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韩桂波 《天津科技》2009,36(2):74-75
为使防风网达到最佳的防风效果,以蝶形板为母板,通过设计不同开孔率,并对不同开孔率下的蝶形防风网板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由计算结果确定防风网板开孔率最佳值,为防风网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确定防风板网的开孔率提供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挡风抑尘网抑尘防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挡风抑尘网的发展状况,通过风洞试验结论和对现场测试数据分析,阐述了挡风抑尘网的抑尘防风作用,指出了该技术在抑制散堆物料二次扬尘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开孔率为0.273的非平面型防风网与0.264的平面型防风网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并且采用热线风速仪获得了不同底部间隙率(G/H=0.000,0.025,0.075,0.125,0.150,0.175和0.200)的非平面型和平面型防风网尾流区风速分布的数据.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出不同底部间隙非平面型与平面型防风网尾流区的减风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可得:非平面型与平面型防风网模型均在底部间隙率(G/H)为0.150时,尾流区具有较好的风速分布和减风率,防风网的抑尘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基于均匀孔隙率抑尘网后呈现贴附涡旋贴附的流动状态,提出将抑尘网从下到上划分为孔隙率不同的三部分,建立非均匀孔隙率下,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场的数学模型.运用Fluent 6.3,模拟9种非均匀孔隙率组合下网后的空气流动和堆面受力.结果表明:三层非均匀抑尘网的设置可人为引导网后空气运动的微环境;网的上、下部孔隙率(εHL)不变,中部孔隙率(εM)从0.3增至0.6时, 料堆的迎风面流场先减弱后增强, εM=0.4时,获最佳减速效果;上部孔隙率从0增至0.2时,εH=0.1时最优;调整网下部孔隙率,εL=0.2时最佳;孔隙率组合εH∶εM∶εL=0.1∶0.4∶0.2以最大限度地虚弱迎风面受力而获最小剪切力,与均匀空隙率(ε=0.3)网相比减小66.1%,与上、下两层非均匀网(εH∶εL=0.1∶0.3)相比减小31.2%,抑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防风网作用效果的风洞实验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某钢铁集团即将建设的大型堆料场为背景,运用平面风速传感器和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对料场防风网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到了料场在3个主导风向下的基本流动形态。实验结果表明建设防风网将使来流风速明显降低,最多可达80%。但由于开孔率偏低,在料场内部会造成大尺度的涡结构。因此有必要对防风网的设计做进一步的优化。本文结果同时也说明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防风网的实际效果应结合堆料场的具体条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7.
不同结构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林带结构对防风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木麻黄农田防护林中用定点多次测量的方法对不同结构的林带进行了风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20h内疏透结构的林带防护效果最好,通透结构的最弱;防风效能随林带宽度的增加有所下降;随着林带的增高,防护距离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以下简称二电厂)的概况,阐述了国内外挡风抑尘网的发展现状,探讨了NH—YZI型挡风板的性能以及挡风抑尘网的使用效果,分析了起尘的影响因素、起尘环境、起尘原因及防风网抑尘机理,指出了挡风抑尘网在二电厂煤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集团大型煤堆场建设的防风网为背景,通过对现场测试数据分析,阐述了防风网的防风作用,并对比建网前、后堆场粉尘起尘量来验证防风网的防风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志卫  解宝安 《科技信息》2012,(36):427-428
针对煤场在风作用下扬尘问题,本文分析了扬尘产生的原因,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柔性防风抑尘支承体系方案,并阐述了几种常规的防风抑尘体系,文中通过介绍双层预应力悬索、单层悬索与直立塔柱、斜立塔柱的分别组合结构体系,对比介绍了这几种柔性棚罩的支承体系,分别分析出不同形式的索结构优缺点,结合场地受限制特点选择了合理的结构方案;文中分析了影响煤场扬尘的参数,并介绍了高分子柔性防风抑尘网的特点,对于结构史承体系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我国进行此类工程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挡风墙对列车运行安全防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采用二维粘性不可压缩雷诺平均应力方程,在横风风速、路堤高度、挡风墙高度、设置位置相同时,分别对加筋对拉式、“L”型、薄型和土堤式这4种挡风墙背风侧车辆的气动力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加筋对拉式挡风墙中车辆受到的侧向力和侧滚力矩最小,防护效果最好,其次是“L”型和薄型挡风墙,防护效果最差的是土堤式挡风墙。  相似文献   

12.
