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食蟹猴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男性不育研究和药效试验,建立食蟹猴口服醋酸棉酚诱导的少精、弱精症动物模型。方法具有生育史的成年雄性食蟹猴6只,2只为正常对照,其余4只每天口服醋酸棉酚,给药剂量分别为4mg.kg-1d-1、8mg.kg-1d-1、12mg.kg-1d-1和20mg.kg-1d-1,连续90d;每15d采用阴茎电刺激采精进行精液分析;90d后进行睾丸和附睾的病理活检。结果每组服药动物在给药30d后精子总数、密度、活动度开始明显下降,到90d时精子密度均低于正常范围以下,除4mg.kg-1d-1剂量动物外,其余三个剂量的动物精子活动度均减弱并小于50%,达到了少精弱精症指标;8mg.kg-1d-1至20mg.kg-1d-1剂量动物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受到抑制,大剂量(20mg.kg-1d-1)给药对猴子睾丸有明显损伤作用。结论一定剂量的醋酸棉酚经口服给药能诱导食蟹猴形成不同程度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少精弱精程度与服药剂量和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3.
4.
5.
6.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位居单一病原体引起死亡的严重传染病之首。结核病 历史悠久,对其记录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人类同结核病进行了数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时至今日,结核 病仍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发有效的抗结核疫苗和药物迫在眉睫,而开展这些工 作需要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由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和代谢等生物学特性方面与人类 高度相似,应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对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机体免疫反应及相关疫苗和药物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本文着重就恒河猴和食蟹猴在人类结核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猴食道口线虫病 (Oesophagostomiasis)是由毛线科 (Trichonematidae)、食道口属 (Oe sophagostomum)的多种食道口线虫 (Oesophagos tome)寄生于猴的大肠与小肠中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 ,且该病可由猴传染给人[1 ,2 ] 。食道口线虫在广西猴群中感染率较高 (约2 0 % ) [3] ,但未见严重感染引起死亡的报道。本文对送检的 7只来源于广西的自然死亡或濒死的实验用食蟹猴进行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合临床症状及粪检结果 ,诊断为食道口线虫病。1 临床症状 患病… 相似文献
8.
9.
10.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试验操作都需要进行动物麻醉。但是,麻醉是一个复杂,并伴有风险的过程,麻醉意外时有发生。2010年就曾发生2例麻醉意外,其中比格犬不间断的抢救了8 h,食蟹猴救治了2 d,最终动物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SIVmac感染的食蟹猴、恒河猴外周血粒系统变化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白细胞 (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C)。结果 感染了SIVmac的恒河猴、食蟹猴其外周血粒系统变化与人类AIDS外周血变化相似 ,显现规律性的白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感染SIVmac病毒两周后 ,恒河猴、食蟹猴的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数开始上升 ,随后白细胞总数持续回升至高峰 ,8周后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数下降 ,其中三只食蟹猴先后于 8周后死于病毒血症和早期死亡 ,余 1只猴白细胞总数于 12周后仍持续下降。结论 本文中描述的现象同人类HIV AIDS的诊断标准实验检查部分中提及的基本一致。另外 ,本实验还表明恒河猴、食蟹猴对SIVmac毒株的实验感染是敏感的 ,食蟹猴对SIVmac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单笼饲养食蟹猴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的参考值,了解检测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254只3~5岁健康食蟹猴,雄性84只,雌性170只,在清醒状态下采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并比较不同性别组间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分析,获取了单笼饲养食蟹猴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的参考值,雌雄食蟹猴血常规指标比较,RBC、HGB、MCHC、HCT、MONO、RDW-CV、MPV、PCT、P-LCR、PDW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BASO、NEUT%、LYMPH%、MCH、RDW-S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血生化指标比较,ALT、AST、ALP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建立了3~5岁食蟹猴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的参考值,同时表明部分指标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二甲双胍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5%蔗糖饮水和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二甲双胍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给予高脂饮食和5%蔗糖水喂养68 d后进行糖耐量实验,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抗氧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5),TG、TC和FF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二甲双胍组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MDA显著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和SOD活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5%蔗糖饮水能改善大鼠的厌食症状,加上链脲佐菌素的小剂量注射和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伴随高脂血症和抗氧化损伤。二甲双胍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研究的阳性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0.2 mg/kg体质量,诱导系统性PD模型,持续观察PD症状进展3个月,随后给予左旋多巴干预。应用PD评分量表评价动物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用EthoVision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分析随意运动距离、运动轨迹的变化,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子显像剂18F-AV-133评估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结果 所有动物在给予MPTP注射14 d后出现了典型的包括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等PD症状,1个月临床评分达到峰值(21.43±5.35)。随后PD症状趋于稳定,连续观察至2个月(18.43±3.87)、3个月(18.14±3.53),与MPTP注射结束时(14.43±1.90)相比,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3个月随意运动距离(809.77±401.15)cm较基线(8627.46±5751.04)cm显著降低(P<0.01)。18F-AV-133双侧纹状体平均特异性摄取率(Sur)在3个月时(0.16±0.03)较基线(1.66±0.58)显著降低(P<0.01)。在给予L-Dopa干预后可见PD症状显著改善,临床评分(12.86±3.63)较之模型期显著降低(P<0.05),而随意运动距离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PD食蟹猴系统性模型临床症状持续稳定,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损害,对L-Dopa干预有效,全程无自发性恢复,更近似地在体动态模拟了PD的临床特征,以期为PD未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概述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术前准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术后护理心得。方法 选取猕猴 10 只,经股 动脉介入方法对一侧颈内动脉注射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MPTP) ,建立偏侧性帕金森病( PD) 猴模 型,在术前、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措施。重点涉及到驯养技巧、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并发症防治及饲养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结果 所有猕猴均成功注药,术后生存率为 80% 。结论 成熟的手术方法对模型制作固然重要,精心的护理和完善的准备却是保障动物生命安全以及术后迅速恢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