式下(deferred NAK)的文件传输时延随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长度减小而递减的函数关系,通过优化文件重传阶段的PDU长度,实现高带宽利用率下的文件快速传输. 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的地球-火星通信场景下,本文提出的文件传输协议与CFDP协议相比可以以小于1%的通信带宽为代价缩短文件传输时延约12%,与RSFDP协议相比可以在文件传输时延增加约15%的条件下将通信带宽降低约3%.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在高并行度和不同链接速率的无线网和卫星网中都存在包的重排序.由于重排序将导致对网络拥塞过高的估计,它大大降低了网络的TCP性能.CETEN(Cumulative Explicit Transport Error Notification)虽然解决了出错丢包对网络拥塞估计偏差的问题,但由于没有考虑无线网络下包的重排序情况,同时也使LEAST(Loss Estimations AlgorithmS for TCP)算法的丢包估计值不准确,导致出错丢包率产生偏差.为此,通过在接收方增加显式的假重传通告方案,使发送方不仅能区分丢失(出错和拥塞)的包,还能处理重排序包,提高了LEAST算法的精确度,使TCP更加健壮.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多路径路由是保证Internet可靠性与鲁棒性的有效手段,而路由数据平面采取何种策略作为数据转发的依据是多路径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当前很多应用对丢包率十分敏感的流最特性,将预测思想与最优理论相结合,采用一次指数平滑法作为预测多路径丢包率的手段,利用预测的丢包率作为粒子群优化的条件,使系统平均丢包率最小的最优解作为多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最优地使用限时重传技术提高IP网络上的视频传输Qo$,通过总结以往的限时重传技术的要点,提出了利用MPEG-4视频流格式以及其在传输层的RTP打包来提高重传的效率的MPEG-4视频限时重传优化策略,并拟定了ECR-RTP协议来支持策略的实现.实验结果证明,在低带宽的网络上,此策略对MPEG-4视频传输具有更好的QoS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