挡风抑尘技术在工业企业原料场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将挡风抑尘技术应用在原料场,对消减原料场风力,抑制原料场扬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功解决了原料场高污染,浪费严重的问题.现就挡风抑尘墙的工作机理、结构特点、抑尘效果及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介绍,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的粉尘防治问题日渐突出。对综掘巷道粉尘防治中常见的通风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沿海林网10种模式的区域性防风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朱廷曜等提出的区域性防风效应评价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农田林网10种模式的防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主栽树种和辅助树种复合结构或立体配置的林网,与相同主栽树种的单一林网相比,防风效果无差异,但不同主栽树种的林网之间,防风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以I-69杨林网的防风效果最优,水杉林网次之,苦楝,刺槐,桃,梨等林网较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运输系统、风巷等地点利用不同的防尘技术对粉尘进行防治的情况,指出综放工作面防尘工作是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和降低职工患矽肺病风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研究鲢、草鱼幼鱼对三种不同形状网目定置网片的反应,并探讨草鱼幼鱼反应节律性。结果表明:定置网片对两种幼鱼均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其作用大小与网目形状有关.不同形状网目对鱼的视觉诱引力相同,而扁形网目对鱼的触觉诱引力大于长形、方形网目.穿网能力的顺序:方形>长形>扁形可用穿网系数K来定量表述.草鱼幼鱼趋网、碰网和穿网尾次数具明显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7.
从模糊产生式系统出发,引入模糊Petri网络(FPN)的定义,进而给出了模糊产生式规则的各类型的FPN表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FPN的交互式推理方法.该方法为模糊知识的表示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加油站网络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加油站网络环境风险,针对加油站网络环境风险多源、多途径和多敏感目标的特点,提出一种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依据条件参数和环境敏感性参数计算加油站环境风险度及其不确信度,从而确定加油站环境风险等级.应用该方法对苏南地区数百座加油站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出33座高风险加油站及主要风险因素,并经场地风险详查得到验证.为优化加油站网络布局、制定环境风险预防和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玫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1):5274-5278,5282
大庆油田外围某特低渗透试验区天然裂缝发育,微裂缝一方面可以增大油、水渗流能力,另一方面会加剧注入水窜流,认清裂缝发育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的水平井井网部署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考虑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规律,对微裂缝采用等效渗流介质理论,运用室内岩心分析数据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超前注水水平井井网部署。根据井网与微裂缝匹配关系,建立12套模拟模型。通过分析各方案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和压力梯度场分布,明确了各方案的开发效果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水平井井筒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井网开发效果好。七点水平井网开发效果好,应优化井距以驱动注水井间的原油。九点井网见水快,应合理设计注水井位置,避免过早见水。水平井五点井网不适用于该地区。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差异,亟需丰富实证研究。本研究运用Brown-Mood检验、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和Ridit检验,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析2015-2019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对GDP的影响。结果显示:(1)省际人口净流入平稳促进GDP增长,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增长而增长,促进作用呈先减后增的趋势;(2)东、中、西部人口流动及对GDP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较高但GDP增长率仅处于中位,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提高,GDP增长率先显著升高,而后升高趋缓;(3)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方向基本为负,人口净流入率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呈递增趋势,当人口净流入率升至-0.5%时,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衰减;(4)西部地区在不同人口净流入率水平下GDP增长率离散程度较高,但总体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情况类似。建议东部地区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社会化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在进行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协同人口流动;中部地区重点解决人口外流问题;西部地区继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提高人口流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