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5种在工业上行之有效的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粘性液体的传热强化;新型壳程折流板;花瓣形翅片管强化冷凝;T-形翅片管强化沸腾传热;错齿圆翅片管强化苯酐凝华过程.同时,对以上5种技术的研究思路及工业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一种新型强化传热管———花瓣形翅片管上的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花瓣形翅片管上强制对流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是光滑管的5~6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常用冷凝器的特点,阐述了几种翅片管的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在冷凝中的应用现状,对工程实际中冷凝器的强化传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空气横向掠过花瓣状翅片管传热强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空气横向掠过花瓣状翅片管的传热强化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比较了七种花瓣状翅片管的传热强化机理与性能,给出了包括翅片参数在内的传热准数与流体阻力系数关联式,找出了较佳翅片参数范围。本文还比较了花瓣状翅片管与波纹状高翅片管的传热强化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花瓣状翅片管在节省空气换热器管材消耗方面明显优于波纹状高翅片管。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圆管内均匀布置1-5片旗形件时油的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当工质参数处于146≤Pr≤206和852≤Re≤6857时以4片旗形件最佳;其换热系数h与光管换热系数h0之比可高达4.1;而压降之比最高只有3.4;综合判据之值可高达2.95。  相似文献   

6.
根据笔者此前所建立的数学物理模型,在不同的冷凝换热温差下,进行了蒸汽]压力对小螺旋角内外螺旋翅片管强化传热特性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小螺旋角内外螺旋翅片管的冷凝换热系数在蒸汽压力为0.65MPa时有最大值,且其强化传热效果主要取决于冷凝换热强度,而受蒸汽压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蒸汽压力变化范围较大的电站回热加热器的强化传热,小螺旋角内螺旋翅片管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技术,对涡产生器式叉排扁管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的板芯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管间距变化情况下换热板芯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做了综合评价,为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5):449-449
我校陶文铨(本刊主编)、何雅玲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的资助下,经过6年多的理论研究、实验验证以及工业应用,在组装式离心压缩机的气体冷却器强化换热以及整体式翅片管气体冷却器的翅片侧强化传热原理、热力设计和计算方法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并于近期通过了教育部组织并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发展强化传热的场协同原理,分别在管外以及管内强化传热的设计原理和准则上有所突破,已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换热技术,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有的已在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石蜡相变材料在同心环隙管内的基本传热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调石蜡侧传热行为的强化作用,在自行搭建的传热装置上,以热媒侧为恒定温度热源,考察了石蜡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传热行为,研究了St、蓄热时间、石蜡温度、径向距离之间的变化规律。本工作发现,翅片在热传导控制的条件下的传热效果要优于对流传热控制时的效果。在热媒温度为65,70和75℃时,翅片管较光滑管,蓄热时间分别缩短77.5%,69.2%和56.3%,表明翅片对石蜡的传热强化效果显著。而且,蓄热时间和相界面推移速度均随St呈单调函数规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站立式给水加热器传热强化及无铜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电站立式给水加热器的传热特性和强度要求,研制并加工出小螺旋角内外螺旋翅片管(IOSF管)来强化其传热特性,基础试验表明,IOSF管的总传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63%-95%;工业试验表明,采用IOSF管的立式高压加热器总换热系数提高43%,对钢螺旋槽管替代铜光滑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钢质螺旋槽管给水加热器不仅能保证原有热负荷,还能提高其换热强度,实现了锅炉给水无钢化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旗形强化传热元件宽度对管内油类介质的换热及流阻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证实,圆孔翅片管在无霜工况下的传热性能远优于平翅片管,但积霜工况下的传热与制冷性能是否优越没有得到实验验证.利用冰箱制冷系统,分别采用圆孔-半圆孔交叉翅片、圆孔翅片以及平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积霜工况下的传热和制冷性能对比性实验研究.考察了积霜过程对圆孔孔径大小的影响;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片型的有效制冷量、传热系数和实际制冷系数;比较了强化翅片的节能效果;采用有限元法求解出翅片效率,并分离求出实际对流换热系数,从而揭示了翅片表面的实际换热情况.结果表明:与平翅片相比,当最窄截面风速为0.5 m/s时,积霜工况下,圆孔翅片的传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1.53%;对流换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8.84%;实际制冷系数平均提高了6.83%;有效制冷量平均提高了6.02%;节省电能6.39%.圆孔翅片是3种片型中的最优片型.  相似文献   

13.
管内多片旗形动态插入件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圆管内均匀布置1~5片旗形件时油的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当工质参数处于146≤Pr≤206和852≤Re≤6857时以4片旗形件最佳;其换热系数h与光管换热系数h0之比可高达4.1;而压降之比(Δp/Δp0)最高只有3.4;综合判据(Nu/Nu0)/(f/f0)0.29之值可高达2.95。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冷却水在换热器管程流动并与壳程的热油逆流换热条件下,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管进行了对比.在相同壳程Reynolds数下,三维翅片管的壳程Nusselt数是光滑管的2.2-2.9倍,而压降是光滑管的2.3倍左右.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0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和光滑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螺旋流条件下光滑管表面速度矢量均匀、稳定,而三维翅片表面的速度矢量因翅片激发流体而产生湍动和不规则的二次流,从而强化了流体的对流传热.对于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壳程Nusselt数和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计算值吻合良好,最大偏差分别为6.3%和9.8%.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二氧化硫气体换热器为例,分析研究了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在管内与管隙间由于流体能量损耗分配的不合理性而对换热器传热性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以换热器壳程气体纵向冲刷为结构特征的双面整体形低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优化设计方法,使得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在管内与管隙间气体总压降不变,气体流量不变以及传热温差不变的条件下,比原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高80%。总传热面积减少42%。  相似文献   

16.
三种大管径翅管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翅片形式以及管排数对空气侧强化传热的影响,分别对9排和12排带平直、开缝、纵向涡3种翅片形式共6个翅片管换热器元件空气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高于带纵向涡翅片管换热器和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但阻力相应也增加,带纵向涡发生器的翅片传热性能略低于开缝翅片,但阻力却只比平直翅片稍大,这表明采用这种翅片形式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不同管排数的同一片型换热器的努塞尔数及阻力因子相差很小,可以认为与管排数无关.在试验的雷诺数范围内针对各个试件整理出了传热和阻力的经验关联式,可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添加剂强化沸腾传热的性能建立了评价及预测模型。对文献中及作者试验过的37种添加剂强化沸腾传热的效果作了拟合评价,结果表明,有33种添加剂的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准确率为89.2%.此外,还对油酸钠和聚乙烯醇两种添加剂强化沸腾传热的能力作了预测,结果也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特性的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纳米流体的制备、强化传热特性和强化传热机理。最后指出了纳米流体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传热过程出发,分析了传热强化的主要途径,从传热强化的机理出发,介绍了近年来强化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技术的进展及相关实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间接蒸发冷却的传热强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三种低肋扰流丝网强化结构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揭示了各因素对传热效率的影响,并发现此结构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低流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