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介绍了几种新型脱氮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全程自养脱氮(CANON)、厌氧氨氧化、同步反硝化脱磷除硫等工艺。它们以亚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使脱氮具有更加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的扩展,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的竞争,羟氨转化为联氨是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出现的标志等是最新的研究内容,但新型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略,特别是相关物质转换,微生物学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第二污水净化中心采用的是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脱氮除磷效果好而且稳定,出水中氨氮去除率平均98%,总磷平均去除率大于82%。分析了取得高效脱氮除磷的原因,并讨论了氧化沟中ORP(氯化还原电位)与DO(溶解氧)和TP(水中溶解性磷)在实际工程中的关系,以及氧化沟里反硝化除磷的可能性和重金属的去除特性。本文还就其反硝化除磷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赵永刚  刘备  吴鲲海 《科技信息》2009,(31):I0332-I0333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性问题,污水中的氮和磷是导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污泥由硝化菌、反硝化菌、除磷菌以及其它多种微生物组成,由于不同菌的最佳生长环境不同,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着矛盾。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脱氮效果好时除磷效果较差,而除磷效果好时脱氮效果不佳。因此,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存在着影响该工艺有效运行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如何有效的平衡控制,使得脱氮除磷都达到最好效果,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H值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SBR工艺中的反硝化除磷现象,讨论了SBR反硝化除磷工艺中pH值、碳源、聚磷菌与非聚磷菌竞争、污泥龄等影响因素。采用厌氧、缺氧SBR反应器研究了厌氧段和缺氧段pH值变化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厌氧段pH=8.0、缺氧段pH=7.0±0.1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MSBR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认为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技术的掌握,目前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深入,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的组合新工艺将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pH值、溶解氧、污泥停留时间、MISS值等的研究概况;硝化与反硝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碳源、溶解氧、絮凝体特性等的研究概况.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氨浓度、溶解氧等的研究概况以及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抑制物、pH值、温度等的研究概况.并对反硝化除磷、同时硝化与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相关工艺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AOA-SBR工艺的污水处理效果及其强化生物除磷性能,试验采用厌氧、好氧和缺氧运行模式的SBR反应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OA-SBR工艺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在增设的缺氧段中发生的反硝化除磷现象,强化了系统脱氮除磷能力.试验期间,在缺氧阶段COD浓度、N H+4—N质量浓度、T N浓度、T P浓度平均分别下降了12、0.35、3、7.36 m g/L,最终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71% 、99.03% 、78.56% 、87.28%.ORP、DO、pH的历时均能较好地反映AOA-SBR工艺在不同时段的生化反应状态.经过培养驯化后,AOA-SBR系统内聚磷菌属Tetrasphaera和反硝化聚磷菌属Dechloromonas均得到明显的富集;主要脱氮功能菌属逐渐由Thauera、Thermomonas、Terrimonas演替为内源反硝化能力较强的Can-didatus_Competibacter、Pseudomonas等菌属,内源反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的共同作用保障了系统的脱氮效果.试验结果为AOA-SBR工艺实际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BR的工艺特点,通过合理控制泥龄,将聚磷菌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SBR反应器中优势生长,以解决聚磷菌与硝化菌等混合生长系统在除磷和脱氮过程中的矛盾。实验证明两级SBR工艺系统生物除磷脱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和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反应机理及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给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了反硝化聚磷菌的脱氮除磷效率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成熟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筛选、培养、形态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分析了该菌生长规律与其脱氮除磷率的关系,并通过改变温度、pH和碳源等生长条件研究对其脱氮除磷率的影响。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脱氮除磷率高的反硝化聚磷菌株,该菌株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脱氮除磷效率较高,其脱氮除磷率超过90%。该菌株在温度30℃,碱性环境,碳源为柠檬酸钠条件下,能够较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污水厂改良氧化沟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实际进水水质与设计值有偏差,造成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的邯郸市西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困难且费用较高。针对该厂的实际运行情况,探讨了曝气系统的DO,MLSS和泥龄等运行参数的控制问题,并对各参数进行分析、优化调整,最终使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2.
工业硫酸亚铁对A~2/O氧化沟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汕头龙珠水质净化厂部分运行工段作为实验对象 ,将工业硫酸亚铁投加于A2 O氧化沟的好氧段 ,测定出水中总磷的变化 ,发现硫酸亚铁的投加能够迅速、直接地提高氧化沟的除磷效果 ;同时辅以相差显微镜对A2 O氧化沟的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的活性污泥进行观察并摄影 ,发现工业硫酸亚铁的投加对活性污泥的性质并无改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级SBR除磷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的机理,污水的脱氮除磷存在基质竞争和泥龄方面的矛盾.为解决该矛盾开发了一种新的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工艺--三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三级SBR法),并运用该方法处理了生活污水.该工艺将具有硝化、聚磷和去碳功能的细菌种群分别控制在三级反应器中优势生长并结合反硝化除磷技术.实验表明,处理效果稳定,COD 、TN 、TP去除率平均为87%、80%、86%,并可以减少能耗,节约碳源.该工艺能取得较好的同时脱氮除磷效果,且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反应器,通过氮去除效能的变化,研究无机碳(inorganic carbon, IC)在厌氧氨氧化过程中的作用及IC质量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不投加IC时,反应器脱氮效能明显下降,当进水IC和总无机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TIN)的质量浓度之比ρICTIN为0.2~0.4时,脱氮效能得到恢复并逐步提高.ρ○IC○TIN从0.4继续提高至1.0时,脱氮效能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在ρ○IC○TIN为0.4的条件下启动新反应器,运行61天后氮去除负荷达到1.04kg·m-3·d-1,ANAMMOX菌活性明显高于原反应器.表明厌氧氨氧化过程中,IC主要提供碳源并充当反应催化剂,充足的IC供应是提高ANAMMOX活性和维持稳定脱氮的必要条件,厌氧氨氧化启动过程中进水IC和TIN最佳质量浓度之比为0.4.  相似文献   

15.
刘飞 《科技信息》2011,(1):375-376
传统的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存在着诸如泥龄矛盾、碳源竞争等问题,污水进水的低碳源更是给脱氮除磷带来不利影响。文章综述了目前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双污泥—诱导结晶工艺、CDPR-BAF工艺、CWSBR工艺和接触氧化—强化混凝组合工艺,并对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俊  高健磊 《河南科学》2011,29(6):732-734
在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氧化沟系统中,延长污泥龄使MLSS不断提高,并对系统中MLSS、MLVSS及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探讨了MLVSS与MLS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MLSS对COD、氨氮、TN及TP去除的影响,确定了运行过程中应维持的适宜污泥浓度.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SBBR工艺及脱氮除磷研究,介绍了SBBR工艺运行中的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的实际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生物除磷工艺的碳源要求 ,以及影响其除磷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理论结合实践 ,分析碳源分配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选择和运行的重要性 ,建议从碳源的角度进行污水除磷设施的优化设计 ,以此开发新的工艺来解决进水碳源成为限制因素的污水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