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荟     
侗族族称族源的讨论《民族研究》八一年第五期刊登了陈维刚同志《侗族名称考》的文章,文章认为:侗族名称是因住居的自然环境和古代行政区划称谓而得名.张寿祺同志在今年《民族研究》第三期发表了《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他觉得侗族之所以被别的民族称为"?人",乃与其历来选择较平的地点聚居这一事实有关.有些同志认为因侗族祖先曾在山洞里居住而称"侗族",是望文生义,是根据"岗、峒、洞、?"这些字的平常读音和解释产生的设想,他还认为,有的同志说古代泛称少数民族地区为溪峒或州?,最后方成为侗  相似文献   

2.
我国湘桂黔交界处的草苗是苗族的一个特殊支系,具有汉族、苗族和侗族的风俗,操侗语,是国内民族融合最复杂的群体之一,对民族理论和群体遗传学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广西融水草苗的三类指标.对草苗研究了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单倍型,发现其与汉族基本一致,而与侗傣群体和苗瑶群体不同.列出了草苗的体质特征,发现其面貌特征接近侗傣群体.对草苗的肤纹分析又发现其最接近苗瑶群体.这说明草苗的父系祖先应该来自汉族;而母系成分最早一段时期可能来自苗族,使其心理上认同为苗族;后来由于处于侗族的优势分布区中,不断与侗族交流,又吸收了侗族的遗传结构并接受了侗语.草苗的复杂遗传结构说明中国的民族交流是频繁的,研究民族源流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从头面部形态特征角度探讨革家人的源流.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测量了312例革家人(男性160例,女性152例)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形态面高、鼻高、口宽、唇高和耳上头高等11项头面部指标值,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对13个族群的11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及5项头面部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革家人男性与水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的长度和宽度较小,面的宽度较小,唇较高,面较低,头较狭、较高、较圆,鼻较狭.革家人女性与侗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口宽、鼻宽值中等,头的圆狭、高低程度中等,鼻较狭,面较低.从头面部特征看,革家人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族群接近,最接近于侗族,其次是水族.革家人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壮侗语族族群,提示革家人的族源应该是百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南侗《劝世歌》和北侗《劝和歌》是侗族民歌中的特产,反映侗族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它的广泛传唱对侗族人民的道德内化和法律内化,促进侗族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增进侗族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侗族人民族道德法律"内化控制"民间口头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5.
侗族习惯法——"侗款"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前国家组织结构的一块活化石,它在构建侗族和谐社会中起到了教育的辅助作用,是侗族和谐文化代代传承的法律保障。本文介绍了侗款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变迁,并分析了侗款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从事侗布的制作.我们对贵州肇兴的侗布制作进行了民族植物学研究,发现侗布的制作工艺繁杂,不同的人所用的植物有所差异,侗布制作共涉及植物17种,分属13科17属.有些侗布用植物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礼俗对塑造侗家人真诚纯朴、热情好客的品格,对维系侗族社会和谐,发扬侗族礼俗文化,稳定地发展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研究侗族礼俗背后所具有的和谐意义,有助于人们认知、理解和诠释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也可以充分让世人认识侗人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侗族青少年的语言生活,认为: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现状具有稳定性、兼用性、差异性的特点;侗族青少年在使用侗语过程中出现小舌音声母脱落、侗语词汇量减少、语法结构与汉语趋同等新特点;侗族青少年总体出现母语能力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就侗族母语使用情况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数仅次于汉民族的南方民族。与之同源异流的壮侗语诸民族如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也居于中国南方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东部、海南岛等广阔的区域里,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境外的东南亚国家中,如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族等,这些民族历史上都与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者们喻为"同根生的民  相似文献   

10.
六甲人分布于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交界处,被识别为一支特殊的汉族支系,但其来源不清。利用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基因型分型分析,发现六甲人与长江中下游的汉族相符,与福建汉族最近,而与相邻的侗、壮、布依、苗、瑶等族差异很大。确证六甲人的来源还有待于遗传学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侗戏在情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柔化冲突,它为侗戏中的悲剧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柔和因子。侗戏这种柔性之维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根源主要在于侗族内部的萨神信仰和外部的农耕社会。对侗戏这一审美价值取向的根源溯源,有助于从美学的哲学高度认识侗族,对其和谐生活与自身民族先进文化的现代性构建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侗族的传统社会里,侗族女性人人会刺绣、做侗衣,刺绣是衡量女性贤淑、勤劳的重要指标,也是男性择偶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群的女性对刺绣有不同的情感和认知,男性群体不再看重侗族刺绣这一手工艺,对传统习俗有了新的理解。年轻的侗族女性不会刺绣,但是所有的侗族女性仍坚持祖先的传统习惯,在特殊的场合和重大节日穿侗衣进行社交,并认为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壮侗语诸族梅山教人物神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壮、侗、仫佬、毛南等族和部分瑶族(茶山瑶)梅山教信奉的人物神祗有数十位之多,列为大神者如莫王、甘王、蓝王、瑶王、梁王、吴王、蒙官、梁九、唐葛周三元、陈林李三夫人等。考其源流可以认定,这些人物神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新晃汉语属西南官话,据初步分析,其中存在侗语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在汉语和侗语的接触过程中,侗语的社会功能逐步减弱,大部分侗族已经转用汉语,但是当地汉语还是从侗语中吸收了一些成分来丰富自己。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探索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关系,还有利于思考少数民族和当地汉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侗族作家、学者,张泽忠(笔名卜蓬)秉承了侗族人的纯粹与善良。侗族人对大自然万物有一种"认亲情怀",比如,称山为"山兄弟",称树木为"树爷爷""杉姑娘",在一些民间故事传说中把牛、鱼、蛇等动物描述为邻居好友等等,表现了侗民族对待自然"万物为亲"的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转化到张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侗戏     
侗戏是侗族传统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相毗连地带的黎平、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族地区。侗戏是从侗族大歌(注)中的“嘎窘”(叙事歌)和“摆古”(稍带演唱的讲故事)的基础上并吸收贵州花灯、桂北彩调,湖南祁剧等地方戏曲腔调和表演技术的精华发展形成为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舞台综合艺术。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地是黎平、  相似文献   

18.
从侗族古歌中寻找侗医药思想脉络,架构了侗医药的世界观与生命观、辩证与治疗方法及用药方法,认为侗医药尊崇中医元气论与阴阳思想,而在阴阳辩证上多考虑盈亏、寒热、滑塞三对矛盾,更关注六类疾病,发展六性六味的侗药,可构建六角形的侗医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侗笛     
侗族有芦笙、琵琶、竖笛(即侗笛)、中腿琴等四大民族乐器。侗笛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竖吹的管乐。侗笛的产生据说是禾杆笛演变而成。过去,每当剪禾把的季节,梯田里总是一片欢腾。从小受到侗族文化艺术熏陶的勒温们(侗语即孩子),在劳动之余或放牧时,细心挑选着又粗又壮的禾杆,模仿芦笙师傅做的芦管,用禾剪在禾杆的一头划开一块,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