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怀务修  刘翠翠  李景波  张海涛 《科技信息》2010,(30):I0340-I0341
本文介绍了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旁路系统的配置特点,对旁路系统的诸多作用及应用时须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大容量旁路系统不仅能缩短启动时间,且能使锅炉直接进入纯直流状态运行,有利于热态启动机炉蒸汽参数的配合。全容量高压旁路能取代过热器安全门,并能进行滑压运行跟踪溢流,提高汽轮机的安全性;再配置全容量或大容量低压旁路,辅以控制系统的配合,能实现停电不停机、停机不停炉及机组快速甩负荷(FCB)等。  相似文献   

2.
陈玉龙 《科技资讯》2023,(18):94-97
为了解决机组旁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该文提出了基于EDPF NT+系统的SULZER旁路控制系统改造措施。首先对电厂旁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从控制算法、控制器、被控对象及冗余配置这4个方面分别来提出改造措施。结果表明:新旁路控制系统接入主机DCS系统,使逻辑更加完善;同时,通过冗余级联网线进行连接DEH网络交换机与DCS网络交换机,保证通信稳定;控制回路和电磁阀回路采用不同的电源进行供电。通过对改造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整个旁路系统更加安全,进而保障整个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脱硫烟气旁路挡板的特点分析与控制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燃煤发电机组锅炉脱硫烟气旁路挡板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结构及动作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对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要符合脱硫烟气旁路挡板这些特点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试图设计一个较为合理的控制方案,介绍控制方案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井底压力控制精度低且钻进时效差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出一种综合多性能指标的控压钻井过程协调控制方法.分析环空压力预测模型、钻柱系统集总参数模型、机械钻速模型等不同的单一过程模型,建立适合控制系统设计的控压钻井过程全局模型;基于先进控制理论,充分考虑回压、泵流量、转速、钻压等不同操控变量对井底压力与机械钻速的影响,提出稳...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考虑气动伺服阀流体力的精密压力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方法.建立了喷嘴挡板式伺服阀内流体力的计算模型和差压控制系统的线性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法设计了压力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和干扰观测器.考虑伺服阀后的流体力能够进行压力控制系统的最优设计,并提高了参考输入的追踪性和系统的抗干扰性方面的控制效果.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SIEMENS公司的SIMATIC PCS7作为一种优秀的过程控制系统,广泛地用在钢铁、化工、电站行业,本文介绍了该系统在大庆油田热电厂30%旁路控制系统上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采用可编程控制器的滤袋式除尘控制系统,主要实现温度和差压信号的采集,引风机、空压机等的控制,它采用西门子的S7—200控制系统,具有模拟信号采集和文本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说明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的炉膛差压、料层差压两个概念,分析了两个参数在运行调整中的主要意义,并通过对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公司26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调整控制,结合实际分析和研究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差压及料层差压的控制方法,以便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风洞发动机的神经网络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介绍FL-7风洞功率源-3台航空发动机的神经网络控制,这是一个非线性控制系统,通过对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采用神经网络预报控制与旁路活门协调控制相结合,达到优化控制,仿真试验表明,控制系统不仅精度高,可靠性好,响应速度快,而且节省燃油。  相似文献   

10.
动力装置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控制系统,研究整体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有助于提高动力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经济运行水平.通过对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特点的剖析,结合锅炉和汽轮机的具体情况及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改进滑压控制的机炉协调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机炉协调控制原理.对所设计控制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复合滑压控制系统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1.
