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3)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 ,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2.
李天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4):29-33
从主体论人生哲学的角度剖析张承志小说人生意识产生的基本动因,主要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启迪,从其三个层面的内蕴看,既有理想,又有行动;既有思想,又有实践;既清醒现实,有高远深刻;从而确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对穆斯林的历史、文化、思想、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样对维吾尔皈文化生活也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意义,它已融入维吾尔世俗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6)
《金牧场》是张承志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一次大总结 ,也是作家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丰厚深刻的思想内涵、辽远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反叛传统的结构形式 ,使这部长篇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最富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4)
人生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最富于思想震撼力和艺术光彩的篇章之一。作家满怀激情地抒写了青春、生命和理想的美好 ,讴歌了青年奋斗者执著追求、不畏艰险、昂然前行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建中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6):95-100
彭定安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透过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欧阳独离的欢乐与痛苦、奋进与挫折.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小说具有值得称道的人物塑造、精巧的细节描写和高超的结构艺术。这部长篇巨著的成功,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多方面的艺术素养使然。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是王手在其创作深入过程中堪称"短暂性回归"的一部作品,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语叙事方式以及小说框架的整体构建方面都显示出特有的并渐趋稳定的艺术风格,而自我主导下的男性叙事、底层生活的常态书写则是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9.
《牧人笔记》是张承志的早期创作,分析它不仅有助于梳理张承志的创作轨迹,而且为研究张承志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照。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独特的创作视角——牧羊人和外来人;清丽自然的美学风格;贯穿全篇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11.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辉耀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7-9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诗经》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田田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7(1):92-95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艺术长廊,对女性的赞美是《诗经》的一个鲜明特点。《诗经》中的女性具有形象美、品德美和精神美。 相似文献
13.
陈金花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9(5):24-26,41
《离骚》中的人物身上呈现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某些特征,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国君,是“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日神精神的具体体现;打破人与神、人与物的界限,使诗人从现实和自身超越出来,忘却自我而分丰神性,是“个体化原理崩溃”——酒神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柳鑫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29(2):40-47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20世纪“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的晚期诗歌普遍被认为是压抑、孤独、缺少生命活力的,但对其诗集《爱丽尔》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普拉斯的晚期诗歌中并不只有悲观消极的痛苦意识,同时也包含着“母爱”主题与对生命力的赞美等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能让我们对普拉斯诗歌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普拉斯的《爱丽尔》中出现的积极生命意识与普拉斯的个人性格和其整个诗歌生涯都有密切关联,而不是一种断片式的孤例。 相似文献
15.
16.
《西藏考》是清光绪间刻本,主要内容为巴勒布、布鲁克巴奏书及七十九族分辖经过,碑文、摩崖文及题词,路程几部分。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西藏考》不是《西藏志》的衍生书,其材料取自于或抄录于《西藏志考》;《西藏志考》成书应在前,《西藏志》是在《西藏志考》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西藏志考》应是《西藏考》、《西藏志》两书共有之"祖本"。 相似文献
17.
刘良恒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3):134-135
《关雎》包含着“中和”的儒家精神。这种“中和”的精神就是要求情感表达适度,体现中和之美、中正之美。它对于培养儒者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雎》得到孔子及历代儒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布满了观音菩萨的行迹,找取经人,收服悟空、八戒、沙僧,送唐僧袈裟、锡杖,一路助唐僧师徒降妖除怪,直到取得真经。作品从观音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多个方面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天生丽质、端庄妩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勇于负责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有关观音法门的经典——《心经》内容,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品受观音信仰影响之重。 相似文献
19.
江玉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6)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20.
互参《厦门志》与《金门志》两书“风俗记”之岁时礼俗,发现厦金两地除二、三、六、八、九与十一月之俗尚大致相同外,还存有十一处差异。一为元旦,两地粪土出户之日三五有别;二为人日,食七宝羹已不在金门盛行;三为正月初九,厦因华侈而多见富家演剧之俗;四为立春,厦书“春”或“福寿”字,金无;五为上元,厦地“跳火”去病除疾,金地“烧旧灯篝”承祭告礼;六为四月八日,厦有浴佛之会,金则未记;七为端午,厦五色龙船竞渡,金画八卦、书对联、燃磺烟等;八为七月三十,金“关地狱门”,厦承七月“普渡”礼;九为十二月初二,厦做“头牙”,金则以二月初二日为“头牙”;十为十二月二十,厦“扫尘”,金不记;十一为除夕,厦重春帖之祥寿,并依灯檠卜晴雨。这些差异均有各自的承袭、分布或流变之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