在热连轧线超快冷供水系统中有4个旁通管路,为了提高水压控制的精度,设计了水压串联和并联控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一种适用于超快冷供水压力的控制方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针对旁通阀门故障时如何保证压力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当设定压力值为035MPa时,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将水压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当设定压力为085MPa时采用并联控制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并联控制方法在降低旁通阀开口度减小过程中水流对调节阀蝶片冲击和水锤现象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三通比例流量阀控制的摆动气缸转角位置伺服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由非线性摩擦力矩引起的系统稳态误差及粘滑振荡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带摩擦力矩补偿的双环控制,其内环为压力差控制,外环为位置控制,外环采用了摩擦力矩观测补偿器来减小非线性摩擦力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仅有位置控制环的控制策略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风能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平稳运行的冲击影响,实现风轮捕获能量的储存与调节,将储能系统引入到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泵控马达闭式液压系统中,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无风时独立依靠储能系统储存液压能驱动马达旋转的数学模型.针对这种新型液压风力机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恒压差+恒转速的双闭环马达恒转速控制策略以保证储能发电时发电机始终工作在同步转速.对比分析了在恒压差单闭环与恒压差+恒转速双闭环控制作用下系统各变量的响应曲线和变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闭环马达恒转速控制策略可以使马达转速稳定在1 500 r/min,满足储能单独发电时对输出电能频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钛合金棒材生产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棒材连轧孔型系统,即正三角平孔型+二辊圆孔型+正三角平孔型+二辊圆孔型系统。分析了失稳轧件在孔型中的受力情况,以及导卫装置对连轧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改善连轧过程轧件失稳的主要因素,优化了轧机孔型系统。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棒材的四道次连轧过程,并与其它孔型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孔型系统综合了二辊孔型与三辊孔型的特点,连轧稳定性相对较好,从而解决了Y型轧机棒材连轧过程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经常困扰热轧生产的粗轧板坯镰刀弯缺陷,本文结合弹跳方程和解析法,分析了引起板坯镰刀弯的主要因素——轧机两侧纵向刚度偏差、来料楔形及轧件运行走偏,分别计算了其对应的调整量,建立了基于轧机两侧轧制力差的镰刀弯调平控制模型.该模型可反映轧机两侧纵向刚度差、来料楔形及轧件运行走偏等主要因素与镰刀弯的定量关系,进而计算出控制镰刀弯的粗轧机各道次辊缝倾斜调整值.与现场实测值进行离线验证对比,实测值与计算值比值平均为0.977,结果表明镰刀弯调平模型能够预估板坯各道次辊缝倾斜调整值.将模型投入2250 mm热轧机组使用后,板坯镰刀弯弯曲量未达标率从24.88%下降到6.62%,提高了镰刀弯控制效果,使粗轧板坯镰刀弯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二通插装电磁溢流阀的静态性能分析 ,调整主阀芯阻尼与控制阀盖阻尼的比值 ,降低了二通插装电磁溢流阀的卸荷压力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末端负荷分布和管网结构是影响其控制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以异程布置冷冻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旁通回路调节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网水力特性精确数学模型,研究了旁通回路压差设定值对管网水力特性和能耗特性的影响,以及管网末端设备流量同步变化和非同步变化等多运行工况下的水力特性,着重分析了压差反馈信号监测点对变压差控制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及其调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调整控制目标值以及旁通调节阀压差设定值是实现节能、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重石  赖进 《科技信息》2007,(26):186-187
水泵变频的变压差控制就是使压差随着流量的减少而减小,保持管路特性曲线不变,尽量减少系统的无用能耗。实例计算表明,与定压差控制相比,变压差控制需要增加的成本不多,节省的能耗却多了一倍。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系统在负载扰动情况下存在控制精度低、响应速度慢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一阶低通滤波器滑模反步法的直流电机位置跟踪控制算法.通过滑模反步法进行虚拟控制实现直流电机实际位置控制.利用一阶低通滤波器计算虚拟控制项的导数,消除微分膨胀,使控制器设计简单,但同时造成了相位滞后.通过前馈环节对一阶低通滤波器造成的相位滞后进行补偿.考虑位置跟踪、虚拟控制和滤波误差设计线性动态滑模面,改进滑模变结构控制律的切换控制项,提高滑模趋近速度,同时降低系统输出抖振.定义了Lyapunov函数,证明系统稳定性.仿真实验对比了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d,PID)控制和传统滑模控制算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给定位置信号,同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中板轧制过程中抑制板坯弯曲的措施之一,从理论上建立道次压下率大小和板坯断面温差与板坯弯曲的关系,从而给出抑制板坯弯曲时道次压下率最佳值的确定原则,其正确性已被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